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执笔中的“龙眼”和“凤眼”指的是什么?

不二斋


写毛笔字,执笔方法很多,既与笔的大小有关,也与个人习惯有关。

古人文雅,给执笔起了些很好听的名字。

所谓龙眼法,也叫龙晴法,是用手指的最尖端执笔,大指、食指、中指丶无名指的甲和肉,都着笔管,小指贴紧在无名指侧面。五指形成一个圈,执笔紧,容易运腕。如下图。

凤眼法,是放笔在食指指节弯处,中指上节钩笔,和大指相对,大指也是节弯着笔管,无名指以指背中节着管,小指随其后。食指和大指之间形成橄榄形圈。喜欢运指者爱用此法,如下图。



其他还有三指法、回腕法等,不一而足。所谓执笔无定法,方便写字就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执笔姿态所形成的母指与食指间的形状,圆形为龙,略长为凤。作用主要是为了使用毛笔时,能使手指可以用力。但是龙形执笔难度大于凤形。主要是手指第一节关节前部,平时并不用力捉握东西,所以很难控制。好处是一旦习惯于此,更易使手指之力传导笔锋。第二个好处是所谓的转指,可以较灵活。。凤形同样母食二指齐力,比龙形较易掌握。因所握笔管至于指节或略过指节,为大部分五指捉笔者所用。捉笔強调母食二指之间的空间形状,对于初习者要有一个过程。如能养成龙凤形状,今后的用笔运笔可受益良多。只是现在绝大部分捉笔者,都难以作到,而使母食之间基本无空间,或是细长一线。对于传统捉笔,而具的龙凤形态,大概巳无多少习书作画者会去重视了。(书法为先师朱味辛先生书)。


乾德堂1


严格来讲,执笔的古法有三,龙睛,凤眼,鹅头。

龙睛,是指拇指食指合围成圆,捏住笔竿。此种执笔法,笔最灵活,魏晋时人,一手拿牍,一手拿笔,多用此法,所作精细,小楷草书尤妙。

凤眼,是指与食指中指一起来捉笔,使合围成凤眼形状。此种执笔,适合写碑,稳固和准确性强,隋唐时期,站立于案几前写作,所谓倚马可待,就是形象描述,故中楷,狂草得以发挥。

鹅头,就是典型的拔灯法,也叫跋蹬法,五指齐力,食指高钩,形成鹅头,导致拳中空如握卵。此法从五代李后主后宋元明多用此法,究其原因,是坐椅伏案,自然以此法人体最适。此法写行书,最能尽意。

可见,所谓的执笔古法也随时代变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非凭空想象或死搬来的机械模仿。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然后再来总结回顾,所谓执笔法中不变的定法,就是"虚而宽",这样才能使笔保持自由圆转,它的前提是书写人写字时要做到自由圆转。

谢谢阅读!敬请探讨!毕竟是古法,一言难尽。


钝刀直入


1: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2:这主要是指握笔的时候,食指、虎口、拇指围起来的形状。

当你坐着写毛笔字的时候,手腕贴着桌面,要求握着笔的同时掌心里还能放得下一枚鸡蛋,这种情况下上述的形状就叫做龙眼

而当你站姿悬腕写毛笔字的时候,三指向下捏笔,掌心放不下鸡蛋了。这时食指虎口拇指围起来的形状就叫凤眼。


谢太安


书法中的龙凤眼并不形容人的眼,指的是执笔手法。龙眼即用食指和中指的指尖作弧握笔,无名指的第一节骨放在笔杆推住小指不触笔杆,虎口呈空圆状。

凤眼即执笔时,大拇指节骨挺直,与内弯食指形成狭长形的如凤眼的缝隙。


一身肝胆照


拇指在前是凤眼,拇指在后是龙眼。


五味


练书法重点是压腕,不压腕什么笔法都是白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