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迫下岗到主动成为煎饼店老板,她是如何做到的

1995年春,李怀珍下岗了。迫于生活的压力,她开始自谋职业。

在沂蒙山区,"煎饼卷大葱"是传统的特色食品,家家支鏊子,户户摊煎饼。细心的李怀珍经过一番考察发现,人们日渐崇尚科学营养、传统自然的饮食文化,粮食煎饼前景看好。她当机立断:生产原汁原味的原粮煎饼。

从被迫下岗到主动成为煎饼店老板,她是如何做到的

开始的时候,鏊子转不匀,摊粮食糊不能同步,尽管她没日没夜地练习,手上磨出了血泡,嘴角长了口疮,可烙出的煎饼还是黑糊糊的,又厚又硬,根本不成形,6麻袋小麦白白糟蹋了。

不服输的李怀珍四处拜师学艺,请来一位老奶奶做示范,一招一式悉心揣摩。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苦练,她终于娴熟地烙出了一张张漂亮的煎饼。

为了创出名牌,李怀珍给自己的煎饼起了个名字:金穗煎饼。因为薄如纸、韧如绵、色泽亮丽、营养全面,金穗煎饼很快名声大振。

从被迫下岗到主动成为煎饼店老板,她是如何做到的

金穗煎饼第一炮打响后,李怀珍又敏锐地发现,单一经营小麦煎饼已经显得被动,杂粮煎饼前景广阔。

李怀珍想,用著名民歌作为商标,有利于打造企业名牌,用它注册商标肯定能叫响市场。

以前李怀珍认为煎饼谁都会吃,包装上就没印食用方法。小煎饼走向大市场后,闹出了不少笑话。

2000年丹麦客人首次见到她的煎饼,以为是餐巾,又擦脸又擦手,就是不会吃,陪同人员讲解之后,客人笑了:"如此精巧的食品!我第一次见到。"

2001年,李怀珍带上煎饼,千里迢迢赶赴上海,参加"山东省首届名优农产品产销订货会",好奇的上海顾客问她:煎饼煮着吃,还是用微波炉煲着吃?"不用,开袋就能吃,卷上菜更香。"

在丈夫的协助下,李怀珍还用上了互联网,拥有了自己公司的网页,访问的人络绎不绝。

做事先做人,李怀珍时常教育员工要讲究诚信。1996年,员工赵娟曾拾到一个贵重的手机,退还了失主。

从被迫下岗到主动成为煎饼店老板,她是如何做到的

一名河北客人把装有巨额现金的公文包遗忘在煎饼门市部,营业员向她汇报后,她想尽办法联系失主,失主感动得要重谢,她笑着摇头,分文不收。

李怀珍从当初的无奈下岗到如今的公司老板,她不但能看准市场,还能包装产品,让自己的产品多样化、特色化。李怀珍不但让自己致富,也成了许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引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