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干倒了盛极一时的ofo?

最近,民众最高的呐喊“ofo何时退押金”将舆论的风潮推至顶端,爆料和辟谣沸沸扬扬不见停歇。

虽然他们所求不过99~199不等的押金或余额,数字不大,却成了民众与企业将要共面临的“寒冬”。

当然ofo官方也一直有所动作:诸如辟谣“ofo小黄车多地办公室人去楼空”的报道、发布“和PPmoney合作情况的联合声明”,包括11月28日CEO戴威内部信表达的“哪怕是跪着也要活下去”的呐喊等等。

这一系列操作并不能降低犹如惊弓之鸟的民众的紧张感,因为这一幕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

在共享单车的死亡名单里,先后写下小蓝单车、酷骑单车、沃出行、享骑单车等等诸多名字,是因为ofo和摩拜对其抵制作用吗?答案显然不是。

因为这两位行业巨头的自身留存都尚且艰难,四月初月亏损4 亿元摩拜迎来了守护神美团,美团以35%美团股权、65%的现金将其揽入麾下。但是就算站在了美团这颗大树下,摩拜依然难乘凉,至今都没能实现盈利。

至于ofo,明明是这场厮杀局的胜利者,为什么转眼就趴下了?

它是共享单车的早期发起者,见证了无桩共享单车短短三年间从兴起到如今的衰败史,曾经它们纷纷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抢占出行的蓝海市场。

去年鼎盛时期的ofo和摩拜分别拿着投资人12亿、8.15亿美元的融资,以病毒蔓延式的速度力图将旗帜插满全球,先后入驻美国、日本、意大利在内的诸多国家,想要以中国新符号的姿态在海外大肆扩张。

谁干倒了盛极一时的ofo?

© 正在扫码开锁的行人 | 图源手机中国


其商业价值自然有投资人看得到,梦想的蓝图清晰可见。2017年2月金沙江创投基金合伙人朱啸虎给ofo站台时曾说:“一辆车200块钱,一次5毛,每天骑10次,3个月成本就赚回来了。”

但是几个月之后,他就转手阿里套现30亿美元退出了。

原因是啥?先看看共享单车的服务群体,ofo打的口号是:“让世界没有陌生的角落”,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扫码开锁即可骑走,以一公里一元的服务迅速得到民众的喜爱。

但是方便了没几天,随处摆放、一扫一个坏车、二维码被刮花以及上锁成为私人车甚至被偷走等现象屡见报道。这既成为一窥国民素质的窗口、又是共享单车成为民众厌恶的一个原因。

它能满足这个城市对便利的需求,但是不能满足贪欲、私欲的索求无度。

谁干倒了盛极一时的ofo?

© 堆积如山的报修车 | 图源ChinaByte


对于无桩共享单车平台来说,用烧钱的方式抢占的市场资源,在后期维护中管理就会成为沉重的负荷,必须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

其次用户高频率使用本是它成功的踏脚石,却也因为低粘性成为今日墙倒众人推的拦路虎。

押金诚然是一种制约的手段,但也是检验共享平台运营的试金石。民众呼吁退押金,不是企业不想退,而是没钱能退。

那钱去哪了?资金链又是如何断裂的呢?

公开资料显示,ofo自2015年成立以来共获得了近10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21亿美元,囊括了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天使投资人王刚、经纬中国、滴滴出行、小米、顺为在内的2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

呼啸而来的资本尚未填充外部的需求,内部腐败就开始啃食其根本。也许是创始者戴威还不足30岁的原因,管理方面尚且稚嫩。

前城市经理李铭五月离职前曾给他发了一封邮件,写了内部瞒报、虚报、贪污等问题,让我们可以看到高楼之内管理者的不善经营。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对于管理的混乱戴威已经做出反应,11月28日,戴威发布内部信,宣布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和升级。

通过将原战略、法务、风控中心合并为“战略财务与法务中心”、合并原产研与大数据中心、品牌市场部、Growth FT,成立“研发与大数据中心”和“产品与增长中心”等措施寻求新的探索口。

这仅是内部,反观外部各大资本都曾争相伸出橄榄枝,最终滴滴、阿里以实力成为ofo的座上宾,形成两方牵制的局面。

2016年戴威拒绝了股东滴滴促进其合并摩拜的想法,但是没想到转投美团旗下的摩拜现在已经成长为它的最大敌人,并大有替代之意。

2017年,ofo的投资人朱啸虎把股权转让给了阿里巴巴,ofo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又开放更多股权将阿里推上董事的席位。

但阿里却并非良人,为了制衡OFO,战略投资了哈罗单车,竞争者滴滴则支持了“青桔单车”。这场三方博弈让曾经炙手可热的ofo转眼成了“弃儿”,让仅三岁的ofo过早的尝到资本的无情。

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巨额的融资是因为这本就是一个烧钱的行业,重资产模式需要企业不断融资→买单车→投放,再融资→再买单车→再投放,陷入没有尽头的烧钱循环圈。

一公里一元的盈利模式无法招揽足够的用户群体,不断推出红包、免押金等活动却无法保证收入盈利。

往来皆是客,但是无法将他们纳入客户的圈子里,当这场由单车引发的资本风潮,在内忧外患之中走入了寒冬,而至于何时给民众退还押金,仍未可知。

谁干倒了盛极一时的ofo?

© 投放量巨大的共享单车供行人选择 | 图源网络


对于西安这座古城来说,不乏共享单车的身影。ofo曾以首批6000辆、计划15万辆的投放敲开古城的大门,而今现状令人担忧,其单车投放量已经从鼎盛时期的27万辆减少到如今的21万辆,降幅约为25%。

纵然如此,这些黄色的身影也几乎无人问津,也许它们归处只有被称为“小黄车坟场”的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一座高架桥下。

虽然现在西安的大街上还可以看到摩拜、黄色的ofo以及红色的oxo等各色单车排排列。但是其总体投放量却一直在减少,从2017年末至今,各类共享单车的投放总量已经从73.9万辆下降到现在的50万辆。

颜色如海,不断变换,谁才是最受欢迎的?曾引得一群拥护者争论不休。

回忆起2017年年底,曾经排名的第三的酷骑就走上了押金难退、APP信息清零的末路。时隔一年,其行业标志ofo又深陷舆论的漩涡,那抹黄色在西安街头正悄然淡去,但是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又开始慢慢浮现。

一朝繁华一朝冷清,谁会是下一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