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人最大的通病就是情理不分,你認為呢?

鶴可寧人


看提問者的口氣,情和理必須分開才算正常,情理不分就是一種毛病了,在下並不這麼認為。

人情和道理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大家都講道理,不講人情,這個世界還會有溫馨和感動嗎?尤其在家庭之中,夫妻只講道理,不講感情,你覺得這個家庭會幸福嗎?如果大家只講感情不講道理,誰跟我關係好,感情好,誰就是對的,跟我關係不好,他就是錯的,那不就是是非不分了嗎?

這個情和理如油和麵,很難分開的,所以我們中國人講中庸之道,凡事過猶不及,做人要通情達理,這兩樣你都得懂,靈活運用。如果你非要執著的分開,丁是丁,卯是卯,一根筋,那你的人際關係一定不會和諧,你的生活將充滿煩惱!


國學論壇


的確是有這種情況,中國人是一個人情社會,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和西方文明的對比之中,我們就會發現中國人對規則意識的敬畏是偏弱的。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呢。

王權意識太重。在中國的歷史上,你會發現每一個朝代的更迭都會把王權的權威不斷加重。所以久而久王權成了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就相應地會剝削了其他人的權利。幾千年以來的封建史,無疑在潛移默化中使王權至上的觀念深入人心。即便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竟然還有人起義造反,當上了土皇帝,由此可見,中國人對忠心愛國那一套很認。



集體主義凌駕於個人主義。西方是講個人主義的,私有財產不容侵犯。英國愛德華國王去貧民窟視察,他駐足在一位老婦人的房子面前,這間破舊的草屋子裡連門都沒有,愛德華國王禮貌地鞠了一躬詢問道"太太,我可以進來嗎?"。即便你是國王,但是進入私人的領域也是要請求主人的同意,西方人將個人權利看得很重。而中國是講集體主義的,個人要犧牲,要為集體做貢獻。當集體主義不能為我所用了,反而又過於強調個人利益,所以對於規則,我們習慣性地走後門兒論人情,傷害別人的利益,反正別人也不敢作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偷我家的磚,我跟你拼命,偷廣場的磚,跟我有什麼關係。


中國人的包容性強。中國曆經千年的文化,為什麼能一直流傳到現在,對於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具有包容性。這份包容給我們帶來了持久的變化和創新再加上穩定的生存力,但是他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過於中庸的處世之道,處事講究圓滑,容易在規則上想辦法變通。對於冒犯規則的行為,中國人天生的不敏感。

迄今為止,講人情不講法理的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我們現在當務之急所要做的就是讓法治精神成為我們國民精神中的基本精神之一,對於敢於冒犯規則不遵守規則的人來說,要做到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da盈若衝


中國人最大的通病就是情理不分?你認為呢?

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人都是非常講理的,而且非常在意以理,但只要是設及到自己的家人了,特別是自己最愛的至親就有些“情理不分”了,戰國時期秦國要侵略趙國的時候,趙國非常危急,這時候就派人到齊國求救,齊國就要趙王最小的兒子去做人質才可以出兵。大臣們商量後對趙王說也只能這樣了,趙王也同意。這時被趙太后知道後堅決不同意,任何人勸都無效,在國家存亡,在“情和理”之間選擇了“情”,讓國家處於危險之中。這時大夫觸龍去對趙太后進行了有策略的“情和理”中的勸告終於說服了趙太后,齊國出了兵,秦國知難而退,趙國保住了。

這說明,雖然國人通常會“情理不分”,但關鍵時刻還是會讓“理”來解決問題。1984年,國家“嚴打”階段,有的領導幹部的子孫犯了法,最後還是被懲罰了,還是以“理戰勝了情”。


崑崙之柏


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有情理不分的通病,中國表現得更為明顯。

第一,情感代替道理。往往很明顯的一件事,法理或者道理上是錯的,但是由於存在個人主觀情感因素,就會出現一個在情感上說的過去的結果,這叫法理之外尚有人情。

第二,法理強壓人情。有時候會出現史無前例的情況,這一情況的結果可能會對以後類似情況的判斷產生參考價值,而這一情況在人情和道德上完全說得過去,但是卻拘於法理,這叫法不容情。


民間文印社


中國人為什麼經歷過5000年都沒有分隔開,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傳播的是以德服人!人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我們都想講個道理,搞個明白!但是有些事情只要不觸犯我們的底線,我們中國人還是會化干戈為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說明了中國人的肚量大,心胸寬廣!但是觸犯了我們的底線,我們會讓他付出沉重的代價!希望能夠理解,謝謝!


如實相談


情理不分,香臭不分,不知好歹,認賊做父,對外有仇不報,對內又狠又毒。


用戶6416075789522


提問者已是有了主見,沒有人說中國人情理不分,也有人說中國人情理不分,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吧


等待靜靜開花的樹


有情難說理,說理不說情。情深的在理面前可能會有些偏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