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火车站作为城市的标志之一

有着重要的代表性意义

岁月就像这车速飞奔而过

阜阳火车站的变迁

也成为中国劳务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通过一张张老照片

找寻阜阳站的“前世今生”

看阜阳铁路发展史

(濉阜铁路全线建设仅用了10个月就胜利通车了,做到了投资少、速度快、质量好。1971年更名为青阜铁路,图为濉阜铁路通车时的场景。)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1970年10月1日

濉阜铁路建成通车

这是阜阳地区的第一条铁路

自符(离集)夹(河寨)线青龙山站西端引出

途径濉溪、涡阳、利辛等县区

是一条铁路尽头线

现如今

阜阳站每天有140列旅客列车

从这儿发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客流吸引区涉及

皖西北、豫东南等21个市(区)县

(上世纪70年代阜阳火车站)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1973年7月1日

成立阜阳车务段革命委员会

时至70年代末

阜阳站站内建成2股道

开行客车2对,货车4对

春节时增加1对临客

年发送量1.2万人次

当时的行车设备还是半自动闭塞

使用手扳道岔和臂板信号

列车运行速度每小时约50公里

现在,阜阳站有14条股道

年发送量904万人次

列车时速160公里

(农民工进站)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阜阳站的站房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

候车室面积只有 360 平方米

车站初建时的发送能力十分薄弱

每年仅发送 12000 人左右

随着铁路飞速发展

阜阳地区出现闻名全国的外出务工潮

阜阳站由小变大

每年列车开行数量和旅客发送量

由1978年的4列、58.4万人次

增加到目前的140列、逾900万人次

强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农民外出打工热起于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走出家门挣大钱

脱贫致富在当年

这句流传甚广的阜阳民谣

真实反映了安徽农村

外出一人、致富全家

一户打工、带动全村的深刻变化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民工外出

火车是首选的交通工具

因为铁路票价低廉

当时

从阜阳到上海的火车票24元一张

春运开行的临时客车只要12元一张

火车站升级改造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当时的铁路设施落后

运力十分有限

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阜阳站也没有一趟始发列车

每天停靠的列车只有五六趟

1997 年京九铁路开通运营后

阜阳成为五条铁路的铁路枢纽

改建后的阜阳站 4 个候车室

总面积约 5000 平方米

拥有 14 个售票窗口

大批的先进设备

1999 年升格为京九线上

屈指可数的一等站之一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阜阳站客运人员在为旅客提供咨询服务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1987年

阜阳市外出务工人数只有35.5万人

劳务收入4亿多元

目前

阜阳市已有305万劳务大军

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

这些外出务工人员

每年可创收千亿元以上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点击查看大图)

40年来

阜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

连接青阜、商阜、漯阜

阜淮、京九、阜六6条铁路的重要枢纽

从昔日的二等站到现在的京九线一等站

阜阳站列车开行数量迅速增长

为精准扶贫、服务“三农”

提供了运力支撑

年发送以农民工为主的旅客

超900万人次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点击查看大图)

民工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是阜阳民工潮初兴之时。那时的民工潮,每年的人数大约在 20 到 40 万之间。当时,从阜阳到上海的火车票 24 元一张,春运期间开行的临时客车只要 12 元一张。

1991年 至 1994年

1994年 至 1998年

这时的阜阳民工潮人数从每年三四十万增加到 80 多万。随身行李已大大减少,转以各种包袋。硬座成了主力座位。

春运期间,阜阳民工潮人数猛增到百万人以上,最高时曾出现过十万务工大军同日出行。许多人的行包已渐渐改为旅行背包和带滑轮的牛津箱了。“火车拣卧铺、汽车挑空调”已成为许多民工的首选。

1998年 至 2010年

2010年 至 2016年

阜阳民工潮外出务工人数还是逐年上升的,但春运期间选择火车出行的民工却在逐年变少,民工们手头逐渐宽裕,有些买起私家车,拼车、组团回家,随身行李,笔记本电脑、拉杆箱开始逐年变多,车票也以团体票、硬卧、软卧为主。

随着周边高铁站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民工选择“普速+高铁”的出行方式,从合肥、淮南换乘高铁去往北上广已成为常态。网络购票比例最高日达 92%,出行更加便捷。

2016年 至今

网络购票成为主力军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2012 年春运车票网购兴起

当年春运阜阳火车站互联网

售票比例仅为 10.8%

2016 年网购比例已上升至 63.7%

2018 年这个比例达到 80.1%

1996年9月1日

京九铁路建成通车,阜阳编组站启用。

2007年

铁路部门投资十几亿元对阜阳站进行改造,扩充能力。

2008年

阜阳站改造完毕,成为安徽境内首个拥有无柱雨棚、候车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型客站。

2009年12月

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竣工。

2013年12月28日

阜阳至六安铁路通车,阜阳地区铁路运能进一步提升。

阜阳火车站变迁一览

搜索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阜阳火车站整个广场被划分为售票区、临时集结区和模拟候车区三个区,各区都有公安、武警、基干民兵和青年志愿者在维持秩序或提供相关服务)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旅客们在买到当日的火车票后,要到临时集结区等候一会儿,然后依次进入广场前设置的 21 个“模拟车厢”候车棚。)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候车棚由红、黄、蓝、橙、绿五种颜色的防雨布做成,棚上分别标示北京、广州、上海、杭甬四个候车方向和一个“绿色通道”。)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由 20 多名蚌埠铁路分局机关人员组成的“傻瓜票”销售组(即同一到站、同一票价、事先打好的车票),在火车站露天摆开一排长条桌售票,大大缩短了旅客购票时间。)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旅客们排着队进入火车厢,按号坐好,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搭建风雨连廊,旅客免受风吹雨淋。)

阜阳百万农民工奔小康的画卷

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透过他们乘车外出的变化

可以触摸到改革开放40年来

国家的发展变迁

不久的将来

商合杭、郑阜等高铁

将陆续建成通车

阜阳地区旅客的出行之路

将更加方便快捷

列车飞驰四十载:看阜阳火车站如何从“末梢”变成区域枢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