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為什麼還在賣保本保息的理財?

change45740131


在今年的4月份央行聯合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打破剛性兌付的規定,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再發行保本理財,但是在《資管新規》當中還有一個細節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個管理辦法實行是有過渡期的,過渡期截止2020年底,在過渡期內,商業銀行已經發行的保本理財不受影響,在2020年底以後要求全部退出市場,實行淨值化管理。

所以說交通銀行目前還在賣保本理財並不違規,那些產品都是已經發行過的保本理財,過渡期內是可以正常銷售的。目前各個銀行都存在這類現象,交行不是個例,總體上保本理財正在銀行逐漸下架。下圖中可以做一個對比,第一張圖是2018年1月份,各大銀行在售的保本理財情況;第二張圖是2018年11月份,各大銀行在售的保本理財情況,因為保本理財到期後銀行都不再新發行,所以總體的存量下降是非常快的。

2018年1月

2018年11月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能夠保持懷疑精神是很理性的一種行為,看到保本理財仍然在售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顧慮,怕遭遇到虛假宣傳,其實這個問題你可以在自己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中直觀的看到,在所有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中都要對產品的類型進行明確的標註,同時進行風險提示,目前大部分理財產品應該是顯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只有保本理財顯示的是“保本浮動收益型”,是非常好區分的,有顧慮的可以去觀察一下。


不立而立


那你可能就有所不知了,不僅是交通銀行,是現在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在賣保本保息理財。

上週央行牽頭出臺了《資管新規》,針對的是非保本理財,要求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不能保本保息。同時指出,銀行不得發行表內理財,即保本理財。也就是說,以後所有的保本理財都沒有了。

但是文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那就是過渡期截止到2020年底。

在過渡期之前,銀行是仍然可以賣保本保息理財產品的,但是在過渡期之後,也就是2021年初開始,銀行理財市場上的保本保息產品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根據新規,要新老過度,老的理財計劃可以繼續發行,但是要逐漸消化掉,新的理財計劃要嚴格按照資管新規執行。

所以,從現在開始,銀行理財市場將會逐漸發生變革,投資者能明顯感受到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保本理財越來越少;

2、3個月以內短期理財越來越少,理財產品的期限越來越長;

3、淨值型理財產品將越來越多。

最後歡迎關注今日頭條號“佳南財社”,更多實用的財經、理財知識,第一時間分享給您。


佳南財社


不要被國有銀行的招牌迷惑了。。。

不要被保本保息的促銷手段欺騙了。。。

什麼是保本保息?不論你存多少錢,只要滿足它這一期理財產品的投資額度和投資期限,它就承諾你保本保息,也就是說到期後百分百能拿到本金和應得的利息,誰能保障你的錢百分百能拿回來?是銀行還是法律?我們買的理財產品有所謂的受法律保護的合同嗎?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沒有的,那麼拿什麼來保證?誰能給我們保證?



而隨著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出來,銀行存款包括理財產品的風險進一步顯現出來了,不論你在銀行有多少錢,一旦銀行出現風險倒閉了,破產了,抱歉,只能給你50萬,多了一分沒有,是不是很多熱衷銀行存錢,理財的有錢人要哭暈了?銀行都拿著我們儲戶的錢去買保險來保障了,試問銀行能給我們保本保息嗎?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凡事投資理財,沒有零風險的,市面上各種所謂的保本保息只是一種促銷手段而已。從各大互聯網金融平臺來說,沒有一家敢說自己的產品或者計劃保本保息,而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利率又普遍高於銀行,互聯網金融平臺搶走了多少銀行的客戶?



所以說凡事要理性對待,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我想除了法律沒有什麼能給我們保障了,誰能保證現有的各大行哪天不會出現危機?理性投資!


社會生Bryant


這個問題從很多交通銀行購買理財的客戶那兒進行了瞭解。自從資管新規頒佈以來,銀行就逐步取消了保本理財,在這之前交行的確有保本保息的理財,但是資管新規以後交行發行的產品其實就是結構性存款

交通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是以3.7%-4.1%左右的形式出現的,不管它掛鉤任何一種金融衍生品,保底的收益是3.7%,但是存在浮動的區間,最終的收益並非是固定的。


財瑾微課堂


2018年4月,銀保監會發布了2018年106號文件,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文件中明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的教育,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這實際上就是打破保本保息的一些理財產品模式。

以前的時候,確實存在著一些對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現象。這不僅增加了銀行的風險,也對投資人傳遞著一種依賴的觀念。

2018年9月26日,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更是明確,各大商業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

但實際上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還存不存在呢?理論上保本產品存在,保收益產品不存在了。

保本產品,實際上通過一些結構化運作,對投資能夠實現保證本金安全的承諾。比如我們常說的結構性存款,實際上就是在存款中嵌入了一些利率、匯率、股指期貨等衍生品交易結構,使得結構性存款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益率,同時收益率也能因為外匯等風險降低。

目前完全保本保息的理財方式,只有存款、國債方式了。如果大家發現交通銀行在各種宣傳資料上,有保本保息的宣傳承諾,可以向銀保監會進行投訴,說不定會有獎勵呢。


暖心人社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份指導意見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剛性兌付。那什麼是剛性兌付呢?

剛性兌付

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指的是產品到期後,銀行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產品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銀行需要兜底處理。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購買的是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那麼到期了,即使投資虧損了,銀行仍然會償付給我們投資的本金及收益。

現在國家發文了,銀行不允許發行這種產品,也就說以後就不存在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了。那交通銀行發行的產品是欺騙嗎?交行作為國有五大行之一,肯定不可能欺詐,那麼是為什麼呢?

交行發行保本保息理財產品的原因

因為這次發文出了,打破剛性兌付這個大殺器,使得很多人都只注意到這點,而沒有細讀全文,就像P2P備案,國家都給了一定的時間過渡,何況是銀行的理財呢?此次《指導意見》要求銀行執行時間為2021年,也就是說目前處於過渡期,去銀行還能買到過去存量的保本理財產品。當然銀行將不再推出新的保本收益理財產品,存量產品售完後,將終止這種產品。所以目前你在交行的官網或營業網點上仍然可以看到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產品會越來越少。

如果到了2021年之後,你仍然看到保本保息理財,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銀行員工的欺詐性銷售;二是交行明目張膽的違規銷售;作為一家正規化經營的銀行,第二點的可能性太低,故而此時你碰到欺詐性的銷售概率最大。所以,理財知識還是要自己學習一點點,不要盲目聽從銀行銷售人員的介紹,雖然大部分員工是好的,但總會有害群之鳥,為了業績,進行忽悠。

總結

我剛剛看了一下,不止交行,其餘四大行當前也仍然有保本理財在銷售,這些都是存量產品,在2021年之前你都可以放心購買,無需擔心,好好把握這最後的美好夕陽吧。


鯉行者



首先,大體瞭解下保本理財這個概念。

保本理財主要是將大部份的本金投資在具有固定收益的投資工具上,像定存、債券、票券等,讓到期時的本金加利息大致等於期初所投資的本金。

但是,並非所有的保本理財都是百分之百的保本。

我們在保本的範圍的理解上,大致區分為:完全保本但不保息、完全保本及保障利息、及只保障部分本金及固定利息收入三種。

所以,一般來說保本比率越高,投資收益也就越低。保本理財的產品年化收益率,極有可能還不如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高。當然,高收益的保本理財也有可能給理財者造成“不保本的”虧損。

所以,交通銀行還有保本理財產品,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小編查看了一下交行的理財頻道,保本收益率可能比定期存款、餘額寶啥的收益率高,但是門檻比各種定期存款,各種寶寶們高。同時呢,比起餘額寶,資金鎖定週期較長,相比定期存款,收益率也只是預期的,而且都會有風險等級提示。

另外,最壞的結果,如果銀行經營真的出現風險,其中銀行理財產品是不賠付的!包括銀行代售保險公司的保險、基金公司的基金等,這些產品雖然是銀行賣給你的,但是銀行不負責賠償。此外,銀行理財不存在保本保息這一說,所以哪怕是銀行櫃員這麼說,你也不能完全相信。


所以小編覺著不能全部把自己的資金放進一個籃子裡才是正確的選擇。


財富公元


這個問題是交幾通銀行為什麼還在賣保本保息的理財?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交通銀行實力雄厚,他們保證老百姓買理財保本保息這說明交通銀行講誠信講信譽,走在銀行改革前列。一般的銀行做出來這個決定是很不容易的,他們要冒著極大風險一旦發生虧損銀行自己吃進消化。大膽的風險會迎來更多投資者。交通銀行迎來錢財滾滾來。


戲迷阿德1


總之老百姓的錢是越來越不安全,花出去才是硬道理。


用戶904041506457


很多東西不都是以需求為先嗎,既然市場有需求,銀行就會絞盡腦汁的滿足需求,保本理財也這樣吖。有的客戶有了買理財產品的認識,想要購買,但是又擔心賠了本金,只能期望有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所以有了這種需求,銀行就會努力滿足這種需求。像國家政策這種,有些銀行總會想盡辦法打一些擦邊球,既不違背政策,又實現自己的創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