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起勇氣忍受痛苦做了放化療,如何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呢?

董佳羽


腫瘤治療效果的評價是目前腫瘤治療過程中醫患都很關心的問題,也是學術界研究的重要內容。比如國際上常用的關於實體瘤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RESIST標準,就是根據CT或者MRI的結果,測量腫瘤原發病灶或者轉移腫大淋巴結的長短徑大治療前後變化,來判斷腫瘤是完全緩解(CR),縮小(PR),穩定(SD)和進展(PD)。當然也有根據病灶的功能變化來反應治療效果。目前,還沒有特別理想的方式來真實的反應腫瘤的治療效果。

當然,這個評價標準是針對沒有做手術治療的患者,比如術前的新輔助放療或者放化療,抑或晚期腫瘤患者的姑息化療抑或術後復發患者的治療,總而言之,就是由可測量的病灶,才能根據治療前後的病灶變化來大概判斷治療的效果,就是上面提到的CR,PR,SD,PD

但是,對於經過根治術後的患者,在經過一定的化療或者放化療後,由於沒有可測量的病灶,很難準確判斷化療是否有效。目前術後的化療依據,就是根據術後的病理分期,根據分期情況決定是否化療或者放療。一般早期癌症不需要術後輔助治療,多數是中期或者中晚期需要術後化療或者放療。研究表明中晚期術後輔助治療會降低術後的復發風險,但是這是根據大樣本人群的臨床研究結論,適用於一般人群,具有一般規律的指導意義。但是,對於個體是否化療一定會獲益,無法得出明確結論。因此,目前的階段還不能真正實現腫瘤的個體化治療。理想狀態就是根據某種指標推測該患者是否會化療獲益,獲益就做化療,不獲益就不做,畢竟化療有負損傷。

現在國內外也在進行這方面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比如希望檢查循環腫瘤細胞或者檢查治療前後外周血腫瘤DNA的含量變化,來推測或者驗證術後化療是否有效。但是,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希望不久將來可以有有效的預測指標,真正事項腫瘤治療的個體化和精準化。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化療後的治療效果評價方法:自我感覺比任何指標都重要!

一,化療當中會有的表現

我們不是說化療的副作用之類,只說化療帶來的腫瘤的表面變化。

一般把化療帶來的腫瘤病灶響應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停滯、進展四種情形,分別對應於病灶消失、病灶萎縮變小、病灶沒有變化和腫瘤繼續生長四種結果。

要說的是,化療醫生追求第一和第二兩種結果,不希望看到第三第四。作為患者,也是希望在片子裡看到腫瘤沒啦或者明顯變小啦。不希望看到化療半天,腫瘤仍然存在。

二,這是針對化療評價的一個分歧點

實際上,評價癌症的治癒,腫瘤本質上不再進展,並且有逐漸萎縮的趨勢,並保持不變,就是治癒了!

也就是腫瘤生長分數趨於零,沒有新癌細胞增殖,終末分化的癌細胞再正常凋亡減少,這就是治癒了。

這個時候,腫瘤病灶看上去仍然存在!

所以,只有治療中繼續進展的腫瘤,是明確的失敗。

三,在不以腫瘤病灶是否存在為分野評價治癒的情況下,個體怎麼判斷自己治療效果?

第一,你一定用自我感覺評價整體健康狀況:是比化療前更好了,還是更差了?

各種感覺——從消化系統到精神狀態,尤其個人慾望攀升方面,只要向著富有活力方向,就是機體在往好發展。

如果精神倦怠、身心疲憊、食慾下降、各種機能感覺在逐步喪失,就是往壞的方向進展。

第二,原來腫瘤直接帶給你的不良感覺包括疼痛、堵塞感等在消失、減輕。就是在好轉。否則就是沒有效果。

這樣的感覺,絕對不以是否還有腫瘤病灶為標準!

很多癌症治療,就失敗在這個環節:急於追求腫瘤病灶的完全消失,認定那樣才是治好了疾病。尤其有些醫生也是這麼安排,希望讓患者看到自己的腫瘤病灶縮小、消失,結果就是醫患一起商定:不去病灶不罷休。加大劑量,加強用藥,硬生生進入過度治療!

我國有著名專家總結:癌症三分之一治療無效,三分之一過度治療害死,三分之一被嚇死。就是這種情況的最好總結。

癌變的根本動力,來自致癌傷害形成的機體癌變機制。

如果致癌傷害繼續存在,癌變不會停止。這是治療中腫瘤繼續進展的最常見原因。

腫瘤到底怎麼應對化療滅殺,至今我們不清楚內在機制。但是,應該只有兩種結局:面對化療腫瘤不再生長。另一個就是生長繼續。

繼續生長的腫瘤,所能解釋的,就是機體繼續被致癌傷害控制,它不得不以更大規模的生長應對。

出現這種情況,對患者是嚴重考驗。怎麼判斷致癌傷害,怎麼有效清除是這個階段的治療重點。而不再是關注腫瘤病灶的有無。

要知道,強力滅殺癌細胞後,即使看上去很美,感覺崩潰的機體,一定會大規模爆發新生腫瘤!

所以,我們評價化療的結果,緊緊圍繞個人感覺,是重中之重。


春雷滾滾2


我對你說個大實話,你也別傷心。

你那病都進入化療了,那就代表不能好了。

你還不滴沒做手術之前你來找我,我可以讓你不疼,不被病疼折磨,你也別盼著好,癌症好不了,也沒有大多數人說的那個奇蹟出現,化療就是再多的錢也不夠花,最起碼我可以幫你在人生最後的階段不受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