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奋斗来的——记恒大帮扶贵州省毕节市三周年侧记

乌蒙山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毕节市是乌蒙山区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共有7县3区,总人口927.52元,2015年底贫困人口115.45万人,其中大方县贫困人口18万人。

自2015年12月19日起,恒大集团结对帮扶毕节市大方县,和全县人民一道,拿出30亿利用三年时间,到2018年年底确保大方县实现整县脱贫目标。

三年时间,恒大人用汗水和智慧,在乌蒙大地上写下了一份长长的扶贫脱贫成绩单:帮扶大方县12.73万贫人口实现初步脱贫;建成10223个蔬菜大棚、335个肉牛养殖基地、35个中药材及经果林基地;建成50个“恒大幸福村”……

日前,本报记者跟随恒大扶贫组一行前往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等地实地采访了恒大扶贫情况。

幸福是奋斗来的——记恒大帮扶贵州省毕节市三周年侧记

恒大二村

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冬季的贵州大地潮湿且寒冷,但走进毕节市大方县恒大幸福二村,那些掩藏在青山绿林间的连体小楼却给人以别样的温暖,两层建筑,白墙青瓦崭新的耀眼。

在八旬老人张正英家,一应俱全的家电让屋子显得更加现代和温馨。

“我2016年9搬进来,当时感觉像做梦,别提多开心了。”满脸沧桑的张奶奶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目前她和儿孙一起住在这个100平米的新房子,看着孙子去上学、儿子去挣钱,她连笑都是幸福的。

张奶奶居住的新村现在叫大方县凤山村店子村“恒大幸福二村”,背靠当地有名的公鸡山,面朝一片海拔1700多米的草原风景区,有青山、绿草、蓝天及与白云连成片的家门前的银色蔬菜大棚。

“过去的地方,房子又低又破,门窗也不全,一年收入很少,现在搬了新房子,有了工作,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张奶奶的儿子乐呵呵地说。

大方县18万像张正英一样的贫困户和她一起住上了一分钱都不花的新房,并通过养牛、种菜、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模式,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以上。

同样,在毕节市黔西县还有恒大集团结对帮扶的异地搬迁安置区的百姓们,他们从山里搬迁而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在黔西县锦绣华都易地搬迁安置区,记者见到了刚从领居家修完自来水阀门回到家的张胜志。

放下手中工具洗了把脸,他开始和记者讲起了搬迁故事:“今年5月份我从太来乡搬迁过来,当时看到这的房我眼睛都亮了,也惊呆了,这么好的房子,里面啥都有,拎包入住一分钱都不收可能吗?”

“事实就是如此,过惯了漂泊的日子,恒大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套房,还有数不尽的希望。”张胜志说,以前常年在浙江等地打工,孩子跟着学都没办法好好上,现在好了全家不仅有房住,孩子上学也解决了,他每月还有固定收入,再也不用过 “入不敷出”“孩子学一半丢一半”的生活了。

“锦绣花都总投资8.4亿,易地搬迁安置了3851户16965人,还配有文化室、体育活动室、老年服务站点等配套设施。”恒大集团黔西县扶贫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异地搬迁就业覆盖率,恒大和政府一道还提供了其他就业岗位工供搬迁贫困户选择,保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从而实现稳定脱贫。

幸福是奋斗来的——记恒大帮扶贵州省毕节市三周年侧记

恒大在毕节援建的蔬菜产业基地

找到好路子,脱掉穷帽子

“脱贫的关键在扶志、在铺路,要把贫困百姓自己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把他们“内在”激活起来,要铺设农民生存与致富的根本出路。”这是恒大打这场胜仗的基本作战思路。

恒大把为贫困百姓建蔬菜大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一环,他们帮助农民们建起合作社,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再通过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从而把产业化的大棚蔬菜种植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在通过“供、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手段,彻底解决了农户“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卖给谁”的根本性问题,从而有效建立起持久、可内生发展、互利互赢的合作机制,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步脱贫。

来自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恒大二村的周小军就是积极走在产业脱贫路上的“摘帽”人。

39岁的他在2016年以前的生活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母亲患宫颈癌去世了、父亲得尘肺病治疗花去了不少钱、自己在2014年驾三轮车出车祸颈椎断了三节,家中只有幼子和弱妻。

他的生活一度陷入绝望。

“2016年3月11日,我的人生发生了转变,搬进了新房,又在专家的培训下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管理村里的大棚,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农业工人。”周小军说,在家旁边,就是恒大援建的84座蔬菜大棚,全部无偿给全村42户贫困户家庭,还有专业蔬菜经营公司,一年下来,收入翻番。

周小军爱人也被安排在凤山小学做宿管阿姨,每月有1200元收入,再加上大棚分红收益和工资收入,全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除去蔬菜大棚这样的种植扶贫,还有养殖扶贫。

在毕节市大方县安乐乡恒大援建第七育种场,220户、666位村民领到了养牛分红金,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针对毕节市自古有养牛的传统,但受限于当地土牛品种不良、传统养牛业经济效益低的现状,恒大无偿投入27亿元,通过调配10万头纯种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优质基础母牛,改良50万头土种牛等途径,帮助毕节打造成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

此外,以肉牛产业发展饲草料需求为基础,恒大和政府一道,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种植,待成熟后由恒大引进的肉牛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中禾恒瑞等按订单收购,切实确保了老百姓增收脱贫,这种带动“粮改饲”的做法也加快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三年来,恒已帮扶毕节市建成447个肉牛养殖基地、调配7万头优质基础母牛、改良27万头土种牛,并引进中禾恒瑞等18家肉牛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带动贫困群众通过青贮玉米种植、养殖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增收脱贫。

幸福是奋斗来的——记恒大帮扶贵州省毕节市三周年侧记

恒大民族中学双师课堂

建设好学校,培育好苗子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恒大集团为山区孩子修建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全方位补足大方教育资源的缺口,为大方的明天育好苗子。

12月5日,当记者走进大方县恒大第二小学,现代化的校舍结合民族特色格外引人注目。

该校校长黄诚兴带领大家在校园里走了一圈,他骄傲地指着绿荫下的足球场和操场上的塑胶跑道说:“你看我们这设施,和大城市的学校比不逊色吧?”

在该校远程教室,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听来自清华附小老师在北京课堂上的授课实景。

在恒大二小旁就是恒大二幼,这里每个角落都精心设计过,充满彝族风情和元素,院内还有序地铺展着许多彝家人的生活用品。

“恒大二小”“恒大二幼”只是恒大集团在毕节市大方县实施教育扶贫的缩影。

再苦不能苦孩子,恒大集团在毕节市大方县已建成11所小学、13所幼儿园、1所完全中学和1所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另外,与清华大学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目前远程教学平台已投入使用,已培训550名教师及管理干部。

同时,设立的恒大大方教育奖励基金也奖励资助600名偏远山区优秀教师、900名贫困家庭优秀学生。

截至目前,恒大已捐赠到位60亿元扶贫资金,其中定向捐赠给大方县30亿元资金全部到位;已协助毕节市政府帮扶30.67万人初步脱贫,其中已助黔西县于今年9月成功脱贫摘帽。

天道酬勤,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恒大集团的扶贫带给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威宁县、黔西县、金沙县等地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希望、是抑制不住的幸福,是大步向前的康庄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