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 抱薪取暖

編者按:不出意料,2018年的冬天比較冷,而且比之往年來的早也很急迫。伴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去槓桿化等宏觀因素之下,全行業進入調整期;從"近200萬個招聘崗位的消失"到萬科的"活下去",到鴻海的"34萬裁員",這場行業調整裹挾你我:寒冬已至 抱薪取暖。

寒冬已至 抱薪取暖

觀點:

· 行業調整的必然

· 去槓桿化之下的應對

· 寒冬已至 抱薪未晚

一、 行業調整的必然

1. 國際競爭

中美貿易摩擦至今,各有勝負,全行業為國際貿易的結構性調整做出了一定的犧牲;但中國經濟全球一枝獨秀多年,全球經濟低迷之下,我們不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一些犧牲也是在所難免。

寒冬已至 抱薪取暖

2. 一帶一路大戰略

中國一帶一路大戰略的快速推進,需要國內行業隨之調整。除去原始的依賴生產資料投入的產能輸出以外,更多的需要依賴環保、節能的產業升級之下的高附加值產業輸出,以中國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推動為契機從內到外、從量到質的提升全行業競爭力。

寒冬已至 抱薪取暖

3. 行業升級

行業去槓桿調整再所難免:從依賴行業自我創新、節能提效、優化行業環境的多舉措行業調整模式取代多年以來依靠加槓桿、輸血的行業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共識;為此,中央三令五申為民營經濟發展優化環境、保駕護航,以此來增加全行業的流動性和行業活力;同時從供給端發力、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寒冬已至 抱薪取暖

二、 去槓桿化之下的應對

1. 全行業去槓桿化的共識之下需要更多對經營模式轉變的常態化有所準備;因為隨之而來的是供給端倒逼行業改善投資效率和經營利潤,從依賴輸血的粗放模式轉向精耕細作的迴歸商業經營本身的經營模式轉變。

2. 以行業調整為契機,升級企業自身產業鏈價值定位,挖掘企業自身盈利潛力;真正的從用戶出發,打造產品高附加值在內的競爭力;因為真正有價值的賣方市場完全能夠在貿易摩擦和風雨飄搖之中不為所動。正如福耀玻璃曹德旺所言:"不管美國加徵多少,只要市場有需要,就肯定有成交...",

寒冬已至 抱薪取暖

三、 寒冬已至 抱薪未晚

1. 誠然,寒冬已至,但春天亦是不遠。

中國超大經濟體的體量完全能夠消化國際貿易摩擦的流動性影響,更何況獨領風騷的互聯網新經濟模式令人矚目;誠然,結構性的調整必然帶來行業的此消彼長,但所謂"痛則通,通則痛",中國要成為首屈一指的經濟巨人,這臨門一腳的考驗也就成了應有之義了。

寒冬已至 抱薪取暖

2. 中國民營經濟高速發展近40年,早已韌性十足。隨著宏觀調控的實施加之行業經營環境的改善,全行業大浪淘沙在所難免。但是"薪"之所在於內修功、外修德,遠交近攻,對內則因勢利導、去腐生肌,對外則一視同仁、以德服人。

寒冬已至 抱薪取暖

3. 行業從業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面對全行業調整的變革不必誠惶誠恐、如臨大敵,高速發展之下必然調整的行業發展規律使然;以此為契機,重新定位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價值優勢,從用戶角度不斷升產品功能和價值成本的取捨,重塑產品競爭力和自身的操作系統,待雲開霧散之後也就所向披靡了。

寒冬已至 抱薪取暖

綜上所述:行業調整在所難免,在這場去槓桿化的大潮當中,順勢而為,大浪淘沙之後,春天也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