姜维和魏延谁更厉害?

陈焕锐


姜维和魏延都是用兵大将,姜维谨慎,遇事考虑周全;魏延勇武,作战经验丰富。那么这两个人相比,谁更厉害呢?

魏延守城有余,领军征战不足

先来谈谈魏延。说起魏延最显著的功绩,莫过于任镇北将军时,为蜀汉镇守汉中近十年而未出一点纰漏了,所以魏延这个人确有才能毋容置疑,但人无完人,不可能面面俱到。魏延善守,但善战的记载却并不多见。

《三国志•魏延传》中有关魏延征战的功劳有一句总体的概括:“数有战功”,但这一点陈寿并没有一一列举;另一个经典战例便是在北伐期间和吴懿一起击败了郭淮费曜,不过这场战斗从战功上来说,应是吴懿首功,而且此战全程顺风。

另外我们来谈谈那个历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由魏延所提出的,但当时并未被诸葛亮采纳,后世也有不少朋友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决策失误。不过我个人认为子午谷奇谋本身就接近妄想。据《资治通鉴》记载:

“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

在这段记载中,魏延就产生了两个臆想:

其一,长安守将夏侯楙知道他来会弃城逃走,不知道为何会如此自信。

其二,魏延希望诸葛亮从斜谷进军后,能在二十天内把援军带到长安。试问如果诸葛亮二十天真能杀到长安,那要出子午谷干什么呢?所以魏延的军事谋略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强。

魏延号称善养士卒,但是当他和杨仪的矛盾爆发以后,王平只一句喝骂,魏延所“养”的士卒便作鸟兽散,只留下魏延和他的家眷,这说明魏延也缺乏对军队的约束能力。试想一下,如果子午谷奇谋建功,魏延占领长安后,曹魏援军一到,城里百姓,魏将残兵甚至自己的手下,没准就会有人开门投降。

尽管魏延是蜀国上将,作战勇猛;但从军事能力来讲,可镇守一方,但是不善于领兵出征。

姜维既有镇守一方之能,更有领军征战之才

姜维作为一员高级将领,没有太多争议。诸葛亮曾对他有极高的评价,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

姜维主事时,对魏国边境是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的,据《三国志》记载:“闻维方到,众皆惶惧。”

姜维北伐十一次,其中大胜两次,大败一次;小胜三次,小败一次,相持4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可见姜维的军事才能非凡!像姜维北伐本就兵力占劣,又是“客场”作战,朝中的政敌还在拼命扯后腿,能打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

姜维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屈不挠。蜀国灭亡后,姜维曾给后主刘禅写信

“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那时候的姜维,已经年近六旬,白发苍苍,历经大小北伐十余次,仍然壮心不已,令人不得不感动!故我认为姜维比魏延更厉害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姜维比魏延更厉害些。

咱们可以从武艺高低和带兵水平两个方面对二人进行比较。

先看双方的武艺,主要依据是《三国演义》。



姜维,字伯约。武器:五钩神飞枪。

姜维的单挑战绩如下:

1 赵云――战不数合,精神倍长,赵云大惊,退走

2 魏延――战不数合,魏延诈败而走

3 张翼、王平――战张翼不数合,王平夹攻,姜维败走

4 司马师――三合击败司马师

5 徐质――刺杀溃败状态下徐质的坐骑,令其倒地后被众军分尸

6 郭淮――接住暗箭,反手射死郭淮

7 邓忠――三四十合,平手,诈败,箭射邓忠不中,后夹住邓忠枪,邓忠败走 。

8 邓艾――数十合,平手

9 王颀――三合击败天水太守王颀

10 杨欣――一合击败之,连射杨欣三箭不中,折弓并追赶,却马失前蹄。一枪反中杨欣的马头。

11 魏军众将――持剑杀十数人,心病发作,自尽。

死亡原因:心埂突发,自刎而死

分析:共参加战斗11次,有效胜绩7次,败1次。杀死有名有姓将领2人。无名将领十数人。



魏延,字文长。武器:飞雪雁翎刀

魏延的单挑战绩如下:

1 文聘 —— 战至多时,兵卒尽失,魏延逃走

2 冷苞 —— 数合被魏延活捉

3 杨柏 —— 不十合,杨柏败走

4 张任――拌马索活捉

5 马岱 —— 不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马岱回身一箭射中左臂

6 庞德 —— 战退魏延

7 孟获 —— 活捉孟获

8 姜维――魏延诈败

9 王双 —— 措手不及,被延一刀砍于马下

10 司马懿 —— 三合,延诈败

11 张郃 —— 十合,延诈败 ,剑阁射死张郃

死亡原因:马岱背后偷袭。

分析:参加战斗11次,有效胜绩5次,杀死1人,活捉3人。真败2次,假败3次。



两人武艺对比分析总结:

两人参加斗殴次数一样,战果也大致相当。而观察战斗过程,魏延见势不妙,首先选择是逃跑,而姜维的第一选择是放大招,千方百计地搞掂对手。姜维的胆气要超过魏延。

魏延屡次诈败,还在司马懿面前诈败,司马懿居然也相信自己那点三脚猫功夫能胜过魏延,毫不犹豫地追上去了,这说明魏延表演才能是很高超的,这在战场上非常重要。

如果双方纯粹匹马对阵单挑的情况下,双方都玩命,魏延应该略微强于姜维,但两人差距很微小。

下面分析两人的带兵能力,主要依据是三国志。



姜维的领兵战绩:

1战:公元238年,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与魏军相持于南安。 姜维轻军西进,击破郭淮,郭淮整军反击,姜维撤退 。

结论:小胜

2战:公元244年,曹爽率十数万大军进攻汉中 ,都督王平兴兵据势,姜维和费祎往援,曹爽大败。

结论:大胜

3战:公元246年,魏境羌族叛乱,姜维率兵前往呼应,出兵为翅,郭淮来救,会合夏侯霸,姜维撤军。随后魏军平灭了其中一部分羌族首领,但仍有些叛乱尚未解决。

结论:平手

4战:公元247年,姜维趁魏国境内羌族叛乱仍然未决之时, 出兵洮西,击败郭淮、夏侯霸军,成功收纳了凉州胡王治无戴部众回蜀。

结论:小胜

5战:公元249年,姜维出兵攻雍,联合羌、胡,出兵攻打周边多个郡县,郭淮意西攻羌,邓艾识破姜维计,建议郭淮防备姜维回师袭击,郭淮听从。姜维回师,派廖化驻白水南岸,牵制邓艾,姜维进攻白水北岸洮城。邓艾连夜回洮城驻守,姜维撤军。

结论:小败

6战:公元250年,姜维出兵攻打西平,俘虏敌将郭修,撤还回蜀

结论:小规模战役 平手

7战:公元253年,姜维响应诸葛恪北伐,率数万大军,过石营,攻南安,城下设围。陈泰率军救援,行军至洛门,姜维军粮草耗尽,撤兵。

结论:平手

8战:公元254年,魏国狄道守将李简率众投降,姜维出兵陇西接应,进围襄武。魏将徐质带兵迎战,蜀军前锋将领张嶷战死,但魏军伤亡是蜀军的两倍。姜维大军后至,斩杀徐质,大破魏军。姜维率军降服周边地区,然后班师,将河间、狄道、临洮三县居民全部迁移入蜀国

结论:大胜

9战: 公元255年,姜维率夏侯霸从狄道出兵 ,击败王经数万人 。陈泰来救,姜维退军。

结论:大胜

10战:公元256年因胡济失约 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击败 遭受重创

结论:大败

11战:公元257年,姜维趁诸葛诞在淮南叛乱之时,率数万人从骆谷进军攻克沈岭,兵力推进至渭河畔,邓艾司马望坚守不出 ,双方僵持 后因诸葛诞兵败 姜维引兵退还

结论:平手

12战:公元262年,姜维于秋冬时节,再度率兵,围攻洮阳,邓艾率兵防守,姜维军于侯和败退,回军至南方的沓中

结论:小败

之后姜维在剑阁牵制钟会, 邓艾偷渡阴平 ,蜀军涪城守将马邈投降 ,诸葛瞻父子战死, 后主投降。



在《三国志》中,魏延的战绩少有记述,只好把他的履历中有关战斗的部分贴出来分析:

1,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2,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

3,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4,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5,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6,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7,后魏延一直在诸葛亮麾下作战,直到诸葛亮去世。所以他的战绩与诸葛亮息息相关。

魏延有两次独立作战的情况,一次是驻守汉中,一次是战阳溪。守汉中滴水不漏,战阳溪大破费瑶、郭淮。攻守能力都很强。

从姜维和魏延两人的用兵特点来看,都有勇略,都有奇谋,执行能力都很强。

魏延是大处敢用险,小处求稳备。姜维是大处小处都敢用险,处理危机的能力特别强。



总结比较两人的带兵能力:

姜维略胜于魏延。理由:胜时总能占到大便宜,败时也懂得止损,能把战役打出精算师的水平来,很难得。绝境中求生存的能力也强于魏延。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出,要论综合能力,姜维应该强于魏延。


馋嘴肥猫铲史官


姜维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魏延是刘备提拔起来的,因此,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刘备和诸葛亮的影子。姜维谨慎,思虑周全。魏延大胆,勇武异常。那么他们两个相比,谁能厉害呢?我觉得是魏延。

许多人对姜维有误解,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传承了诸葛亮的五行八卦、神鬼莫测的用兵之术,应该比魏延厉害的多,其实正史上不是这样的。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主动投降过来的,在投降后诸葛亮亲自接待了他,并且对他的才能进行了甄别,经过考问,诸葛亮认为姜维思维缜密,有才干,是凉州的上等人才,比丞相府中的李邵、马良都要强得多。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姜维这么优秀,那么他和魏延相比呢?到底是谁更厉害一些呢?我们可以从攻和守两方面来比较一下。

先说攻,两人同在诸葛亮帐下任职。魏延为凉州刺史兼前军师,而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惯用魏延为前锋,就是依仗魏延的勇猛。而姜维则被委任为后方行军,主要作用是围城和支援。

能明显比较出来两人能力的就是当他们遇到同一敌人时的表现,公元230年,魏延率领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凉州地区。在阳溪遇到曹魏费瑶和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结果魏延大破敌军。那么姜维呢?

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这时蒋琬上奏刘禅表姜维为凉州刺史,率领一支偏师西入羌中,袭击凉州地区,结果几乎毫无所获。

公元240年,姜维率兵进攻陇西,郭淮追至强中。这时姜维撤退,结果是郭淮迁走羌族族民三千多户。此一战姜维撤退,没有功绩。

公元247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等地诸羌叛乱,他们联系蜀地姜维为援。当时护军夏侯霸屯兵

为翅,负责防守地方叛乱。郭淮率军抵达狄道后,诸将建议应当首先讨平枹罕,制止诸羌叛乱。郭淮不这么认为,郭淮说:如今我们的大敌是姜维,姜维此来必然先围攻夏侯霸,所以应该快速驰援为翅。后姜维果然前来进攻夏侯霸,而郭淮及时赶到,姜维不战而退,没有功绩。

公元248年,凉州胡王治无戴叛乱,包围了武威,郭淮率军前来平叛,大败治无戴。这时姜维率廖化前来驰援治无戴,当时姜维令廖化在成重山修筑城堡,收集诸羌、胡散民自守,而自己则西向迎接治无戴。诸将都建议先追击姜维,防止姜维和治无戴合兵,然后再回来攻击廖化,各个击破,郭淮则不这么认为。

郭淮说:廖化兵力不足,坚城未驻,趁此机会进攻他必然能够获胜。而姜维知道廖化遭到攻击必然会回来救援,这样就会疲于奔命,被我方击败。后郭淮令夏侯霸追击姜维,自己率大军强攻廖化。姜维果然回军救援廖化,结果是姜维、廖华再次撤退。

同样都是率领一支偏师作战,同样都是遇到郭淮,魏延大破郭淮,而姜维只会撤退,他们两个谁强谁弱,几乎一目了然。

再比较一下防守方面,魏延和姜维都曾经担负过汉中的防守,那么他们谁防的好呢?

魏延时期,防守汉中的策略为: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也就是说派兵守好入汉中的各条栈道,敌若来犯,消灭敌军于峡谷之中,使敌军没有机会出谷。王平时期延续了这样的防守,使得汉中平安无事。

等到了姜维时期,姜维认为

防守诸围不如敛兵聚谷,退守汉、乐二城,这样的话将漫长的栈道留给敌军,将敌军吸引进来,然后挫其锐气于坚城之下。等到敌军攻坚不利、后退无路时出城攻击,这样可以大获全胜。

姜维这种守法几乎是玩火自焚,而后期曹魏灭蜀就是明证。钟会率领十万大军进犯汉中,蜀军依据姜维的军令,退守汉、乐二城,结果钟会各派五千人将汉、乐二城围住,围而不攻。然后率领大军绕了过去,这样,栈道形同虚设,汉、乐二城形同虚设,而汉中的失陷姜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比魏延和姜维的防守能力,姜维真的比魏延差的太多。综上所述,魏延进攻比姜维强,防守比姜维强,这就是为什么魏延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偏用魏延而次用姜维的原因。如此看来,刘备的识人能力真的比诸葛亮要强太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魏延比姜维厉害,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魏延都要强姜维太多。而后期蜀汉重用姜维,致使数年伐魏无功,劳民伤财,最终被曹魏所灭。早知如此,当初何不尝试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可惜呀!


每日趣评


魏延和姜维谁厉害?



这提问不用多想,就可直接开答:绝对姜维胜出。以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不顾大局,带兵烧绝栈道,堵截撤退大军,对照姜维在刘禅已经投降,下令姜维投敌,几乎绝望的情况下,仍然想方设法,竭尽全力,拼死恢复国家的作为,两人境界,人品,处事能力就已经一目了然。当然,提问的意思,基本就是说谁武力强,这实际太片面,不过,作为武将角色,姜维不仅武力可以胜过魏延,其谋略用兵更不是魏延能够比肩的。



魏延最大的功绩,就是被津津乐道的守汉中多年,没有大失误。反而说姜维接手一个月就丢了汉中,不能说这看法没一点道理,但其中的细节需要仔细分析。



姜维本人并没有守汉中,实际这说法是指姜维继任大将军后,放弃以前坚持的拒敌于国门之外策略,因为汉中的地形利于防守,如果只防守,基本有点军事常识的都可以胜任,比如,后来王平也长期守卫汉中,并以劣势兵力,打败数倍于己的曹爽,一度传为美谈。而姜维从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考虑,采取放敌入套,然后扎紧袋口,集中兵力消灭进入口袋的敌军,这是比较高明的军事策略。但其中有些关键点需要把握。



这个办法具体说就是,让敌兵进入汉中腹地,而蜀军精锐驻扎汉城、乐城,这两座要塞非常坚固,一般不能攻克。换句话说,就是诱敌深入,利用坚固据点阻碍敌人后方补给,一旦敌人撤退,通过后方的坚固据点,可以把敌军退路限制在几条小道,最终加以歼灭,形成大歼灭战。



但姜维选拔人才,也像师傅诸葛亮,识人能力有点欠缺,后期提拔的两员小将,蒋舒,傅俭,后一位忠勇,前一位关键时刻投敌,而且蒋舒在关上,傅俭在阵前杀敌,蒋舒眼看着傅俭战死,也不开关放傅俭入关,然后献关投降。这是一个关键要塞,面对十余万魏国大军,敌兵像潮水一样涌入,根本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姜维作为全军统帅,不可能在汉中,知曉消息汉中已经丢掉了。



从武力看,姜维单挑过老年赵云,并且打败了赵云,这是赵云单挑唯一败阵的一次。姜维还杀了曹魏猛将徐质,在洮水以少胜多,打败曹魏王经的数万人马。而魏延也就是斩了王双,对战过张郃,战败过马岱,再有就是闹矛盾的。比如进入西川后与黄忠争功,差点被泠苞一箭射杀,亏了黄忠及时救援,再好像没有啥出名战绩可以炫耀。(56)


流誉后


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被刺,导致姜维有机会接掌蜀汉的权利核心,此时的姜维已经51岁了,经过多年征战,蜀汉国力非常薄弱,此时应该养精蓄锐,使老百姓休养生息。这样国力才能慢慢恢复,但姜维却在数年之间,北伐中原达九次之多。要知道,当时的诸葛亮北伐时,蜀国的实力还是可以勉强支撑的,但是,等到了他的手里,蜀国的实力已经再也不能支撑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蜀汉已经国库空虚,人口锐减,人才匮乏。相当于一个人已经进入暮年,唯有依靠汉中部署防御,尚能敌关外。但姜维却依然执意北伐,年年北伐消耗了原本就人力财力匮乏的蜀汉,使蜀汉雪上加霜,国力一年不如一年。不仅如此姜维还改变了魏延曾经在汉中地区30年的战役部署,结果,直接导致了汉中的最终失守。这个事情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刘备时期说起。

公元219年,刘备在取得了汉中大战的胜利之后,就任命魏延负责防御汉中地区。当时很多人以为汉中太守会是张飞,连张飞自己也以为他是汉中太守,没想到刘备把汉中太守任命给了魏延,因为作战勇猛,威震三军,被提升为牙门将军。刘备以识人用人最让人称道,此处破格提拔魏延镇守军事重地,足见皇叔对他的欣赏与信赖。魏延的确没辜负刘备的期望,他以“实兵错守诸围”的办法守备汉中,使汉中城固若烫金,易守难攻。后来王平抵御曹爽,也是学习魏延的方法。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这个人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黑了多年,说什么魏延脑后有反骨呀,诸葛亮死后要造反呀,通通都是罗贯中瞎编的。姜维确实是降将,算是魏国的叛徒,但魏延是一早追随刘备的,没有仕过二主,也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将领,魏延也是个喜欢冒险的人,没事总想搞个大新闻。他最初加入刘备时,是带着全部家底来的。据《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部曲”是家兵家臣之类的私人武装。此时的魏延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一样,把仅有的家当全部投到“皇叔”这支股票上。魏延的投资成功了,刘备占领益州后,由“潜力股”彻底变成“优绩股”。魏延也由“小兵”升为“牙门将军”,最终变成了威名显赫的“汉中都督”。后来在街亭之战前夕魏延献计兵出子午谷,也是他冒险性格最有力的证明。

魏延在镇守汉中时,就把很多的部队都部署在了汉中外围的山区当中。这样一来,魏军就很难直接进攻汉中的核心地区。而这一政策,从刘备时期一直沿用到了费祎时期,长达将近30年时间。事实证明这样的战略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魏延和王平两任汉中太守也多次采用这样的防御部署,抵御住曹真和曹爽的大军进犯。但是,在姜维掌权之后,却马上更改了魏延的这一防御计划,把防守汉中山区的兵都撤回了,就是因为姜维蠢笨的安排,使魏军长驱直入,导致姜维的主力于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并有效牵制住蜀军的有生力量,使邓艾有机会偷袭成功,直接导致刘禅投降,这样的结果,源于姜维的重大缺点,能力不足,又过度自信,另外一个原因是高层没有人能制约姜维,姜维一人独大出现战略失误,将蜀国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慕容振北


1、魏延只有马岱的三百人,到南郑城下。姜维、杨仪率大军驻扎在城里,见了魏延却不敢出战。说是;“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这就是说,论武艺,姜维已经认怂。论用兵,也认怂(数万大军,居然不知如何打退魏延的数百兵)了!直到杨仪打开诸葛亮的“锦囊”,知道诸葛亮已经有安排,才敢出城见魏延。这下才有底气,带着比魏延多十倍的兵力,出成就骂魏延“反贼”。可魏延却轻描淡写地说:“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从这点看,魏延无论从武力、用兵、气势都力压姜维。也证明魏延根本没有反判;因为如果是反叛,他会想杀尽诸葛亮的相府官员才开心,怎么会跟姜维说:“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很明显,魏延要对付的,仅仅是杨仪而已!

2、在《演义》中,诸葛亮一直都在压制、防着魏延,从来也没有给魏延有独立领兵的机会。而庞统对黄忠、魏延都一视同仁。以对手都是川中名将泠苞来论;黄忠救魏延时,曾打败泠苞。但在泠苞败中反击时,十数合也奈何不了泠苞,战绩是一胜一平。而魏延因贪功走了大半夜,在疲惫中与泠苞战了30余合没有战胜泠苞。但是,没几天在没有疲惫的时候,却数合就生擒了泠苞。战绩是一平一生擒。对泠苞的战绩,魏延强于黄忠。而姜维连郭淮都仅是打个平手,连70岁老年的赵云也仅是打平,根本不可能打平入川时的黄忠。

3、《演义》中魏延没有独立领兵的机会。但是,在72回中,魏延却能把一场无关紧要的“骚扰战”,打成了具有类似于现代意义的“特种兵斩首战”;“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看看此战,一战、把曹军所有将领引过来后,拉出空档让马超劫寨。一诈败,让曹操以为魏延被打败退走了。除了留下庞德,其他人都去战马超。而庞德一人无法兼顾四面,令曹操身旁出现了空档。然后立即旋风般杀回,并且绕过曹操后面直闯曹操正面(曹操后面是汉中方向,必定是庞德重点防守的方向)中军,一箭把曹操几乎射个对穿。这一步一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充分体现了魏延把握战场机会的能力,堪称智勇双全!再看第73回;“却说曹操退兵至斜谷,孔明料他必弃汉中而走,故差马超等诸将,分兵十数路,不时攻劫。因此操不能久住;又被魏延射了一箭,急急班师。三军锐气堕尽。”这里明确说明,诸葛亮并没有命令谁攻击曹操,只是十数路“不时攻劫”,给曹军以骚扰而已。而就是一次这样无关轻重的骚扰战,却被魏延打成了一场令曹操差点丢了性命的“斩首战”。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曹操经此一吓,才真正下定决心撤军!而整本《演义》,能直接伤到曹操的,唯有魏延一人而已。此功之大,更胜过了黄忠的斩杀夏侯渊!罗贯中应该是想以此来证明,为何刘备会让魏延当汉中太守的原因!

4、第三次北伐,魏延受命带着姜维去守散关,把张郃打得死伤无数,大败而逃。这就足以显出,只要稍有机会给魏延,都能打得曹军大败!而这些成绩,都是在诸葛亮控制使用下(并非诸葛亮计策)取得的!而姜维九伐中原,是完全可以任意发挥,却也仅是打了个胜负参半!

5、按《三国志》记述来论;魏延是不多的几个被作者陈寿赞誉过的人之一;“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而姜维仅是诸葛亮称赞他是“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这个评语,已经难以与魏延的评语相提并论了!

6、再看看《三国志》中两人的战绩;“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从一个部曲亲兵,一跃而成统帅亲兵的主将“牙门将军(大概是现代的中尉、上尉军衔,一跃而提升为少将军衔)”。这个职务原来是赵云的,一下提升这么多级,足见魏延的“数有战功”,是非同小可的。只因蜀汉没有史官,没有详细的记录而已。又从一个初级将领的“牙门将军”,一跃而成“镇远将军、汉中都督、兼汉中太守”的方面大员(从少将、警卫团长提升为中将、汉中方面军司令、兼半省级的汉中市市长。比关羽的行政职务省长低半级,军衔低一级,管辖的地域却比关羽大。但是,军职级别却是一样的;方面军司令)。虽然没有“假节”,但从他回答刘备的;“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来看,他是有权率军出战的,只是没有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权利。显然,在汉中战役中,魏延肯定立的功就更大了。否则,怎么可能从一个顶多是上尉级别的大头亲兵,一跃而成为方面军司令?怎么能体现出;刘备认为魏延有独镇汉中,超过张飞的能力呢?只是因蜀汉不设史官,魏延又被定位“叛逆”,所以,汉中战役没有留下的魏延战功记录,无法考究而已。汉中的地位可不是儿戏,比之荆州更重要;因为,荆州是蜀汉经略中原的跳板,即使失去后也不至于亡国。这个从关羽失荆州后,刘备还能称帝并组织起强大的东征集团。诸葛亮还能五次组织起精锐的北伐大军,姜维还能九伐中原,就是很好的证明!而汉中要是丢失,蜀汉就再也难以立国了。这从姜维丢失汉中,蜀汉亡国。就很好的证明了汉中、荆州哪一个地方更重要了!而魏延守汉中近十年,曹魏不敢正视汉中。王平以三万人,按魏延的方略,把曹爽的十几万大军打得大败。

7、《三国志》记述;“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这一仗是魏延独立掌军打的,战后从一个“都亭侯(亭侯)”升了两级成了“南郑侯(县侯)”,并且还成为诸葛亮后唯一的“假节”大将。足见此战非同一般,也是因为资料的缺失而没有详述而已!另据《汉晋春秋》、《华阳国志》等记述;“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此一仗诸葛亮命魏延率两将“赴拒”,就是让魏延与途中截住司马懿大军,至于怎么打,那是魏延的事。结果把司马懿打的大败而逃,从此再也不敢出战。再看看记述:司马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这也是派张郃去打王平,至于怎么打,那也是张郃的事。都是使用的一个“使”字,就是“派出”了而已。而且,魏延“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这个很多人都认为魏延是要“兵出子午谷”,但我认为,魏延是要诸葛亮学韩信和刘邦的战略;以诸葛亮率主力北伐,另派他自己率一支偏师,攻略主战场以外的州郡,最后回合于潼关。就像刘邦在主战场吸引住项羽,韩信去攻取楚国以外的小国一样。这种设想,不管效果如何,都比全军独攻一个方向的灵活、机动!

从以上这些案例就可以看到;魏延无论是攻、是守,只要有机会给他,不论对手是司马懿,还是张郃、郭淮,他都能打得敌人大败。说他智勇双全,并不过分!

8、再看看《三国志》里的姜维,虽然身为大将(元帅),仅有对王经一战占了便宜。对阵邓艾是屡战屡败。其他的战役,基本上是胜负参半。改变魏延方略后,汉中轻易就丢掉了。看看他的战略思维,还不如蒋琬;《三国志-蒋琬传》记述;“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这里不管蒋琬的设想能否成功,起码蒋琬已经认识到按诸葛亮的战法,已经是不可能取胜的。因为曹魏已经熟悉,并已经加以重点防备,蜀汉半点成功希望也没有。不如改变方向,由汉水顺流而下,突然向东,或许还能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而夺回上庸。只要夺回了上庸,经略中原就多了一个跳板!但是,姜维作为当时的第一号大将,不但自己看不到,还极力地反对蒋琬。证明姜维的战略眼光,是十分狭窄的。明显的不如蒋琬!蒋琬的这个战略,与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的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蒋琬命短,无法验证他自己的战略构思!

综上所举,我认为姜维仅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并非元戎之选。只是蜀汉缺乏人才,只有姜维可用而已!而魏延就不好说,因为他一直处于诸葛亮的压制使用之下。偶尔有机会,就能放出光彩,从无败绩。在魏延被诸葛压制使用的处境下,即使是韩信,也不会比魏延取得的成绩更好!所以,我认为,姜维跟魏延比,差距还不是一点点。当然是魏延强于姜维!


傲视苍穹39


无论各方面,魏延都强于姜维,魏延从荆州跟随刘备到大耳打下汉中坐汉中太守经历绝对比姜维终其一生前干不过郭淮后干不过邓艾要丰富的多,魏延前期是三国最闪耀的时期,各路名将,各路谋略家,魏延能做到汉中太守!而他做到汉中太守的时候诸葛亮还是没打过仗的诸葛亮,诸葛亮一直搞后勤法正还活着呢!姜维恰恰相反,后期人才凋零,前打不过郭淮后干不过邓艾!很多人说内部矛盾,但是魏延打败过郭淮,汉中防守策略的制定者,王平按魏延故事守住汉中。姜维直接来个关门打狗,结果狗是进来了,汉中一个月就没了,蜀汉直接灭国


红塔山138


魏延能征善战,一直被刘备重用和带在身边。刘备的用人眼光还是应该持尊重态度。诸葛亮用人方面不如刘备,诸葛亮谨慎一生,当然不敢用魏延这种善于出奇谋的大将了。而且魏延的勇武和才智某些方面比五虎上将要厉害的多。姜维也是个厉害角色,没有投降之前能看透诸葛亮的计谋,投降之后过于崇拜诸葛亮,导致自己丧失了一些判断能力,才导致最后兵败,如果魏延不是那么傲气,姜维他们两个能多撑蜀汉几年,如果非要说谁更厉害,我想魏延更胜一筹。魏延是帅才,姜维是将才,当帅有点勉强。


歹孩儿


两人都是带兵大将,没有可比性。关键在于,姜维年青而被作为接班人重点培养,因资历低,经验少从基层干起,慢慢来磨练,所以在带兵打仗方面表现少。而魏延年龄大,已失去接班得可能,但终验丰富,也有资历,所以经常得重用,所以表现很突出。不管他们谁更强,也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掌握大权,都会逃不了灭国得命运,只是时间迟早得问题。


老徐149246575


姜维帅才,魏延只是将才充其量看门的,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只是空谈,别和邓艾的偷渡阴平比,当时两国的实际背景大不相同,如果姜维和钟会密谋不泄密的话,邓艾早成饺子馅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假设能成功,也只不过会让司马懿早点独立称帝,以当时曹魏的实力司马懿绝对不会因为曹魏灭亡而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