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二師獨四營 耿馬縣 耿馬農場

臨滄市耿馬華僑農場

  • 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華僑農場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建於1958年3月,曾先後隸屬於雲南省農墾總局、雲南省生產建設兵團、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管理。
  • 農場距縣政府所在地耿馬鎮7公里,距臨滄市154公里,距昆明583公里。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二師獨四營 耿馬縣 耿馬農場

  • 現有國土總面積14.29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47萬畝,其中甘蔗種植面積1.03萬畝,水果0.33萬畝,林地0.082萬畝,其他0.026萬畝。有水面518畝。
  • 地勢呈北高南低,東西最大跨徑4km,南北最大跨徑10km,以丘陵地形為主,最高海拔1217米,最低海拔1000米,年平均氣溫為18.8℃,年均降水量為1323毫米,年平均相對溼度為78%。
  • 轄區常住人口4034人,其中歸僑1154人,僑眷1446人。

農場資源

  • 位於耿馬縣的耿馬華僑農場具有豐富的熱區資源優勢,較適宜水果、甘蔗、冬早蔬菜、南藥、熱帶花卉種植;

農場產業結構

  • 1997--2001年,雲南省華僑農(林)場進行了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勞動用工制度、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制度、剝離場辦社會職能四項改革,減輕了僑場負擔,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為僑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各場圍繞雲南建設綠色經濟強省和民族文化大省的方針,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加速僑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篩選出一批急待拓展的優勢項目,擬採用各種有效的合作方式尋求信息、技術、市場、資金等方面的幫助和合作開發,以謀共同發展。

關於雲南華僑農(林)場的報道鏈接

雲南13個華僑農(林)場實現“體制融入地方”

  • 2009年07月17日,從雲南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獲悉,雲南省13個華僑農(林)場體制改革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目前順利實現“體制融入地方”。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二師獨四營 耿馬縣 耿馬農場

  • 據云南省僑辦主任楊光民介紹,全省13個華僑農(林)場中,目前有4個僑場併入周邊鄉鎮,有8個僑場改製為華僑管理區,一個華僑林場改製為事業單位也併入所在縣政府直管,進一步為華僑農場“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僑場設立華僑管理區或併入周邊鄉鎮後,相應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選舉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
  • 為順利推進13個華僑農(林)場“體制融入地方”,雲南省從緊張的行政及事業編制中劃出165個行政編制和65個事業編制,專門組織僑場公務員招錄考試,妥善分流安置原僑場管理人員。同時,經過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完成了13個僑場46萬畝土地的確權工作,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僑場土地糾紛不斷的後顧之憂。
  • 此外,雲南省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僑場民生髮展的扶持力度,今年共投入1146萬元解決了6531名僑場職工場員基本養老保險欠費及繳費補助問題。目前僑場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全部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場員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6964萬人,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2.3%。
  • 今後,雲南省將把僑場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全面納入地方經社會發展規劃,把中央和省支農惠農政策、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扶貧、救災等各項措施全面覆蓋僑場,為僑場可持續發展打牢基礎。
  • 雲南省是我國五大僑鄉之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雲南省集中安置了來自印度尼西亞、緬甸、印度、越南等國家的歸難僑,專門建設了12個華僑農場和1個華僑林場。
  • (來源於新華網)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二師獨四營 耿馬縣 耿馬農場

耿馬縣華僑農場的昨天和今天

發佈時間:2016-11-22 來源:俄羅斯龍報

  • 11月1日,越南歸僑胡洪華向海外華文媒體記者介紹自己的農場。當日,“海外華文媒體雲南行”採訪團一行走進雲南省耿馬縣的華僑農場。
  • 【俄羅斯龍報特約記者羅海兵11月19日雲南臨滄報道】站在即將收穫的20畝柑橘園裡,55歲的越南歸國的華僑胡洪華39年前不敢想象能有今天。11月19日,“海外華文媒體雲南行”採訪團一行來到臨滄市耿馬縣華僑農場。
  • 1978年越南排華,大批華僑被迫歸國,臨滄市耿馬縣安置了1764人,當時16歲的胡洪華就是其中一位。
  • 為了安置這批華僑,耿馬縣將建於1958年的軍官農場改為華僑農場,讓他們在這裡養牛、養豬,種植甘蔗等水果。
  • 胡洪華種植的柑橘掛滿枝頭,迎來收穫季。
  • 胡洪華的20畝地分別來自於自己和老伴兒作為歸僑的每人7畝,以及兒子、兒媳作為歸僑僑眷的每人3畝,全部用來種植柑橘和橙子,除了銷往臨滄本地,多數賣到成都、西安、黑龍江、廣東等省市,“不用自己賣,就有人主動來收”,胡洪華指著旁邊收柑橘的推車告訴記者。
  • 雲南充足的日照和水分,讓胡洪華的柑橘長得又大又好,他邀請記者去摘幾個嘗一嘗。這20畝地,今年每畝可以賺1萬元(人民幣,下同),“但今天還不是高產年份,高產的時候一畝地可以賣3萬塊”,胡洪華說。
  • 11月19日,胡洪華站在即將收穫的20畝柑橘園旁接受記者採訪。
  • 華僑農場經營得好,從這些歸僑的收入上就可以體現,2015年,耿馬縣華僑的年人均收入是9028元,高於耿馬縣28萬總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主要原因就是華僑農場的產業結構調整得比較好。據耿馬縣華僑管理區黨委書記李兵介紹,為了幫助華僑農產調整產業結構,除了農業種植,還有產業加工,1983年,中國國務院僑辦曾一次性提供了300萬元幫助耿馬縣建華僑糖廠。
  • 在李兵的指引下,記者一行來到耿馬縣華僑管理區第15居民小組,一幢幢淡藍色的別墅,門前停著小汽車,寬敞的院子裡擺放著茶桌、茶椅,鳥鳴花香,讓人誤以為是走進了哪個沿海城市的別墅區。
  • 11月19日,臨滄市耿馬縣華僑管理區書記李兵(左一)介紹該縣華僑管理區第15居民小組居住環境。
  • 1978年,剛回國的華僑被安置在農場的油氈房裡居住。2007年,耿馬縣進行了歸僑民居的改造工程,1000餘戶歸僑住進了18個居民小區。在進行危房改造時,由政府統一劃撥土地,每戶250平米左右,中央政府為每戶提供1.5萬元,省市政府為每戶補貼1萬元,此外還為每戶提供5萬元的貼息貸款,戶型可由華僑們自行設計。
  • 為了更好改善這些歸僑的生產生活,耿馬縣政府向雲南省政府僑辦爭取了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鋪上了柏油路,修建僑愛中學、醫院等,如今,這些配套設施不僅服務著華僑,也服務於當地民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