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奮鬥來的——記恆大幫扶貴州省畢節市三週年側記

烏蒙山區是我國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畢節市是烏蒙山區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共有7縣3區,總人口927.52元,2015年底貧困人口115.45萬人,其中大方縣貧困人口18萬人。

自2015年12月19日起,恆大集團結對幫扶畢節市大方縣,和全縣人民一道,拿出30億利用三年時間,到2018年年底確保大方縣實現整縣脫貧目標。

三年時間,恆大人用汗水和智慧,在烏蒙大地上寫下了一份長長的扶貧脫貧成績單:幫扶大方縣12.73萬貧人口實現初步脫貧;建成10223個蔬菜大棚、335個肉牛養殖基地、35箇中藥材及經果林基地;建成50個“恆大幸福村”……

日前,本報記者跟隨恆大扶貧組一行前往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等地實地採訪了恆大扶貧情況。

幸福是奮鬥來的——記恆大幫扶貴州省畢節市三週年側記

恆大二村

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冬季的貴州大地潮溼且寒冷,但走進畢節市大方縣恆大幸福二村,那些掩藏在青山綠林間的連體小樓卻給人以別樣的溫暖,兩層建築,白牆青瓦嶄新的耀眼。

在八旬老人張正英家,一應俱全的家電讓屋子顯得更加現代和溫馨。

“我2016年9搬進來,當時感覺像做夢,別提多開心了。”滿臉滄桑的張奶奶笑容滿面地告訴記者,目前她和兒孫一起住在這個100平米的新房子,看著孫子去上學、兒子去掙錢,她連笑都是幸福的。

張奶奶居住的新村現在叫大方縣鳳山村店子村“恆大幸福二村”,背靠當地有名的公雞山,面朝一片海拔1700多米的草原風景區,有青山、綠草、藍天及與白雲連成片的家門前的銀色蔬菜大棚。

“過去的地方,房子又低又破,門窗也不全,一年收入很少,現在搬了新房子,有了工作,日子也越過越好了。”張奶奶的兒子樂呵呵地說。

大方縣18萬像張正英一樣的貧困戶和她一起住上了一分錢都不花的新房,並通過養牛、種菜、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等模式,人均年收入達4000元以上。

同樣,在畢節市黔西縣還有恆大集團結對幫扶的異地搬遷安置區的百姓們,他們從山裡搬遷而出,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在黔西縣錦繡華都易地搬遷安置區,記者見到了剛從領居家修完自來水閥門回到家的張勝志。

放下手中工具洗了把臉,他開始和記者講起了搬遷故事:“今年5月份我從太來鄉搬遷過來,當時看到這的房我眼睛都亮了,也驚呆了,這麼好的房子,裡面啥都有,拎包入住一分錢都不收可能嗎?”

“事實就是如此,過慣了漂泊的日子,恆大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套房,還有數不盡的希望。”張勝志說,以前常年在浙江等地打工,孩子跟著學都沒辦法好好上,現在好了全家不僅有房住,孩子上學也解決了,他每月還有固定收入,再也不用過 “入不敷出”“孩子學一半丟一半”的生活了。

“錦繡花都總投資8.4億,易地搬遷安置了3851戶16965人,還配有文化室、體育活動室、老年服務站點等配套設施。”恆大集團黔西縣扶貧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保證異地搬遷就業覆蓋率,恆大和政府一道還提供了其他就業崗位工供搬遷貧困戶選擇,保證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從而實現穩定脫貧。

幸福是奮鬥來的——記恆大幫扶貴州省畢節市三週年側記

恆大在畢節援建的蔬菜產業基地

找到好路子,脫掉窮帽子

“脫貧的關鍵在扶志、在鋪路,要把貧困百姓自己主動脫貧的志氣“扶起來”,把他們“內在”激活起來,要鋪設農民生存與致富的根本出路。”這是恆大打這場勝仗的基本作戰思路。

恆大把為貧困百姓建蔬菜大棚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一環,他們幫助農民們建起合作社,引進上下游龍頭企業,再通過市場需求指導生產,從而把產業化的大棚蔬菜種植各個環節有機銜接,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幫扶模式,在通過“供、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手段,徹底解決了農戶“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賣給誰”的根本性問題,從而有效建立起持久、可內生髮展、互利互贏的合作機制,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穩步脫貧。

來自畢節市大方縣鳳山鄉恆大二村的周小軍就是積極走在產業脫貧路上的“摘帽”人。

39歲的他在2016年以前的生活可以用“滿目瘡痍”來形容:母親患宮頸癌去世了、父親得塵肺病治療花去了不少錢、自己在2014年駕三輪車出車禍頸椎斷了三節,家中只有幼子和弱妻。

他的生活一度陷入絕望。

“2016年3月11日,我的人生髮生了轉變,搬進了新房,又在專家的培訓下掌握了大棚種植技術,管理村裡的大棚,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農業工人。”周小軍說,在家旁邊,就是恆大援建的84座蔬菜大棚,全部無償給全村42戶貧困戶家庭,還有專業蔬菜經營公司,一年下來,收入翻番。

周小軍愛人也被安排在鳳山小學做宿管阿姨,每月有1200元收入,再加上大棚分紅收益和工資收入,全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除去蔬菜大棚這樣的種植扶貧,還有養殖扶貧。

在畢節市大方縣安樂鄉恆大援建第七育種場,220戶、666位村民領到了養牛分紅金,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

針對畢節市自古有養牛的傳統,但受限於當地土牛品種不良、傳統養牛業經濟效益低的現狀,恆大無償投入27億元,通過調配10萬頭純種安格斯牛和西門塔爾優質基礎母牛,改良50萬頭土種牛等途徑,幫助畢節打造成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

此外,以肉牛產業發展飼草料需求為基礎,恆大和政府一道,引導貧困群眾大力發展青貯玉米種植,待成熟後由恆大引進的肉牛產業上下游龍頭企業中禾恆瑞等按訂單收購,切實確保了老百姓增收脫貧,這種帶動“糧改飼”的做法也加快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

三年來,恆已幫扶畢節市建成447個肉牛養殖基地、調配7萬頭優質基礎母牛、改良27萬頭土種牛,並引進中禾恆瑞等18家肉牛產業上下游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幫扶模式,帶動貧困群眾通過青貯玉米種植、養殖基地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增收脫貧。

幸福是奮鬥來的——記恆大幫扶貴州省畢節市三週年側記

恆大民族中學雙師課堂

建設好學校,培育好苗子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恆大集團為山區孩子修建學校,強化師資隊伍,全方位補足大方教育資源的缺口,為大方的明天育好苗子。

12月5日,當記者走進大方縣恆大第二小學,現代化的校舍結合民族特色格外引人注目。

該校校長黃誠興帶領大家在校園裡走了一圈,他驕傲地指著綠蔭下的足球場和操場上的塑膠跑道說:“你看我們這設施,和大城市的學校比不遜色吧?”

在該校遠程教室,學生們正聚精會神聽來自清華附小老師在北京課堂上的授課實景。

在恆大二小旁就是恆大二幼,這裡每個角落都精心設計過,充滿彝族風情和元素,院內還有序地鋪展著許多彝家人的生活用品。

“恆大二小”“恆大二幼”只是恆大集團在畢節市大方縣實施教育扶貧的縮影。

再苦不能苦孩子,恆大集團在畢節市大方縣已建成11所小學、13所幼兒園、1所完全中學和1所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另外,與清華大學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目前遠程教學平臺已投入使用,已培訓550名教師及管理幹部。

同時,設立的恆大大方教育獎勵基金也獎勵資助600名偏遠山區優秀教師、900名貧困家庭優秀學生。

截至目前,恆大已捐贈到位60億元扶貧資金,其中定向捐贈給大方縣30億元資金全部到位;已協助畢節市政府幫扶30.67萬人初步脫貧,其中已助黔西縣於今年9月成功脫貧摘帽。

天道酬勤,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恆大集團的扶貧帶給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威寧縣、黔西縣、金沙縣等地不僅僅是金錢,更是希望、是抑制不住的幸福,是大步向前的康莊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