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皇帝一直讨好慈禧忍让慈禧,等到慈禧死后再变革的话能成功吗?为什么?

乌拉189025667


诚邀。如题,清末戊戌变法的短暂维新令人遗憾,那么没有慈禧,百日维新能延长到千日甚至万日吗?小编觉得不会!

戊戌变法为什么发生?

直接原因是甲午战败。那甲午海战为何失败?有识之士都知道,就是旧的制度不行了, 所以要改变,要变传统的法!

一次大的社会利益蛋糕再分配

原有的制度不行了,要改,改什么呢?康有为要改变君主专制制度, 他要改成君主立宪制。这可不是简单的动动嘴皮子,如果要立宪,满清皇族享受了几百年的特权和既得利益一朝灰飞烟灭。不仅如此康有为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力量认知出现了严重偏差,当时的中国,势力最大不是满清皇族,因为皇族就那些人,势力最大是旧士族和旧士子,是全国各地的地主,秀才,也是儒家,具体的如左宗棠,曾国潘,李鸿章,曾之洞,他们是地方实力派,也是儒家学说的捍卫者,皇族只是因为儒家的支持才能是皇族,说白了,慈禧就是儒家为代表的旧势力的代言人!

康有为过于激进

康有为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 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 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然而康有为根本不是儒学弟子, 他只是想利用儒学, 来变法, 所以他就有了《孔子改制考》一书, 居然把士子心中的孔老夫子拉出来给他改改思想。这样的做法让士子们觉得康有为简直是想霍乱中国,以夷变夏,更不会与其合作了。

综上,就算是没有慈禧最后的阻扰,得不到全国士子的支持,光绪的变法也不会成功。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题主有两个误区:

第一、慈禧并不反对变革。

实际上在甲午战争之前,大清那一点点可怜的改良,例如留美幼童,建海军,建工厂,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支持的,因为慈禧是个实用主义者,她觉得洋枪洋炮对维护满清统治有用就支持。

现在经常拿慈禧坐火车这个段子来笑话慈禧保守,实际上当时中国最长一条铁路就在慈禧眼皮子底下修的,她要是不同意怎么修得起来

相反,光绪被清流师傅教成了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书呆子,对洋务不感冒,例如他对李鸿章创建的天津武备学堂完全按照德国军事教育就不满,专门下旨说西法未必可靠,还是要学生多学儒家忠义之学。

甲午战争之后,可以说变法是大部分士大夫的共识,光绪在搞戊戌变法之前,专门向慈禧寻求支持,慈禧说凡是图富强、扬国威的事情,都可以变一变、实行一下。只是,如果把我大清人的衣服都改成日本人的样子,初一、十五也不拜祖宗了,那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也就是说变法可,变衣冠不可,与光绪并没有本质冲突,光绪也没想过要剪辫子、穿西装。

第二、光绪变法是一场设计者狂妄、主导者急躁的闹剧


光绪皇帝和崇祯有许多相似之处

光绪为人鲁莽冲动,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戊戌变法的103天里,光绪发布了240多道圣旨,范围涉及经济、文化、军事的方方面面。那下面当官的肯定说皇帝是怎么了,一天一个样,是不是有病。所以大多数地方都是不理会这些诏书的。

这就是因为光绪竟然真的相信康有为说的,假如变法的话最多三年就可以超过日本了。这个和日本说三个月灭亡中国一样可笑。也不想想,日本变法也是变了三十年才成为现在这样。

他依赖的变法顾问康有为实际上是一个“妄人”,好说大话,实际上对西方政治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妄想借变法一步登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戊戌履霜录》的作者胡思敬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窥其阴谋,意在夺中央政府之权,一切权力归制度局;夺中央六部之权,一切权力归十二分局;夺地方督抚将军之权,一切权力归各地方民政局。这样一来,则天子孤立于上,举国上下都是康党的私人啦!”


当时许多支持变法的大臣都反对康有为的胡作非为,但是光绪不听良言,甚至为此贬斥了自己的师傅翁同龢。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光绪亲政后,除军国大事慈禧会过问之外,其他事务光绪可一人做主。慈禧在开始时,也并未干涉光绪变法,只是光绪突然下旨撤换礼部六堂官,慈禧才开始插手变法,要求光绪勿操之过急。而真正导致慈禧决心干涉变法事务的,是9月18日,御史杨崇伊奏折中指称变法党人欲请伊藤博文来华,“将专政柄”,将祖宗天下交给日本人手中。这是慈禧无法容忍的。



关于此事,杨崇伊并非造谣。康有为在他的《自编年谱》里曾说,自己当时与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一起筹备中日两国合邦的大会,并在大会的方案、议程等各类文稿做了极其详备的论述。“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上书光绪:“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劝光绪帝不要嫌弃合邦的名声不好听,这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啊!刑部主事洪汝冲认为,中日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两国“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

当然这么可笑的东西,日英美国家的代表基本上当成一个不可执行的笑话。光绪帝自己也没将这个建议当回事,但慈禧不知道啊,所以立即要求光绪中止变法,把维新党人贬斥。

康有为等维新党人,为了挽回被赶出政坛的命运,企图拉拢袁世凯兵变,让一场失败的变法陡而成为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这才导致慈禧迫不及待地将光绪皇帝幽禁在瀛台,抓捕维新党人。

康有为伪造的与光绪帝合影

康有为出逃后,在外国媒体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提供包括光绪皇帝的衣带诏、谭嗣同绝命词和遗书,乃至咸丰皇帝遗诏以及其他证据,大都系自己伪造。他对慈禧十大罪状的指控也有泰半是空穴来风。但他藉此将慈禧描述为一个贪婪专横的女暴君的形象却十分成功,以至于直到今天,都成为人们心目中慈禧太后的标准像。


海军史研究会员


提起光绪皇帝,人们立刻就会感觉很弱的存在。其实光绪四岁登基,在位三十四年,时间不短了,但是却一点作为也没有。

清朝初期的皇子、亲王一般都有带兵或者是各部任职的经历,都得到过历练,是具备一定能力的。光绪就悲剧了,四岁就登基,学习教育都是在宫廷里完成的,除了皇帝,什么也没干过,能力上比较差。

权利是只要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东西。慈禧太后虽然在治国方面不行,但是玩权术,那绝对是高手。慈禧的权利欲望特别强,光绪不堪重任,所以在慈禧生前是不会把权利交给光绪的。

光绪和慈禧的关系很近,慈禧是光绪的姨,还是名义上的母子。其实大多数的时间里,两人的关系都是非常好的,不像外界想的那样不和。

是戊戌变法让两人的关系产生了裂痕,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飞速发展,英法德美等国家已经步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清朝和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势在必行。

俄国和日本在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后,国势渐强,对中国虎视眈眈。而德国强占胶州湾,大清的危机越来越严重。

变法没问题,慈禧也是有想法的人。问题是光绪没有用对人,没有适合的路线。没有慈禧的同意,没有朝中重臣的配合,凭那些维新派根本完成不了变法。维新派甚至荒唐的想任用日本人伊藤博文来执掌改革,想杀掉慈禧,更恶劣的是竟然要出卖国土,卖掉新疆,换去所需要的资金。

这样的维新,守旧派是不可能接受的,就是中立的人恐怕也接受不了,维新改革被这些人玩坏了。慈禧怎么也不能等着被杀吧,不能让伊藤博文还当总理吧,不能把新疆给卖了吧。

光绪皇帝被猪队友坑了,把日后的路堵死了。如果光绪不搞这个无用的变法,慈禧再留恋权利,死了以后,也会把权利交给光绪。

光绪被幽禁以后,慈禧对他也是不错的。但是光绪还是流露出盼望慈禧快点死的愿望,慈禧当然是很生气。

尽管光绪的死因还有争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不管光绪怎样做,慈禧都是不会把权利还给光绪的。


龙涛的海阔天空


光绪的改革注定不会成功的,因为变革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慈禧,相反慈禧刚开始也是完全放劝给他了。

光绪这个人的头脑很简单,他的变法把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从内阁高官到基层小吏,从贵族到平民,从军士到学子,从满人到汉人,所有都让他得罪了,除了维新派那几个人根本就找不到支持他变法的人。就算没有慈禧,也还有数不清的阻力,在当时的环境下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让我们先看看光绪的主要改革内容都有哪些:

1.首先是取消了满族旗人的特权。这条先把旗人贵族给得罪了,而旗人贵族们掌握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单单这一个群体的反对都够光绪头疼不已了。


2.还有裁撤一大批机构,清除了大量的冗员。冗员是什么?就是靠关系背景,挂职到闲职衙门拿钱吃闲饭的,还有大量吃空饷的。这些人基本都是有背景的权贵。把他们裁撤了相当于断人财路,这条又得罪了一批权贵。


3.废除八股,兴办西学。这条很好理解,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当然是好的。但是当时的学子们可不这么想。读书人们从小学的就是八股,他们就指望着靠写八股文参加科举,好当官出人头地呢?你突然把八股废了,让天下无数读书人怎么办?他们都那么大年纪了难道还得从头开始学西学,然后再学十几年才能去参加考试?这一条又把天下读书人给得罪完了。


4.取消绿营。绿营是什么?就是除了八旗以外,一只专门由汉人组成的军队,里面全都是汉人,其中的人员父死子继,就是个铁饭碗。光绪直接给取消了,无数汉人军士直接下岗了,把无数汉人也给得罪了。


5.迁都上海。上海什么地方啊?紧挨着海边啊。他这是怕洋人的炮弹打不进都城啊。这一条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官员会答应的,因为他们家产全在北京,没人愿意搬。


6.设立新衙门,由维新派掌管,架空传统的各个衙门,有事直接由维新派的新衙门跟他商量处理。这就是让老臣们坐冷板凳一遍喝茶去吧。


7.剪辫子。虽然清朝刚开始让留辫子的时候,遭到了汉人们的强烈抵制,但是经过那么多年的习惯,百姓们也都接受了这条辫子了。维新派直接把辫子称为猪尾巴,让百姓都剪掉。这个称呼放到光绪前面的任何一个清朝皇帝都够凌迟了。而且百姓们也大部分不愿意剪辫子。

还有其他很多条就不说了,这些新政有些其实也都有道理,但是也都太超前了,根本就是脱离群众了,任何一条单独推出都富有争议了,维新派一下推出那么多条,不被抵制才怪呢。当时的清朝就是个病入膏肓的人,一下子用那么猛的药根本承受不住。

最关键的是他们没有强硬的实权,惹出来麻烦却又没本事平息,属于光管挖坑不管埋的。维新派的胃口太大了,直接把自己给噎死了。


漂浮菌


我们的历史课本有时候因为篇幅问题,使得许多结论都十分的直接暴力。其实慈禧和光绪的感情一直很好直到那位猪队友康有为的围院杀后的计划发生之后。

史料记载慈禧曾经因为自己的妹妹过世之后陪葬品太少将光绪帝父亲家中财物收索之后给予妹妹陪葬。可见其对自己的妹妹是何等的维护,而光绪帝立为皇帝之后。慈禧始终将其视为己出,甚至因为光绪怕打雷,慈禧整夜抱着他在自己怀里入睡的。而光绪从小亲生母亲过世,只剩下自己的姨娘慈禧的关怀。两人一个没了妈一个没了孩子相互取暖怎么感情会不好?

而实际上慈禧太后对于改革并没有反对,甚至在戊戌之变后的改革就比光绪帝要有力的很多。

那么既然两人关系又好,慈禧又让不反对改革,为何最终两人会走向决裂呢? 这就是拜康有为所赐了,广东小人之称的家伙来到北京城之后不久。大造舆论抬高自己而在慈禧李鸿章等人眼里就是跳梁小丑。甚至连伊藤博文都看出此人的不堪大用。PS历史记载了这是伊藤博文和李鸿章交谈所流传出来的。而在慈禧的压力之下,光绪保护他决定将其远调他处。可是这货硬是有狂想症,直接说是光绪暗示他要围园锢后。

于是他就秘密规划了杀后锢后的计划,甚至联络了袁世凯。而计划还未实施这货又溜之大吉了,甚至于自己的弟弟康广仁都没有通知。原本没有实施也没事,当对方官员按慈禧太后指示去抓康有为。康有为跑了可他弟弟在啊,抓过去一问。康广仁这个二货比他哥还猪队友,直接将围园锢后的计划说了出来。于是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了,而光绪帝也是裤裆里的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有名的公车上书,以康有为主导的这项运动其实就是个骗局!康有为收集了联名上书之后竟然不敢向当权者去投放!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却在上面大写特写让人不能理解!而所谓的戊戌之变的黑锅还扣到了袁世凯头上也是最让人看不懂的地方。明明袁世凯没有去告发反而将屎盆子扣到他头上。我也是看不懂,PS历史材料至今都没有证明袁世凯有告发的行动,反而康广仁的供词却是正材实料!我们的历史课本呵呵了

慈禧得知之后,心情会如何的愤怒?一个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老太太辛辛苦苦将自己的侄子养大。结果自己的侄子要囚禁她甚至杀她,要是你会如何反应?这也是为何后来慈禧所有的所做所为都像一个疯婆子的原因,甚至到后来完成了向所有外交国宣战的“壮举”。只因为她被伤透了心而已……


笑看风云史


估计也很难吧。其实慈禧是的巨大的挡箭牌,缓和了光绪和维新派和革命党的矛盾。如果慈禧死了,那光绪自然成了革命的最大敌人,同样也会被打倒。其实看看光绪的弟弟,末代皇帝的老爸,摄政王载沣,就知道了,他不就是一个威望稍微低一点的光绪吗?清末最大的势力,一个是袁世凯的北洋军,一个是在南方造反的革命党,这两派都是有军队的。而那时什么维新派还是皇室派,都靠边站了。而这两派的头头袁世凯孙中山,有谁会怕光绪呢?他们只怕慈禧好不好。所以慈禧才是清朝的救命稻草,慈禧死了清朝完蛋就是时间问题。


头條大镖客


我觉得还是不成功,事实上封建体制的朝代在朝廷危在旦夕的时候通过改革能实现中兴的,几乎没有。就拿近的来说苏联到了后期大胆改革,可是改革走的越快,自己的寿命也就越短。

光绪假如就算活过了慈禧他依旧是很难推动改革,为什么?因为反对改革的不只是慈禧,反对改革的从小到旗人百姓大到满族亲王,以及王公大臣,甚至各种官绅。他们才是反对改革的主力军,他们为什么反对改革?因为在大清他们才是王爷或者达官显贵,假如大清不在了或者大清废除弊政公平公正了,国家没有特权了,那这些既得利益者肯定不答应。所以光绪你怎么推动改革,这些既得利益者是国家和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管理者,你光绪就算推行改革下面也不一定会执行,除非刀架在脖子上,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假如光绪有足够的能力去叫板既得利益者,那既得利益者肯定会去造反,他们得不到利益了,这个政权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肯定会想想设法颠覆这个政权。所以所谓的改革并不是我想想的那么简单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海军史研究会员

前天 13:24 · 军事问答达人

题主有两个误区:

第一、慈禧并不反对变革。

实际上在甲午战争之前,大清那一点点可怜的改良,例如留美幼童,建海军,建工厂,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支持的,因为慈禧是个实用主义者,她觉得洋枪洋炮对维护满清统治有用就支持。

现在经常拿慈禧坐火车这个段子来笑话慈禧保守,实际上当时中国最长一条铁路就在慈禧眼皮子底下修的,她要是不同意怎么修得起来

相反,光绪被清流师傅教成了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书呆子,对洋务不感冒,例如他对李鸿章创建的天津武备学堂完全按照德国军事教育就不满,专门下旨说西法未必可靠,还是要学生多学儒家忠义之学。

甲午战争之后,可以说变法是大部分士大夫的共识,光绪在搞戊戌变法之前,专门向慈禧寻求支持,慈禧说凡是图富强、扬国威的事情,都可以变一变、实行一下。只是,如果把我大清人的衣服都改成日本人的样子,初一、十五也不拜祖宗了,那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也就是说变法可,变衣冠不可,与光绪并没有本质冲突,光绪也没想过要剪辫子、穿西装。

第二、光绪变法是一场设计者狂妄、主导者急躁的闹剧

光绪皇帝和崇祯有许多相似之处

光绪为人鲁莽冲动,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戊戌变法的103天里,光绪发布了240多道圣旨,范围涉及经济、文化、军事的方方面面。那下面当官的肯定说皇帝是怎么了,一天一个样,是不是有病。所以大多数地方都是不理会这些诏书的。

这就是因为光绪竟然真的相信康有为说的,假如变法的话最多三年就可以超过日本了。这个和日本说三个月灭亡中国一样可笑。也不想想,日本变法也是变了三十年才成为现在这样。

他依赖的变法顾问康有为实际上是一个“妄人”,好说大话,实际上对西方政治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妄想借变法一步登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戊戌履霜录》的作者胡思敬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窥其阴谋,意在夺中央政府之权,一切权力归制度局;夺中央六部之权,一切权力归十二分局;夺地方督抚将军之权,一切权力归各地方民政局。这样一来,则天子孤立于上,举国上下都是康党的私人啦!”

当时许多支持变法的大臣都反对康有为的胡作非为,但是光绪不听良言,甚至为此贬斥了自己的师傅翁同龢。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光绪亲政后,除军国大事慈禧会过问之外,其他事务光绪可一人做主。慈禧在开始时,也并未干涉光绪变法,只是光绪突然下旨撤换礼部六堂官,慈禧才开始插手变法,要求光绪勿操之过急。而真正导致慈禧决心干涉变法事务的,是9月18日,御史杨崇伊奏折中指称变法党人欲请伊藤博文来华,“将专政柄”,将祖宗天下交给日本人手中。这是慈禧无法容忍的。

关于此事,杨崇伊并非造谣。康有为在他的《自编年谱》里曾说,自己当时与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一起筹备中日两国合邦的大会,并在大会的方案、议程等各类文稿做了极其详备的论述。“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上书光绪:“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劝光绪帝不要嫌弃合邦的名声不好听,这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啊!刑部主事洪汝冲认为,中日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两国“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

当然这么可笑的东西,日英美国家的代表基本上当成一个不可执行的笑话。光绪帝自己也没将这个建议当回事,但慈禧不知道啊,所以立即要求光绪中止变法,把维新党人贬斥。

康有为等维新党人,为了挽回被赶出政坛的命运,企图拉拢袁世凯兵变,让一场失败的变法陡而成为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这才导致慈禧迫不及待地将光绪皇帝幽禁在瀛台,抓捕维新党人。

康有为伪造的与光绪帝合影

康有为出逃后,在外国媒体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提供包括光绪皇帝的衣带诏、谭嗣同绝命词和遗书,乃至咸丰皇帝遗诏以及其他证据,大都系自己伪造。他对慈禧十大罪状的指控也有泰半是空穴来风。但他藉此将慈禧描述为一个贪婪专横的女暴君的形象却十分成功,以至于直到今天,都成为人们心目中慈禧太后的标准像。

海军史研究会员

军事问答达人

1596粉丝 · 4715赞


用户146538702黄长平A


我是历史吐槽,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评论区永远属于你!

借用赵本山小品的一句话: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后总会站着一个女人!而每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站着一群男人!

慈禧太后代表的是一群人的利益,他们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而牢牢控制国家军政财务大权的清朝贵族。慈禧太后控制清朝多年,所培植的利益群体渗入到清朝政府机构的各个方面。而光绪皇帝所代表的是组建新政府的一类人的利益。2个群体之间有不可协调的冲突。

所以慈禧太后并不是真正的关键因素。毛主席曾经总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任何变法或者利益冲突,必须以军事力量为后盾才能保证顺利进行。

著名的秦朝商鞅变法时。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无论是从政治财务军事各个方面都是一样。所以变法措施触动到旧贵族利益之后呢,受到了旧势力群体的强烈反对,朝堂上多次出现相互对抗的情形。秦孝公背后的支持才是商鞅的变法够顺利的进行的关键。之后秦国才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戊戌变法期间,清朝政府的军政大权牢牢把握在慈禧的手中。而光绪皇帝这边,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群体并没有真正的武装力量作为保证。当触及到旧贵族利益的时候。便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的被消灭殆尽,只留下戊戌六君子的传说。

光绪皇帝表面顺从慈禧,那慈禧死后。会不会把军政大权教辅导光绪皇帝手中。这还不是一个确定的结论。所以戊戌变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军政大权的支持,而不在于是否托福是否在慈禧太后身上!


历史吐槽


不能。光绪亲政后,慈禧给了他很大的权力,但他件件事没办好,他的智商与情商极差,没有自己的主张,而听来的主张全是废计。他的宠妃珍妃在宫中男装到处乱窜,汇同哥哥等收钱卖官,民声极差,自己位置都未坐稳的光绪不以为是,证明他无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