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沉船“黑石号”上面一共有多少宝藏?

林安1991


【新加坡找寻唐代黑石号文物】


1996年,德国一家水泥厂的老板沃特法偶然和厂里印尼职工详谈,此工人在言语中透露在婆罗洲附近有古代沉船的消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沃特法便带着潜水装备来到了这片水域寻宝,结果真的在98年在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沉船,并且把它命名为“BatuHitam”,此船便是黑石号。对“黑石号”的打捞始于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基本完成并逐渐开始整理出水文物,因在一个长沙窑瓷碗上发现了唐代宝历二年的文字,所以确认黑石号为唐代古沉船。经过清点“黑石号”打捞文物陶瓷制品多达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长沙窑瓷约56500件,越窑青瓷200多件,北方白瓷350件,白釉绿彩陶瓷200件,青瓷700余件。而今这个沉船及所有文物悉数被新加坡收购,其文物放置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老猪实地探访后拍摄了一些文物,下面为一件唐代长沙窑注子,特发出与各位共赏。


老猪的碎碎念


中国古代自唐朝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越来越丰富。东南亚国家正式登记的已经打捞出沉船的地点,截至目前共有100多处,打捞出的沉船有200余艘,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所发现。

这200余艘沉船恰似一个庞大的多国舰队,从历史的深处驶向近代。被打捞的沉船中,有来自中国的,也有来自欧洲、中东地区的。所有这些沉船都装载着来自中国的精美陶器、瓷器和金属器皿,有的甚至还装有瓜子和茶叶。

在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黑石号”,它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一千年前“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

1998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的渔民从16米深的海底打捞上来了一个长满了海藻和珊瑚的陶罐,一个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奥秘就此被打开。一家在印尼从事沉船文物打捞的德国公司所雇的潜水员经调查发现,海中有一艘沉没的古阿拉伯商船,船上载有大量瓷器和金银制品,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随着打捞的进展,6万多件珍贵文物从海底“浮出”,这艘阿拉伯商船便是“黑石号”。

据记载,住在波斯湾地区的阿拉伯人是中世纪最为活跃的商人群体之一。早在公元七世纪,他们就掌握了季风的规律,靠着风力推动,驾驶着三角帆船从阿拉伯半岛出发,向东到马来半岛、东南亚,甚至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隋唐时代,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向西延伸到中东的大食(阿拉伯)。由于瓷器比较笨重,为了运输方便且减少瓷器的损耗,故商船多走马六甲海峡,航路上运送的主要货物也从丝绸变成了瓷器。另一方面,唐中后期安西四镇沦于吐蕃之手,陆地丝绸之路几乎中断,无论从经济利益还是从政治现实考虑,瓷器海运都成了中外商人的首选。

在出口的瓷器中,特别是青瓷和青花瓷,因为它们的着色是穆斯林的主色调,特别受大食的欢迎。可是马六甲海峡一带的风云莫测,不知多少艘船葬身马六甲,“黑石号”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黑石号”上的这批货物究竟是从哪里交易到阿拉伯商人之手的呢?

在这一点上,史学界众说纷纭,最可信的还是扬州。唐朝的扬州是全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全国粮、草、盐,铁等物资的运输集散中心。扬州位于隋炀帝开通的南北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上,唐朝在此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当时扬州和大食国的贸易交往频繁,隋炀帝开创的天朝朝贡商业模式被发扬光大。当时有数以千计的大食商人侨居在扬州,经营着一个庞大的商贸网。

随着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阿拉伯人更是频繁驾船来到中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主角。扬州虽然是隋唐时期的国际贸易圣地,真正让“黑石号“走出国门的则是广州。

唐朝注重对外贸易,从广州出发的航线成为当时通往印度、阿拉伯甚至非洲东海岸的最长一条远洋航线,广州也由此成为东方的第一大港。正是这个原因,“黑石号”返航时,广州是必经的一站。

那么,“黑石号”接下来要在广州完成哪些使命呢?

在广州,“黑石号”和其他阿拉伯商船一样,除了要补充一些远洋需要的食物和淡水之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包装瓷器。用来包装瓷器的,是广东官冲窑烧造的大瓮。

这些大瓮形体硕大,非常结实,最适合包装形体较小、规格统一的瓷碗了。包装时把瓷碗一个摞一个,一圈一圈地套放到大瓮里,然后在里面装充稻草或茶叶,把碗和大瓮之间的空隙塞紧,之后再用盖子密封。

这样的包装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又可以令瓷器与空气、水尽可能地隔绝开来,使得“黑石号”出水的很多瓷器,在1200年后仍然能够釉色如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