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芒市|民國時期話芒市(四)

在今天的怒江西岸地區仍然有這樣的歌謠“芒市的穀子遮放的米,象達的姑娘龍陵的雨”。其意思是指芒市和龍陵兩個地方的特色,其中遮放是芒市的一個鄉鎮,在芒市通往畹町出境入緬的滇緬公路上,而象達則是龍陵縣的一個鄉鎮,與芒市東面接壤,與龍陵縣城和芒市城構成一個地理上的三角形。民謠點出了芒市和遮放的稻穀大米聞名,龍陵一年四季雨水量大,象達的女子會過日子、操持家庭能幹。顯然這裡還有芒市物產豐富,而龍陵相對貧瘠的隱喻。但在20世紀四十年代初滇緬公路開通以後,有人詠這路上的特景,說沿途有四絕:“下關的風,龍陵的雨,芒市的米,擺夷的女郎。”前面兩句點明大理下關和保山龍陵的自然氣候特點,後兩句轉到芒市的物產豐富和傣族女子的與眾不同。引起了民國時期紛至沓來的專家學者駐足觀察和文字記憶。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傣區農貿市場一角。傣勒老媽媽用木甄子蒸糯米飯到街上賣,按顧客買的多少,把糯米飯舀進芭蕉葉上,用芭蕉葉包,然後再用香茅草或篾子捆緊。除賣飯外,還賣乾巴、鹹菜之類的東西,類似於漢族賣的速食。她們為遠處趕集沒帶飯的人提供了方便,自己也賺了錢。現依舊。(龔艾保)芮逸夫拍攝 1936年。筆者注:該圖片文字解釋為繁體漢字,不作改動。

1、芒市的米

西南聯大教授曾昭掄在《緬邊日記》中回憶道:我們這次乾季來,在下關不曾遇見風,在龍陵不曾碰到雨,到了這裡,卻得一嘗芒市的米。

1938-1942年擔任滇緬公路工程管理局局長譚伯英(Tan Pei-ying)開始修築滇緬公路,進入芒市地區之後就為之震驚。在他的《The building of The Burma Road》裡有這樣的描述:傣族地區的土壤肥沃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所以幾百年之前他們就從來不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在耕地裡還要施肥。在這裡和在雲南其他的多雨地區一樣,不需要建築溝渠和水壩,因為雨季已經提供了所需的水分。大米這裡是主要農作物,很容易種植,其質量比有名的蘇州大米還要好。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秋天豐收的芒市穀子

就是由於這些原因,傣族人生活十分輕鬆悠閒。他們很不適合從事像築路這樣的艱苦工作。而且由於男人們要在地裡勞動,女人們要照看他們的家,只有從12到20歲之間的女孩子可以為我們工作。

對於生活在芒市的上層土司貴族,正在築路的譚伯英與早先來到的江應墚,稍後進入的曾昭掄、戴安瀾、吳致皋他們有著高度一致的認識——文化教育程度較高,生活條件富庶豪華。文中這樣記載:宣尉使(即土司)就像是一些小國王。他們往往都是早期漢人征服者的後裔,並繼承著統治權。他們的等級比那些代表著雲南總督行使權力的當地行政官員要低。一些宣尉使是明智的、具有外交才能及學者氣派,當然也有懶惰的和無能的。由於要和他們磋商事務,我時常到他們的家去拜訪。在那裡,我常常被他們生活風格方面所表現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古怪混合所打動。宣尉使的父母要求他們通過嚴格的考試,他們自己也操一口流利的中國官話,漢語寫作得心應手,並且通曉中國政治體制的各種儀式。

他們生活在寬敞豪華的房子裡,屋裡放滿了他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各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美麗擺設。他們都穿著最時髦的歐洲服飾,駕駛著最新款式的歐洲轎車,許多人都擁有冰箱以及類似的現代產品。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緬邊日記》於1998年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為時任西南聯大教授曾昭掄。本書真實地記錄了邊陲民族的風土人情,珍貴稀有的植物和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色。雖然只有10多天時間,但也正如他在遊記中提到的,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記,差不多每幾公里都有筆記記下來”。對芒市、遮放的風土人情細緻記錄達全書篇章的一半。特別是本書優美流暢的文字,至今讀來使人感到如身臨其境。

他們的這些西方風格大概是得自於緬甸:在滇緬公路開通之前,他們到仰光旅行比到昆明更容易,他們只和其他家族的宣尉使近親通婚,包括緬甸那邊的宣尉使家族在內;因此中國的宣尉使的許多生活方式是從緬甸的宣尉使學來的,而緬甸的又是從英國臨摹來的。

在芒市,只有貴族的房子是磚瓦房,是保山的漢族石工建造的;其餘的都是稻草房。方先生的全名是FANG Yu - tze,是他未成年的侄子的攝政官,實際上是真正的統治者。他的房子是上一輩留下來的。在花園裡他又建造了一座緬甸格調的別墅,有現代的沐浴房、花園、車庫和辦公室。

芒市開始繁榮後,有一個工程師建議他建造一座更好的別墅。他就又建了一個帶有美麗的陽臺、現代的傢俱、自來水以及汽油冷藏庫的別墅,並用他妻子的名字命名“愛答樓”。以後這裡就成了他的家。他是一個好的外交官,當芒市出現機會時,他馬上變成了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一個重要的卡車經營者、承包商和大米銷售商。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1938年1月,滇緬公路總工程處緊急成立,譚伯英出任交通部滇緬公路運輸管理局局長,帶領20萬滇西民眾修建了這條血路。1945年在美國應出版社之約,以英文寫成《修築滇緬公路紀實》並在美國出版,2002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將其收入《血路》一書。在築路與維護過程中,譚伯英與芒市土司及各族民眾有著緊密接觸,對邊疆民族文化進行了深入地思考。

芒市是傣族人和漢人的邊界線。從這裡開始,什麼都是很奇怪的:既不像中國也不像外國。應該說,這裡的人民是另外的一種中國人,在這風景如畫的地方任何事都有點不同。人們戴著像是一個巨大蘑菇的帽子,形似漢族的斗笠。這裡的牛不像我家鄉的牛,而是一種亞熱帶的變種。這裡的傣族女孩子攜帶物品的方法是用一根繩索捆著一個盛器,再把物品放在上面,用雙肩支撐著。我認為這不是最合邏輯的方法,為了保持平衡,走路時她們要不停地換肩。

從前中國人稱所有的外國人為“夷”;而傣族人就被叫做“擺夷”,“擺”的意思是大鐘裡的鐘擺。我弄不懂這樣稱呼的原因,就去請教當地的“宣尉使”方先生。最後才搞清楚這個稱呼正是因為他們攜帶重物行走的樣子一搖一擺的很像鐘擺,所以就叫他們為鐘擺人。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文圖:陳述

主編:邢美高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

—— 傳播文明 —— 引領風尚 ——

風雲芒市|民國時期話芒市(四)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法律顧問:雲南和序律師事務所 楊啟文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聯繫我們

電話0692-2121628

Q Q1024977535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风云芒市|民国时期话芒市(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