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迫下崗到主動成為煎餅店老闆,她是如何做到的

1995年春,李懷珍下崗了。迫於生活的壓力,她開始自謀職業。

在沂蒙山區,"煎餅卷大蔥"是傳統的特色食品,家家支鏊子,戶戶攤煎餅。細心的李懷珍經過一番考察發現,人們日漸崇尚科學營養、傳統自然的飲食文化,糧食煎餅前景看好。她當機立斷:生產原汁原味的原糧煎餅。

从被迫下岗到主动成为煎饼店老板,她是如何做到的

開始的時候,鏊子轉不勻,攤糧食糊不能同步,儘管她沒日沒夜地練習,手上磨出了血泡,嘴角長了口瘡,可烙出的煎餅還是黑糊糊的,又厚又硬,根本不成形,6麻袋小麥白白糟蹋了。

不服輸的李懷珍四處拜師學藝,請來一位老奶奶做示範,一招一式悉心揣摩。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苦練,她終於嫻熟地烙出了一張張漂亮的煎餅。

為了創出名牌,李懷珍給自己的煎餅起了個名字:金穗煎餅。因為薄如紙、韌如綿、色澤亮麗、營養全面,金穗煎餅很快名聲大振。

从被迫下岗到主动成为煎饼店老板,她是如何做到的

金穗煎餅第一炮打響後,李懷珍又敏銳地發現,單一經營小麥煎餅已經顯得被動,雜糧煎餅前景廣闊。

李懷珍想,用著名民歌作為商標,有利於打造企業名牌,用它註冊商標肯定能叫響市場。

以前李懷珍認為煎餅誰都會吃,包裝上就沒印食用方法。小煎餅走向大市場後,鬧出了不少笑話。

2000年丹麥客人首次見到她的煎餅,以為是餐巾,又擦臉又擦手,就是不會吃,陪同人員講解之後,客人笑了:"如此精巧的食品!我第一次見到。"

2001年,李懷珍帶上煎餅,千里迢迢趕赴上海,參加"山東省首屆名優農產品產銷訂貨會",好奇的上海顧客問她:煎餅煮著吃,還是用微波爐煲著吃?"不用,開袋就能吃,捲上菜更香。"

在丈夫的協助下,李懷珍還用上了互聯網,擁有了自己公司的網頁,訪問的人絡繹不絕。

做事先做人,李懷珍時常教育員工要講究誠信。1996年,員工趙娟曾拾到一個貴重的手機,退還了失主。

从被迫下岗到主动成为煎饼店老板,她是如何做到的

一名河北客人把裝有鉅額現金的公文包遺忘在煎餅門市部,營業員向她彙報後,她想盡辦法聯繫失主,失主感動得要重謝,她笑著搖頭,分文不收。

李懷珍從當初的無奈下崗到如今的公司老闆,她不但能看準市場,還能包裝產品,讓自己的產品多樣化、特色化。李懷珍不但讓自己致富,也成了許多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引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