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五千步卒對抗數萬匈奴騎兵,宋朝的步兵卻不行,這是為什麼?

Sky小仁


這個問題就涉及一個科技進步的雙面性問題了。漢代時期,騎兵是沒有馬鐙的,而匈奴人也沒有什麼鍊鐵技術,他們的騎兵雖然彪勇,但也只能是算作輕騎兵,而且自身的防護特別差。漢軍當時已經可以給步兵配備鐵甲和鐵製弓箭頭。這種步兵,在對付只有皮甲和動物骨箭頭的匈奴騎兵時,只要訓練有素,以寡敵眾是完全扛得住的。而到宋代,形勢逆轉,馬鐙發明了,而且遊牧民族也掌握了鍊鐵技術。有了馬鐙的情況下,配備鐵製重甲的重裝騎兵成為可能。而遊牧民族天生具備馬匹的資源優勢,以數量龐大的重裝騎兵騎兵來對付宋代漢人的重裝步兵,優勢就巨大了。

但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宋代真正精銳的重裝步兵在與遊牧民族重裝騎兵的對陣中不是那種弱不經風的存在,通過很多補充性技術手段,至少在防禦性作戰中是不落下風的。但真正能全面克服遊牧重裝騎兵的優勢,只有近代熱兵器的普及特別是後膛槍以及軍刺的普遍使用,騎兵統治戰場的時代才告結束。


大明雄魂


李陵五幹步兵也對抗不了數萬匈奴騎兵,初戰匈奴以為這五幹步兵是先峰後邊還有數萬漢軍,後李陵一部將叛逃使匈奴知李陵僅有五幹漢兵雖大舉合圍進攻,李陵軍寡不敵眾邊戰邊退最終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不過李陵這五幹步兵的確戰鬥力很強。初戰就殺敵三幹人自己也死傷上幹人。宋朝步兵也很強悍,但是看誰統兵,遇名將就大敗敵軍,遇庸將那怕十萬也被敵軍當羊宰。宋開國名將何繼筠往往率兵數千大敗遼兵上萬甚至數萬。何繼筠一輩子也未帶兵超過萬人確從無敗績。還有楊業在代州雁門關也僅帶兵數千敗遼數萬南侵大軍。子楊廷昭帶兵不滿三幹在遂城敗遼梁王耶律隆慶數萬遼兵。還有李延渥守瀛州僅帶廂軍數幹敗遼主力二十萬人,連遼太后親鼓指揮攻城亦不可得。尚有太祖時定州田欽祚以三幹對抗遼兵六萬不敗。


手機用戶崇儀使


這個問題老朽知道點細枝末節,試著回答看看。李陵的五千部卒所以能硬抗幾萬匈奴騎兵首先是因為那不是一般的兵卒。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支李陵親自訓練的特種部隊,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也就是說這是一支既能近身肉搏又能遠程打擊的全能型特種部隊。

第二個原因是武器,這支部隊列裝的是不是弓箭,是強弩。面對缺少重甲防護的匈奴騎兵,強弩兵的殺傷力是非常可怕的。匈奴的弓箭射程不足強弩的三分之二,一旦被弩兵密集打擊,很難衝起來。後來李陵失敗被俘說的話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大概意思是,只要再給我的部隊每人三支箭,我就能殺回長城內。可惜那時候他連一支箭都沒有了,只能說說敗火。

第三個原因是李陵作為指揮官的戰術素養很高,他在浚稽山和匈奴的戰鬥是精心選的戰場,位置在兩座山之間,騎兵無法衝擊他的側翼。前面用大車做柵欄,後面是長戟兵,再後面是強弩兵。這樣的佈置,騎兵根本沒法展開攻擊,在體力枯竭、弩箭用光之前,匈奴有多少兵都沒法形成人數優勢。只能用添柴戰術硬消耗,苦捱打。

至於宋朝的步兵也沒有想象中那麼菜,廂軍的戰鬥力確實不行,但禁軍戰鬥力還可以,更高一級的上軍也是很精銳的。但是因為宋朝一直沒拿回幽雲十六州,後來河套的產馬地也丟了,所以他們走上了重裝步兵的邪路。

宋朝的精銳步兵基本上都是重裝的力士型,無論北宋初期的龍衛軍和虎翼軍,還是後來南宋的岳家軍都是這個類型的部隊。按照《武經總要》裡的記載,這些步兵的甲冑為至少60斤的步人甲,鐵質甲片鈍化後用皮條或鐵釘連接成甲,是全身防護的重甲,除了對鈍器和重武器的防護能力稍差外,防護方面幾乎沒有弱點。武器則使用大刀和大斧這種既重又能劈砍的武器,全身裝備下來100斤是起步,不怕浪費,反正爺窮的就剩下錢了。

宋朝步兵的組建思想似乎是我知道我很難幹挺你,但你也別想輕易幹挺我,打不死你我也噁心死你。就和玩《星際爭霸》時候經常遇到的防禦塔流選手一個德行,一切戰術都是為了苦捱打準備的。這樣的步兵確實很強,但我也說了,這是條邪路。因為這種部隊只能打防禦戰和遭遇戰,打不了殲滅戰。打得過的追不上,打不過了又跑不了。所以給人留下了戰績很差的印象,比如岳飛的郾城大捷,之所以沒有擴大戰果就是因為最後打鐵浮屠的不是騎兵背嵬軍,而是重步兵。

老朽能想到的就這麼多啦,有什麼想法請留言告訴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