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頭版刊發廣西區黨委書記鹿心社署名文章

《科技日报》头版刊发广西区党委书记鹿心社署名文章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12月3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之際,《科技日報》頭版刊發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的署名文章《前端聚焦 中間協同 後端轉化 構建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橋樑》,現予以全文轉載。

《科技日报》头版刊发广西区党委书记鹿心社署名文章

12月3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的署名文章《前端聚焦 中間協同 後端轉化 構建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橋樑》

前端聚焦 中間協同 後端轉化

構建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橋樑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 鹿心社

時代呼喚創新,創新決定未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既是廣西當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的一件緊迫任務,更是一項促轉型、聚動能、利長遠的戰略工程,是必須早抓、快抓、下力氣抓好的一件大事。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動員全區上下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把創新聚焦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上來,為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強勁動力。

《科技日报》头版刊发广西区党委书记鹿心社署名文章

11月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深入在邕部分科研機構和院所調研,要求各科研單位圍繞廣西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瓶頸環節下功夫,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一、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紮實推進富民興桂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創新。我們一定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加快匯聚創新資源,凝聚創新力量,激發創新活力,讓創新成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源。

(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論述和對廣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時代前沿、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高度,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創新驅動發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4月,總書記視察廣西時,明確要求我們“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上下功夫,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開放上下功夫,走出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子來。”在南南鋁、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考察時,總書記特別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求廣西“構建富有吸引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總書記的這些重要指示,為我們走好創新驅動發展路子提供了精準指導,為紮實推進富民興桂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強化創新發展關係廣西未來、越是欠發達越要抓創新的意識,以不甘人後、奮勇爭先的志氣,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譜寫新時代廣西發展新篇章打下堅實基礎。

(二)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廣西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增強發展後勁的緊迫任務。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廣西正面臨新舊動能青黃不接、轉換不暢的陣痛。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從更深層次來看,是廣西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創新乏力、核心競爭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在傳統動能弱化的情況下,新動能培育不足、體量較小,無法扛起引領支撐發展的重任。 當前,顛覆性、重塑性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發達地區率先轉型升級,周邊省份在培育新動能上勢頭強勁,如果我們在創新上再不發力、再無作為,就會在新一輪競爭中陷入被動、落伍掉隊,錯過甚至失去一個經濟發展長週期,面臨產業分工“低端固化”的危險。我們一定要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強化危機意識憂患意識,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和科技進步趨勢,加快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爭創發展新優勢。

(三)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廣西立足現實發展基礎、順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必須有所作為也能夠有所作為的戰略抉擇。創新發展從來不是發達地區的專利,欠發達地區同樣可以大有作為。必須看到,在許多領域我們有自身的獨特優勢。農業方面有特色種養、亞熱帶水果、中藥材、桑蠶等特色產業,工業方面有糖、鋁、汽車、機械、冶金等傳統優勢產業和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服務業方面有健康養老、生態旅遊、商貿物流等產業,這些產業在廣西有資源、有優勢、有基礎,同時我們還有不少國家級的乃至國際合作的創新平臺,創新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只要我們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完全有可能在全國創新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更好支撐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必須看到,有很多欠發達地區依靠創新實現了後發崛起。我們國家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和奮鬥,一步步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走的同樣是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全面創新的發展道路。我們還必須看到,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有自身特點,許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仍處於孕育興起的窗口期,全國各地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線,誰見事早、行動快,率先找準創新點和突破口,誰就能實現行業領先,甚至後來居上。我們決不能與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失之交臂,必須搶抓機遇,敢於向一些新興領域進軍,主動擁抱那些市場前景好、潛力大、引領性強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和領先產業。

《科技日报》头版刊发广西区党委书记鹿心社署名文章

創新讓南南鋁加工實現發展“加速度”,生產的產品實現了新突破。

二、著力破解創新與產業之間的“隔河相望之感”,構建創新與產業相互連通的橋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科技和經濟結合是改革創新的著力點,也是我們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的地方。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集產業發展需求,集成各類創新資源,著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培育產學研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的良好創新格局。”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推進創新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繫,點出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的關鍵環節,指明瞭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路徑。從廣西實際看,創新必須聚焦產業發展需求,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創新。但廣西目前創新與產業還有“隔河相望之感”,必須在創新與產業之間架起相互連通的橋樑,使創新更好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需要著力解決的首要問題、核心問題。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從現在開始至2020年,深入開展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 “3個100”,是指突破100項以上重大技術、創建100個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引育100個以上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2個1000”,是指新增10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轉化1000項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力爭到2020年,全區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在全國排名前移2—3位,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5%以上,科技創新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讓部分特色優勢領域創新能力進入全國領先行列,創新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明顯增強,創新體系協同高效,創新生態更加優良,集聚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建成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創新中心,在創新型廣西建設上邁出堅實步伐。

構建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橋樑,實現以上工作目標,最關鍵的是要壘起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後端轉化三個橋墩。

(一)堅持前端聚焦,著力攻克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瓶頸,引領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產業結構不優、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說到底還是創新支撐力不足的問題。要緊扣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強化科技同經濟融合、創新同產業對接,把科技創新與一二三產業提質增效升級緊密結合起來,大幅提升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度。

緊緊依靠創新助推傳統優勢產業“二次創業”。傳統優勢產業要贏得市場競爭、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必須通過加強關鍵技術和先進工藝高端化改造及相關流程、產品、模式創新,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不斷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要梳理出製糖、制鋁、汽車、機械、冶金、有色等廣西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立題集中攻關,力爭有新的突破,形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持續發展。

勇於搶佔創新制高點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緊跟時代步伐,適度超前佈局,把眼光瞄準十年甚至二十年後的未來產業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在我們看得準、有基礎、有潛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大健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謀篇佈局,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推進,一個一個項目攻關、一個一個企業抓,真正經過幾年的持續創新,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更多瞪羚企業,孕育獨角獸企業,努力讓八桂大地湧現出自己的華為、騰訊和阿里巴巴。

以農業科技創新促進現代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必須善於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著力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全力促進現代特色農業創新提升。突出抓好種養技術創新,加強農產品保鮮、貯運等流通支撐技術研發,開展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有機循環農業等綠色技術研發,鼓勵研發生產適合丘陵和山地的高效多功能輕型農林作業機械、健康養殖精細生產技術裝備,為農業騰飛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強區。

以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服務業提質升級。圍繞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居民消費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強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集成創新,建立完善現代服務業技術支撐體系,為服務業注入更多現代元素、高端因子。大力推廣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服務業進行全方位改造提升。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精細化轉變,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新業態。加快服務業與農業、製造業以及服務業各領域之間的融合發展,整合重組相關服務業態和環節,拓展服務業領域,實現聚變式發展,培育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推進中間協同,著力彌補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以開放的思維開闢創新發展新天地。廣西創新基礎較為薄弱,科研能力不強,人才、平臺等創新資源匱乏,科研機構普遍規模小,研發基礎條件差。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開放的思維推進創新,以協同的辦法克服“先天不足”,注重“借用外腦”“巧借外力”來“借梯登高”。

以企業為主體加快建設新型創新平臺和創新聯盟體系。按照市場主導、政策引導、企業主體、院所協作、利益共享的原則,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辦或聯辦實行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大力推進政府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整合工程技術研究和檢驗檢測機構,培育廣西特色產業創新基地,建設廣西重大產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力度引進國家級科研院所或高水平產業研發平臺在廣西建立分支機構,在企業中探索推行“首席技術官”制度,促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深入開展科技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真正讓創新創業千帆競發、萬馬奔騰。

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創新中的生力軍作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要求,支持引導高校、科研院所聚焦發展需要和產業實際開展科研攻關,真正把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裡。引導高校、科研院所主動融入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技術攻關為重點的創新活動中去,為廣西創新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智力和成果支持。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建立創新聯盟,著力培育組建一批科技協同創新體。鼓勵企業出資到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發平臺,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到重點企業共建研發中心,打造跨領域、協同化、網絡化創新平臺。

善於聯合高端創新資源開展重大科技攻關。針對產業發展最需突破而自身又難以解決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主動與相關領域實力最強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溝通對接,藉助全國乃至全球最專業最優秀的創新團隊、創新力量集中攻關。加大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實施的開放力度,支持區外單位甚至境外科研機構牽頭承擔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引導區內外創新團隊同臺競爭、公平競爭,鼓勵更多創新團隊為廣西創新發展和產業發展貢獻才智。探索推行揭榜制,面向國內外徵集優秀研發團隊、最佳解決方案。大力推動廣西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引進更多高端創新資源為我所用。

以高新區為載體集聚協同創新資源。高新區必須堅持發展定位、保持發展定力,理性看待資源環境約束帶來的發展壓力,更加註重用好智力和科技成果以及形成的無形資產產出,堅定不移推動創新發展,把培育創新企業、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內生增長動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集約集聚發展中實現創新驅動、戰略提升,在優化結構、轉換動力上取得突破,真正成為新經濟的集聚區,成為廣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高地。

(三)注重後端轉化,著力打通創新成果應用的“最後一公里”,真正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產業發展實效。創新成果只有在實踐運用中、在產業發展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價值。廣西科技研發能力不強,成果轉化水平更低。如果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順、不暢的問題解決不好,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就難以實現。

大力推進創新成果本土轉化。聚焦廣西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有計劃有重點地加快建設一批自治區級中試熟化基地,為創新成果走向生產過程提供專業服務,引導更多創新成果走向中試、進入孵化,最終實現產業化。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專業化的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機構,推動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企業需求有效對接,讓創新成果走向市場。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分配機制,積極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讓科研人員在大膽走向市場中收穫財富。建立健全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制度,主動提供製度化、精細化、差別化服務,最大限度推動優秀創新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以超常舉措吸引區外創新成果落地轉化。進一步打開胸襟、拓寬視野,圍繞廣西產業升級發展需求,面向前沿科技發展方向,想方設法吸引國內外優秀專家和企業帶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到廣西實現產業化。注重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雙一流”高校等大院大所名校的合作,吸引其創新成果來桂轉化,興辦聯辦科技企業、科研生產聯合體。注重培育市場化的科技成果中介機構,建立線上線下科技成果轉化交流平臺,鼓勵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來桂舉辦技術成果專場拍賣會、推介會,支持其入駐廣西各類技術市場。

加快把廣西建設成為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創新中心。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深度推進與東盟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對接,針對東盟國家的創新需求和產業發展需求,大力吸引大型企業到廣西設立面向東盟的區域性總部和研發中心、後臺運營中心、技術保障基地,把國內先進的創新能級輻射應用到東盟。積極主動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將面向東盟的“國字號”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檢測中心等創新資源集聚配置到廣西,與東盟國家共建國家級聯合實驗室、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大力推進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搭建中國—東盟網上技術交易所,推動建設中國—東盟產業科技城,形成面向東盟的高新科技產業集聚地,為構建中國—東盟創新共同體貢獻廣西力量。

《科技日报》头版刊发广西区党委书记鹿心社署名文章

汽車等廣西傳統優勢產業,通過加強關鍵技術創新,不斷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三、健全完善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破解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關鍵在體制機制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要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破除各種不合理束縛,形成充滿活力的創新管理和運行機制,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活力。

一要創新科技管理機制。結合“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下大力氣整合小而散的科研力量,更好統籌創新資源,用好政府的手,鋪好創新的路,更加註重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建立完善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策權,賦予科研單位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使用自主權。完善有利於創新的評價激勵制度,加大對承擔國家和廣西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科研人員的薪酬激勵。實行科研項目績效分類評價,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二要完善創新投入機制。要優先保障和合理安排創新投入支出,加快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市場為支撐的多元化創新投入體系。要千方百計確保各級政府對創新投入穩定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撬動全社會加大創新投入。要優化財政科技經費的使用方式,更多運用財政後補助、間接投入等方法,激勵企業先行投入研發。發揮好稅收政策的引導作用,推動資金向優質企業和產品集中。要大力發展風險投資、科技銀行、科技擔保、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有效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創新創業。

三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機制。保護知識產權與創造知識產權同等重要。要堅持打防並舉、標本兼治,形成依法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有效體制機制,切實維護創新主體合法權益,積極構建公平、開放、透明的知識產權法治環境。加強知識產權綜合行政執法,依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保護力度,加快知識產權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動將專利侵權假冒及執行失信、專利代理人失信等信息納入聯合徵信系統,讓廣西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一方淨土。

四要完善人才保障機制。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強化人才第一資源對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集聚更多的創新人才來廣西發展。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實現靶向引才精準引進。探索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尊重人才成長規律,打破戶籍、身份、學歷、人事關係等體制壁壘,不拘一格選人用人,讓各類人才脫穎而出、聰明才智充分施展。要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務,為他們解決好後顧之憂。順應市場規律,打破體制障礙,讓創新人才在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有序順暢流動,人盡其才、各展所長。

五要強化工作推進機制。各地各部門要把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關係發展全局的大事來抓,加強對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各項重點工作的統籌協調,建立健全推動落實的協調機制,著力形成政府部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等密切配合、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領導幹部聯繫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制度,定期開展專項督查和評估,鼓勵各地在推動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建立新機制、出臺新政策、嘗試新方法。要在全社會倡導科學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良好風尚,加快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人人寬容創新失誤的社會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