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式實現法”能幫您快速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來試試吧~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做事情很認真,也很守規則。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很認真的致力於找到準確有效的方式應對育兒問題。

在學習正面管教之前,有時我遇到孩子哭鬧,會有些束手無策的感覺,因為在那個時刻想“就事論事、分析問題”對耍脾氣的小寶寶來說,很難。

孩子一兩歲的時候,我老公會說出讓孩子轉移注意力的話,比如:“咦!那裡有個巧克力,我們一起去吃吧!”可是孩子大了就不吃這一套了。

後來,老公會在孩子想要一個不能實現的物品或者無法做到的事情時,說出一些我根本就想不到的話,短短一兩句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快速的緩解了孩子的情緒。

我當時雖然有些佩服老公,但只是以為老公的方法是靈機一動的野路子,為的只是讓孩子能儘快平靜下來,才會說著一些不著邊際又無法落實的話。

後來我在正面管教的課堂上,學到了老公的這個方法,也知道了方法的名稱:

幻想實現法。

當老師講到這個方法時,我在大腦中說了一句:“啊哈!原來如此!”

我老公用的這個“幻想實現法”不但效果很妙,而且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當然,我老公本身沒聽過這個名詞,也不知道有什麼理論依據,這也許是他無師自通的一種解決育兒問題的方式吧。

“幻想式實現法”能幫您快速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來試試吧~

我老公用的時候都是靈關一閃的,他既不知道怎麼教我,我也無從領悟。後來在課程中我學會了這種方法。

我先來說兩個我嘗試著用“幻想實現法”與孩子們互動的例子,讓大家體驗一下這個方法的操作的簡單和效果的驚喜。

(一)玥玥鑽進被窩後想吃香蕉

去年的某一天晚上,玥玥洗漱完畢,已經鑽進了被窩,我打算關燈讓她睡覺,結果她這時候對我說了一句:“媽媽,我好想吃香蕉呀!好久都沒吃香蕉了!真的特別特別想吃。”

如果是換成之前的我,就會非常認真就事論事,給她分析這樣的原因:

  1. 現在太晚了,都九點了,再吃東西,對身體不好;
  2. 你已經洗漱完畢了,再吃香蕉對牙齒不好;
  3. 咱家現在沒有香蕉,想吃也沒法吃,這麼晚了外面也買不到了。

這是我作為典型的理工科畢業生的習慣性思維。

如果我這樣說,玥玥想必會感覺到失落和不滿足,然後不情願的接受事實繼續睡覺。

但是那一天,我改變了,我嘗試著第一次用“幻想實現法”。

我笑著對玥玥說:“哇!玥玥想吃香蕉啦!嗯,確實有些天媽媽沒買了。媽媽真希望有魔法,變出了一些特別好吃的香蕉,讓玥玥大吃特吃,吃夠了再睡覺。”

玥玥第一次聽我如此說話,眼睛都發亮了,好像真的在期待我有魔法。

玥玥笑著說:“媽媽快有魔法吧!”

於是,我伸出手,在空中一劃,手一抓,對她說:“魔法來啦,香蕉也來啦!玥玥快接住!”玥玥趕緊伸出手,假裝從我手中接過香蕉,放在嘴裡假裝吃了幾大口,然後就面帶笑容、滿臉滿足的睡覺了。

為什麼這件事我記憶如此清晰?就是因為我當時被這個方法的效果震驚了!

對一個五歲的孩子,我以為我這樣說會被她鄙視(如:媽媽好傻啊,根本沒有魔法啊!),可是沒想到,她真的很開心很滿足,就像真的吃到香蕉一樣。

從此,我愛上了這個辦法。孩子們不但不會覺得媽媽傻,相反,他們即使知道這只是想象,但每次看到我想象不同的場景和技能時,他倆眼神都是發光的!

“幻想式實現法”能幫您快速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來試試吧~

(二)淏仔不想寫作業

也是去年的某一天,淏仔的語數英三個老師很有默契的都留了三四項作業,我看到他那一整頁的作業記錄都替他頭大,沒有三個小時怕是寫不完了。

淏仔當時已經沒了一年級在地板上耍氣不想寫的行為了,作業習慣已經養的有模有樣了。

但是那一天,他寫著寫著突然大喊:“媽媽!我不想寫作業!這麼多作業,什麼時候才能寫完啊!媽媽!我很著急!我不想寫了!……”

我體會到淏仔情緒的幾近崩潰,趕忙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頭(淏仔特別喜歡我摸他的頭,他說這個動作會讓他感覺好),對他說:

“媽媽看到你今天確實有很多作業,媽媽要是遇到這麼多作業,也會很著急的!(先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媽媽真希望能像馬良一樣有一隻神奇的筆送給你,你拿在手裡,在本子上輕輕一點,作業就都寫完了!多美妙!”

淏仔馬上停止了哼唧,對我說:“媽媽,我覺得真的有這樣一支神奇的筆就好了!”

我說:“嗯,是呢!這樣得有多少孩子高興的蹦起來呀!”

淏仔嘿嘿一笑,然後繼續寫作業。

即使是七歲的淏仔,這種“幻想實現法”也非常有效果。

因為大道理孩子們都懂了,他知道:

  • 再著急再不想寫,也是要完成作業的。
  • 著急也不能對他有什麼幫助。
  • 他有這麼多作業,別的同學也是同樣多。
  • ……

這些道理孩子們都懂,他們只是發洩情緒而已。如果我們在他們著急的當下,去重複嘮叨這些他們早就聽過無數遍的話,對他們改善情緒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但是短短的幾句“幻想法”的話語,就能讓孩子平靜很多,豈不是很美妙?!

“幻想式實現法”能幫您快速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來試試吧~

幻想實現法的理論依據:

——【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人類有一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激勵我們的原始祖先逐步脫離猿類。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為,使人們學會從簡單模仿到更復雜的模仿,由此逐漸發展了語言、音樂、藝術、使用工具等等。這是人類進步的最偉大之處之一。

鏡像神經元之於心理學,猶如DNA之於生物學。

腦中的神經元網絡,一般相信是儲存特定記憶的所在;而鏡像神經元組則儲存了特定行為模式的編碼。

舉兩個我經常給學生們上社會情感課時給他們舉的關於“鏡像神經元”的例子:

  1. 當週圍人在打哈欠的時候,很快我們也覺得困了,也想打哈欠;
  2. 當別人以發怒的情緒對我們說話時,我們很難維持平和,很快也變成了發怒的狀態。

這些都是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

而幻想實現法為何與“鏡像神經元”有關呢?

看完下面這個實驗,我們就理解了。

這是1996年在意大利帕爾瑪做的一項實驗。

人類在一隻恆河猴腦子裡負責運動的區域植入了一根細小的電線。每當這隻猴子抓取物品時,它的大腦區域的一些神經元就會興奮起來,監控器還會發出破哩~破哩~的聲音。

一天一個畢業生將冰淇淋球放到嘴唇上時,這隻猴子的監控器就破哩~破哩~的叫開了。

帕爾馬大學的神經學家裡佐拉蒂早些時候吃花生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現象。

當猴子看到人們或其它猴子拿著花生放到自己嘴裡時,這隻猴子的神經細胞會興奮。

簡單說,就是猴子看到人吃東西,就好像它自己也吃了一樣,在相同的腦區有了反應。

我們人類有更加靈活、更加聰明、更加高級的鏡像神經元,可以進行多種高級的鏡像活動。

“幻想實現法”正是利用這個原理。

當孩子在大腦中想象出“吃到香蕉”的情景時,大腦中的某些神經元就會興奮起來,給大腦傳遞出真的吃了香蕉的滿足感,所以孩子不是假裝被滿足了,而是真的接到了大腦給她的滿足的信息。

這樣的幻想式回答,不但簡單、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而且還會提高孩子的想象力。我們大人的思想已經被各種條條框框給框住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值得我們用心去保護和提高。

幾句話就能幫助孩子改善難過、失落或者憤怒的負面情緒,何樂而不為呢?!

【提醒】

“幻想式實現法”與“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這些方法不同。

後者可以在孩子每次有情緒的當下都可以使用,無論是什麼情緒,無論是遇到什麼事情;

但“幻想式實現法”是需要有合適的情景才能用的。

什麼是合適的情景,就需要我們自己來把握了。

也許你們的點子比我更多些,能在更多的場景中想象出更多合適的“幻想式語言”。

期待大家嘗試後的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