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怎樣學好數學的?


學生是怎樣學好數學的?

無論我們是哪裡的老師,做的事情幾乎都是上課、作業、測驗和培輔。可是,同樣的事情,有的人就是效率更高,要麼花的時間更少,要麼達到的效果更好。

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問題:學生是怎樣學好數學的?

前文《新接班級的第一節數學課,和學生聊什麼更有效?》中提到,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路徑,就是積累知識點。因此,學好數學的根本,就是有效地積累每一個知識點。

那麼學生是怎樣積累一個知識點的呢?

先說一個親身經歷。

剛出來工作時,需要擺弄許多Excel表格,處理各種信息。我經常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想從一份表格的信息中,快速找到我想要的信息,然後把它弄到新的表格中,比如從年級全體新生的信息表中,找到自己班級學生的身份證號,然後彙總成一份自己班級學生的身份證號彙總表。

我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對原始表格進行分類排序,接著人工查找,然後複製粘貼,粘貼完再處理下一個。這個過程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也消磨了大量的精力,通常做完後,我已經不想幹別的了。

後來,有個教電腦的同事給大夥發了一份“神奇”的表格,說只要輸入一次信息,所有相關表格的數據都會跟著改變!震驚之餘,我趕緊仔細地檢查那份表格,發現了其中的秘密武器,就是Excel中的Vlookup函數。

我接下來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搞懂Vlookup函數到底是什麼鬼。通過上百度和查看官方文檔,我大概瞭解了這個函數的基本格式。接著,我隨意翻出一份表格,依葫蘆畫瓢地嘗試。有時用對了,自己驚喜一下;有時出現bug,就查查是什麼原因。搗鼓了好長的一段時間,我才似乎終於弄懂了這個函數的適用範圍和使用方法。

弄懂以後,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瘋狂練習。年級一有表格發下來,我就感到興奮,因為Vlookup函數能派上用場了;年級沒有新發的表格,我就自己想出一些名堂,比如統計每個班的男生女生的情況。剛開始,我還需要把Vlookup的公式抄在一張便利貼上,然後笨拙地敲鍵盤;到了最後,幾個快捷鍵三兩下就把函數命令搞定了。這時,Vlookup函數成了我腦子裡的一件思考工具。

第三件事,就是在接下來的工作與生活中,當遇到了新的問題,我都會想想能不能用Vlookup函數來解決。比如去年中考期間,我收集了一年的階段成績,設計了一個表格,用這個函數統計出了年級各班的數學成績實力中樞。在今年新接了班級以後,我利用這個表格,很快得到了自己班級過去在年級中的大致實力。這能幫助我設定更加合理的預期,尋找更有針對性的策略。

有的人可能要舉手發表意見了:“我對你的經歷沒興趣,趕緊說重點!”好的,其實學生積累一個知識點的過程,跟我上述的經歷是類似的。

積累的開始,是學生遇到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判斷牆上的兩根木條是不是平行,我們都知道,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

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通常的習慣是尋求記憶,看看之前有沒有成功解決問題的經歷,比如利用測量儀檢查門窗的邊沿是否平行。如果有,就直接搬過來;如果沒有,就需要調用其他已經存在腦子裡的知識,也叫既有知識,比如平行線的定義。

有時候,既有知識可能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或者即使能解決,也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比如學生想利用平行線的定義來判斷木條平行,即“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就沒有辦法操作,你總不能把兩根木條無限延長吧!

這時,學生就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切入點,比如想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可以選擇引入另一個可以測量的圖形,也就是角。產生角的一個辦法,就是加入一條新的直線,穿過兩條已知的直線。這條新的直線,我們習慣稱為截線。這樣,學生就可以得到一個“三線八角”的模型。

接下來,學生從“三線八角”的模型中,找出三種特殊位置的角,即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通過觀察它們之間的關係與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相關性,可以總結出判斷平行的三種思路,即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和同旁內角互補,這就是一個知識點。

在總結知識點的同時,學生還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個“If...then...”的思考迴路,即“If 需要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then 尋找相等的同位角和內錯角,或者互補的同旁內角”。

有了思考迴路,不代表就能隨時觸發。學生要麼無法意識到需要判斷平行,要麼無法意識到要尋找三種特殊的角。因此,學生需要足夠多的刻意練習,讓大腦對這個思考迴路的觸發達到自動化,就好比寫自己名字那樣不假思索。這時,我們可以說,學生鞏固了這個知識點。

知識點得到了鞏固,就算是積累了嗎?不!學生還需要做到兩件事,一件是把新問題轉化為判斷直線平行,從而觸發這個知識點,比如判斷兩條公路是否會相交;另一件是把這個知識點與其他知識點配合起來,解決一些複雜的題目,比如判斷一個四邊形是否為菱形。這時,我們可以說,學生實現了知識點的遷移。

總結起來,學生要想有效地積累一個知識點,就需要經歷五個環節,分別是明確問題、獲取思路、形成新知、鞏固新知和新知遷移

明確問題為知識點的積累提供了初始的動力,獲取思路是形成知識點的前提,而知識點的形成、鞏固和遷移,則是學生把知識點進行內化的核心,缺一不可。

瞭解這些,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

首先,要想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花點時間和他們解釋:“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我們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急切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點,比如一來就讓學生畫出“三線八角”,接著蹦出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的概念,然後就讓學生趕緊得出三個判定方法。學生莫名其妙地做了半天,也沒搞懂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結果只能死記結論,當然忘得也快。

其次,要想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最好先確保他們度過了形成階段。我們容易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在學生對知識點還一知半解的時候,就給他們一大堆的練習。有的老師見學生不會做,還會情緒上來:“這個不是講過了嗎?怎麼還不會!”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學生理解新知識的時候,不妨放慢速度,多用不同的方法。這麼一來,或許等到學生理解了,能做練習的時間不會太多,但是練習的效率會高得出奇。再說,學生還沒理解時,做練習的效率極低,花的時間也不見得會少到哪裡去。

再次,要想在教學中減少無用功,我們可以保持關注學生處在哪個狀態。如果學生還不知道要幹嘛,就先花時間解釋問題所在;如果學生還沒明白思路,就多找辦法幫助學生理解;如果學生理解了,就給學生足夠多的刻意練習;如果學生掌握了,就放手讓其研究更有挑戰性的難題。

提高教學效率的核心思路,就是做更少但更好的事情。瞭解學生的學習歷程,可以讓我們少花不必要的功夫,同時採取更有針對性的行動,從而讓自己的時間得到有效地釋放。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