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熊庭弼的战略思想,对吗?

豪说放语


熊延弼从来没有表示要放弃山海关以外,他倒是提出过一则命中后金死穴的战略:三方布置策。算起来,这是熊延弼第二次出任辽东经略。第一次出任经略时,辽阳、沈阳还在明朝手里。第二次出任时,明军已经退缩到了辽河以西,军事重镇广宁城(北镇)已经直接暴漏在后金的兵锋之下。两次经略辽东,熊延弼对战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坚守防御是熊延弼一贯的战略方针,完全是针对后金长于骑射,而短于攻坚的特点制定的。后来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重挫后金骑兵就是吸取了熊延弼战术思想。

三方布置策:“恢复辽左,须用三方布置。广宁用骑步对堡于河上,以形势格之而缀其全力;海上督舟师,乘虚入南卫,以风声下之而动其人心。奴必反顾,而重归巢穴,则辽阳可复。是以应再议于登、莱、天津并设抚镇;山海适中之地特设经略,节制三方,以一事权。”——《天启实录》

大意是以广宁城为核心重点设置防线,沿三岔河两岸,部署马步大军,凭地利拒守。同时,在天津、登州、菜州等沿海之地设置水师策应,并从海上进行牵制,或乘虚进入辽东半岛后金祖宗之地赫图阿拉地区,以迫使后金回师内顾,削减广宁城正面之地,而后明军再相机推进,收复辽沈;另外,还要在山海关屯集重兵,并增设经略,以达到节制三方,统一指挥的目的。等到各镇兵马大集,山东半岛的策应完成,然后再三方并举,实行战略反攻。

随后,熊延弼又将三方布置策做了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联络朝鲜的策略:“三方建置,须联络朝鲜。”即,让朝鲜发兵鸭绿江边,牵制后金注意力。然后明朝再派使臣驻防义州,负责呼应山东越海而来的登、菜大军。但是这一策略却因为与辽东巡抚王化贞的用兵方案格格不入而遭到排斥,最终失败了。当然啦,这种不世出的谋划虽然媲美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大迂回战略,但施行它的前提必须要有明君和能臣。按照明朝末年的暮气情况来看,倒是很悬。不过,后来毛文龙驻兵皮岛8年,数次扰乱后金后方,并牵制后金攻打辽西的明军。倒是可以为“三方布置策”的可行性做个注脚。


大福读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自后金崛起后,就成为明朝在东北方向的大患,因为北京靠近东北,因此东北边防是否稳固,直接关系到明朝都城的安危。

特别是1618年,明金萨尔浒之战,明朝大败,北方精锐被席卷一空,东北地区成为明朝边防的重中之重。

也就是从萨尔浒之战后开始,明朝虽然在东北地区元气大伤,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但是却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战略家,他们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根据明金双方的特点制定了解决后金问题的有效策略,而熊廷弼就是这些战略家中的优秀代表。

熊廷弼两度经略辽东时,努尔哈赤正肆虐辽东,辽东战略要点相继沦陷,明朝拥有的区域也退至辽河以西。面对后金咄咄逼人的气势,熊廷弼仔细分析后金军队的战术,得出后金军队有长于野战,短于攻坚的特点。并根据这样的特点,提出了三方布置的策略。

三方布置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战略。他的大致设想是:

在辽西地区以山海关作为核心支点,设置坚固的防御阵地,凭坚城拒守后金的精锐骑兵。在后金军队倾巢而出,攻打辽西和山海关阵地时。明朝则可以利用海军优势从天津登州出发,袭击后金的老巢,并和朝鲜配合对后金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应该说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略是相当成熟和完善的。特别是和后来的王在晋以及孙承宗的策略相比,三方布置策略不仅想到了如何固守,更想到了如何收复失地,进而彻底解决后金问题。应该说如果熊廷弼的战略思想能够完美落实,那么后绝对不会如此快速的坐大。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时曾经对熊廷弼,王在晋以及孙承宗三人的战略思想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相比于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王在晋的策略主要是固守山海关,并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修筑新城构成犄角之势,有效抵御后金的进攻。

这种做法虽然比较怂,但是对于财政枯竭的明朝政府而言,实在是一个非常经济的选择。但是明朝最终却采纳了孙承宗的关锦防线战略,即耗费重金在辽西走廊构筑一连串的城池堡垒,通过步步为营的方式,蚕食后金的土地,达到消灭后金的目的。

而历史也证明了孙承宗的方法,相比于前两者而言。不仅耗费巨大,而且缺乏弹性,败多胜少,最终成为拖垮明朝的罪魁祸首之一。

那孙承宗不对,熊廷弼就一定对吗?静夜史认为未必。就和今天的很多人站在不同立场评价政治家一样,立场不同自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熊廷弼的策略毫无疑问是三个方案中最完美的,因为考虑到了攻守的问题,所以他也是最有可能彻底解决后金问题的方案。但是明朝特殊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历史不仅不会选择熊廷弼的方案,连熊廷弼本人也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熊廷弼的策略无法落实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明朝刚性的外交策略

今天的很多人提到明朝就是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些所谓的气节,固然听起来提气,但是也揭示了明朝特别是末期外交策略的巨大缺陷,即缺乏相应的弹性。

比如在辽东战场,面对后金的崛起,明朝上下本身是非常鄙视的。所以每丢失一座城池,守将都有可能被下狱或者处死,这也导致了大量失败的边将投降后金。

在这样的情况下,熊廷弼所谓的放弃整个辽西,积攒力量,搞三方布置。虽然看似是一步好棋,但是却令明朝上下异常恐慌。

为什么呢?因为熊廷弼的做法,使得明朝在东北方向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战略纵深,这是一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罪过,特别是当这个策略遭遇失败时,熊廷弼的下场就是万劫不复。

那么取胜呢?对不起,好的策略不一定意味着有好的执行者。明朝末期,官场上下贪污腐败,早就注定了,熊廷弼所谓的三方布置,根本就难以完美落实。加上明朝不善开拓的社会氛围,一旦放弃整个辽东就意味着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踏上辽东半步了。

所以熊廷弼最终传首九边的下场,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朝高层的态度。即想尽一切办法保住固有领土,不能轻言放弃。

2、明朝缺乏耐心的统治者

崇祯继位后,起用袁崇焕,这位大将提出了五年平辽的策略,条件是崇祯将整个辽东山东等关乎后金的地区管理权交给他。

然后结果也很明显,袁承焕仅仅一年就被下狱而后凌迟处死,这足以说明崇祯是一个没有耐心的皇帝。事实上不仅崇祯,崇祯之前的皇帝也照样没有耐心。

三方布置是一个好烦到无懈可击的策略,但是它需要满足的条件太多,而且在短期内无法见到效果,这就非常尴尬了,要知道皇帝要的就是立竿见影。

你给皇帝要到了这么多地方的管理权,又在短期内无法拿出战果来回应皇帝的恩赐,这会让双方都很尴尬。

孙承宗的方案虽然烧钱,虽然并不高明,但是他让皇帝看到了城池不断修建,失地不断收复的效果,这就够了。

前文说过因为东北地区距离北京太近,如果真要实施三方布置方案,这就意味着皇帝要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熊廷弼。虽然熊廷弼忠心耿耿,日月可鉴,但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做到用人不疑。

而且因为熊廷弼本身的官场人缘比较差,这就使得熊廷弼虽然能够提出完美无缺的策略,但是他不会得到同僚们的支持和配合,要知道如果三方布置任何一方出现闪失,那么整个策略就会功亏一篑。

再加上明朝末期上下贪腐,军队废弛的情况,想要实现三方布置策略真的非常非常难。

所以只能说熊廷弼生不逢时,他的策略在明朝末期并不好用。也许他能够最终解决后金问题,但是统治者并不认为它是最佳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不是熊廷弼。熊廷弼自己没有明确提到过这种想法,但是,在广宁之战惨败之后,熊廷弼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想法。

早在天启元年的四月,沈阳、辽阳相继失守之后,有一位名叫高出的辽东监军,从辽阳逃回到广宁,提出自己的建议,就是明军放弃广宁,锦州、大凌河等地,直接退守山海关。

高出认为,明军退出广宁之后,广宁、义州以西、以北的蒙古各部会趁机占领广宁,直抵海滨,控制整个辽西走廊。如此一来,在山海关和辽河以东的努尔哈赤之间,插入了蒙古人,直接面对八旗军,充当山海关的屏障。

在当时,这个建议太过消极,朝廷根本不会接受。

再说一说熊廷弼在辽东问题上的主导思想。

熊廷弼,字飞百,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做过推官、御史。万历三十六年受命巡按辽东,很早就提出,整个辽东的最佳策略就是以防御为主。

萨尔浒大败之后,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只做了一年多就被迫离职,随后,沈阳、辽阳相继失陷。

天启元年七月,熊廷弼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再次经略辽东军务,赐尚方剑。熊廷弼的主导思想仍然是防御,但是更为消极,提出一个所谓的“三方布置之策”,核心便是广宁城,另外两方分别是天津方向和登州、莱州方向。这个规划过于庞大,耗费的人力与财力都是一个天文数字,缺乏可行性。

年底,熊廷弼率领五千人马进驻右屯,他与辽东巡抚王化贞之间,在具体的政策方面分歧严重。

天启二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五万八旗军挥师西来,明军大败,不战而放弃广宁。巡抚王化贞逃出广宁,

逃亡途中,王化贞遇到熊廷弼,商量如何布防。熊廷弼认为一切都不可挽救,下令焚毁所有辎重粮草,护卫大批百姓一起退入山海关,整个辽东镇的重要城市全部陷落。明军失去辽河到山海关之间的大片土地,辽西走廊成为明与后金之间的空白区,蒙古的哈剌慎各部趁机向东,占据了这一带。

此前高出的设想成为现实。熊廷弼和王化贞被下狱论死,熊廷弼传首九边。

在此之后,由孙承宗主导,袁崇焕具体实施的筑城战术,依次在宁远、锦州等地筑城,恢复旧地。看起来积极主动,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军力,给明朝的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宁锦一线成为明朝机体上一个无法愈合的巨大的出血点,耗尽整个王朝的元气。


于左


熊庭弼与曾国藩战法与处境完全相同,都是采用步步为营逼死对方的战术,也都面临初战失利的不良开局,但两人不同的结局与中央最高执政者的耐心有关。曾国藩的屡败屡战得到主子的谅解,最终功成名就。熊庭弼一战失利即刻传首九边,毫无翻盘的机会。这不得不说说熊庭弼的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崇祯,17年换41个首辅的崇祯,一个急脾气容不得失败的失败君王。以大而弱战小而强的对手,逼迫式战法虽然是个笨办法,但也是最有效最能扬长避短的办法,老子本钱大耗死你。蒋介石以大欺小,四次围剿失败,独第五次成功,就是采用了步步为营的笨办法。蒋介石如果一开始就有足够的耐心,或许中国历史会改写,同样,崇祯如果有足够的耐心,明朝的历史或许会改写。


王健224790847


说到战略首先应该有其存在的基础,熊当时退守山海关的策略不能不说是一种可行的模式,但不是最佳战略,熊庭弼之所以打算退守山海关一方面是当时形势所迫,关外一片糜烂,辽沈皆失,缺乏战略支撑点,唯有山海关可作支撑,但同时也是其性格使然,其人很有谋略,但也是性情中人,与同僚关系并不太好,退守之策偏为悲观,当时虽然明军处处败退,但尚有大量汉民遗留,后金后方并不稳定,如果在战略上采取积极防御,一方面死守山海关,对于辽西走廊实行焦土战略,另外能如毛文龙一般,派出若干精锐小队深入敌后,建立补给点和船队,不断骚扰敌后,拯救汉民以充实队伍,另外联合蒙古赏金猎人,按50两一个后金兵人头算,一年也就是几十万两所费就能让后金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仅仅以正合,没有奇胜不能算是好的战略,当然,当年熊庭弼的战略也起了作用,不是袁大忽悠上台,后金能撑到入关都很悬。


SIMENPENG


木匠说,在单兵素质机动能力野战能力都不行的情况下,拼消耗就是大明唯一能赢的方法,我花一百万两修一座城,你用一万人头去换,我重伤你残废,看谁先把血流干呗。


用户3110401675783


按照熊廷弼的战略思想,满人早就被饿死了。


爵士好熊


熊延弼一代悲情之将他战略思想没错只可惜为奸臣陷害为昏君冤杀尸骨无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