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在今天的怒江西岸地区仍然有这样的歌谣“芒市的谷子遮放的米,象达的姑娘龙陵的雨”。其意思是指芒市和龙陵两个地方的特色,其中遮放是芒市的一个乡镇,在芒市通往畹町出境入缅的滇缅公路上,而象达则是龙陵县的一个乡镇,与芒市东面接壤,与龙陵县城和芒市城构成一个地理上的三角形。民谣点出了芒市和遮放的稻谷大米闻名,龙陵一年四季雨水量大,象达的女子会过日子、操持家庭能干。显然这里还有芒市物产丰富,而龙陵相对贫瘠的隐喻。但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初滇缅公路开通以后,有人咏这路上的特景,说沿途有四绝:“下关的风,龙陵的雨,芒市的米,摆夷的女郎。”前面两句点明大理下关和保山龙陵的自然气候特点,后两句转到芒市的物产丰富和傣族女子的与众不同。引起了民国时期纷至沓来的专家学者驻足观察和文字记忆。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傣區農貿市場一角。傣勒老媽媽用木甄子蒸糯米飯到街上賣,按顧客買的多少,把糯米飯舀進芭蕉葉上,用芭蕉葉包,然後再用香茅草或篾子捆緊。除賣飯外,還賣乾巴、鹹菜之類的東西,類似於漢族賣的速食。她們為遠處趕集沒帶飯的人提供了方便,自己也賺了錢。現依舊。(龔艾保)芮逸夫拍摄 1936年。笔者注:该图片文字解释为繁体汉字,不作改动。

1、芒市的米

西南联大教授曾昭抡在《缅边日记》中回忆道:我们这次干季来,在下关不曾遇见风,在龙陵不曾碰到雨,到了这里,却得一尝芒市的米。

1938-1942年担任滇缅公路工程管理局局长谭伯英(Tan Pei-ying)开始修筑滇缅公路,进入芒市地区之后就为之震惊。在他的《The building of The Burma Road》里有这样的描述:傣族地区的土壤肥沃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所以几百年之前他们就从来不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在耕地里还要施肥。在这里和在云南其他的多雨地区一样,不需要建筑沟渠和水坝,因为雨季已经提供了所需的水分。大米这里是主要农作物,很容易种植,其质量比有名的苏州大米还要好。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秋天丰收的芒市谷子

就是由于这些原因,傣族人生活十分轻松悠闲。他们很不适合从事像筑路这样的艰苦工作。而且由于男人们要在地里劳动,女人们要照看他们的家,只有从12到20岁之间的女孩子可以为我们工作。

对于生活在芒市的上层土司贵族,正在筑路的谭伯英与早先来到的江应墚,稍后进入的曾昭抡、戴安澜、吴致皋他们有着高度一致的认识——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生活条件富庶豪华。文中这样记载:宣尉使(即土司)就像是一些小国王。他们往往都是早期汉人征服者的后裔,并继承着统治权。他们的等级比那些代表着云南总督行使权力的当地行政官员要低。一些宣尉使是明智的、具有外交才能及学者气派,当然也有懒惰的和无能的。由于要和他们磋商事务,我时常到他们的家去拜访。在那里,我常常被他们生活风格方面所表现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古怪混合所打动。宣尉使的父母要求他们通过严格的考试,他们自己也操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汉语写作得心应手,并且通晓中国政治体制的各种仪式。

他们生活在宽敞豪华的房子里,屋里放满了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美丽摆设。他们都穿着最时髦的欧洲服饰,驾驶着最新款式的欧洲轿车,许多人都拥有冰箱以及类似的现代产品。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缅边日记》于1998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为时任西南联大教授曾昭抡。本书真实地记录了边陲民族的风土人情,珍贵稀有的植物和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虽然只有10多天时间,但也正如他在游记中提到的,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记,差不多每几公里都有笔记记下来”。对芒市、遮放的风土人情细致记录达全书篇章的一半。特别是本书优美流畅的文字,至今读来使人感到如身临其境。

他们的这些西方风格大概是得自于缅甸:在滇缅公路开通之前,他们到仰光旅行比到昆明更容易,他们只和其他家族的宣尉使近亲通婚,包括缅甸那边的宣尉使家族在内;因此中国的宣尉使的许多生活方式是从缅甸的宣尉使学来的,而缅甸的又是从英国临摹来的。

在芒市,只有贵族的房子是砖瓦房,是保山的汉族石工建造的;其余的都是稻草房。方先生的全名是FANG Yu - tze,是他未成年的侄子的摄政官,实际上是真正的统治者。他的房子是上一辈留下来的。在花园里他又建造了一座缅甸格调的别墅,有现代的沐浴房、花园、车库和办公室。

芒市开始繁荣后,有一个工程师建议他建造一座更好的别墅。他就又建了一个带有美丽的阳台、现代的家具、自来水以及汽油冷藏库的别墅,并用他妻子的名字命名“爱答楼”。以后这里就成了他的家。他是一个好的外交官,当芒市出现机会时,他马上变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一个重要的卡车经营者、承包商和大米销售商。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1938年1月,滇缅公路总工程处紧急成立,谭伯英出任交通部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带领20万滇西民众修建了这条血路。1945年在美国应出版社之约,以英文写成《修筑滇缅公路纪实》并在美国出版,200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将其收入《血路》一书。在筑路与维护过程中,谭伯英与芒市土司及各族民众有着紧密接触,对边疆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地思考。

芒市是傣族人和汉人的边界线。从这里开始,什么都是很奇怪的:既不像中国也不像外国。应该说,这里的人民是另外的一种中国人,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任何事都有点不同。人们戴着像是一个巨大蘑菇的帽子,形似汉族的斗笠。这里的牛不像我家乡的牛,而是一种亚热带的变种。这里的傣族女孩子携带物品的方法是用一根绳索捆着一个盛器,再把物品放在上面,用双肩支撑着。我认为这不是最合逻辑的方法,为了保持平衡,走路时她们要不停地换肩。

从前中国人称所有的外国人为“夷”;而傣族人就被叫做“摆夷”,“摆”的意思是大钟里的钟摆。我弄不懂这样称呼的原因,就去请教当地的“宣尉使”方先生。最后才搞清楚这个称呼正是因为他们携带重物行走的样子一摇一摆的很像钟摆,所以就叫他们为钟摆人。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文图:陈述

主编:邢美高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

—— 传播文明 —— 引领风尚 ——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法律顾问:云南和序律师事务所 杨启文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联系我们

电话0692-2121628

Q Q1024977535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