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有位洪拳非遗传承人,免费授徒数十载,儿孙接力传技艺

在广州花都藏书院村,由洪熙官创立的洪拳武术一直在此传承不断,村民尚武习武成风,上至七旬阿伯,下至4岁小孩,村内男性几乎人人练拳。而洪拳的传承与普及,绕不开村民谭秋荣,他是藏书院村洪拳第九代传人,也是洪拳市级非遗传承人。

过去60多年间,谭秋荣以旧日历、木梯为道具,日复一日练习扎马、拳术套路,一直活跃于洪拳的义务教学和推广,更在村内武馆恢复“食夜粥”习俗,整理拳法资料,至今授徒数百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孙纷纷走上习武之路,传承洪拳武术技艺。

花都有位洪拳非遗传承人,免费授徒数十载,儿孙接力传技艺

▊泥地扎马 用旧日历、木梯练就一身本领

“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在花都炭步镇藏书院村云山公祠武馆内,20多名4至16岁的功夫小子练习开马式、铁线拳等洪拳技艺,弓手、直拳都有板有眼,让围观村民拍手称快。此时,他们的师傅谭秋荣站在祠堂柱子后,默默注视这一切。

花都有位洪拳非遗传承人,免费授徒数十载,儿孙接力传技艺

谭秋荣今年67岁,皮肤黝黑,体格壮实,练习洪拳超过60年,以拳法硬朗,刚劲有力著称,是藏书院村洪拳第九代传人,更在今年5月成为洪拳市级非遗传承人。

1956年,刚满5岁的谭秋荣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习武。在他的记忆中,练拳虽是一件苦事,但他甘之如饴,每天天刚亮,他就起床扎马20-30分钟,一年365日天天如此。

“小时候住在泥屋里,地面都是黑泥,冬天扎起马来很快就出汗,夏天更是如此,汗水不停滴落到脚边,黑泥粘汗水后变滑,但直到地滑到站不稳时才不练。”谭秋荣回忆说,扎马1年多后,他才开始学习拳术套路,以及使用刀、枪、棍、棒等武器。此外,他还利用旧日历练习击打,或用村里常见的木梯架空横放练习扣手、上手等基本动作。

花都有位洪拳非遗传承人,免费授徒数十载,儿孙接力传技艺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谭秋荣最终练就出拳法硬朗、刚劲有力的技艺特点。不过,洪拳没有等级之分,技艺高低不能以练成多少套路为评判标准,而要以一套拳法的完成质量来判断。“以小千拳为例,马步是否够硬,力度是否刚劲迅猛等,若每个细节都做好,洪拳就是练‘到家’了。”谭秋荣说。

在1979年花都举办的拳术比赛中,谭秋荣代表藏书院村参赛,获得成年组拳术第一名。此后,谭秋荣很少再参加其他地区举行的武术比赛,转而专心致志地传承洪拳技艺。

花都有位洪拳非遗传承人,免费授徒数十载,儿孙接力传技艺

▊传道授业 村里习武之风尤盛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藏书院村的尚武习武之风尤为兴盛,无论男女,务农空闲时都喜爱聚集在村内空地扎马练拳,谭秋荣和其他村里武术人员便为村民免费教学,而原本习武的同门师兄弟则更勤加训练。

谭秋荣说,每天务农结束后,师兄弟分头去鱼塘或水坑捉鱼、淘田螺,简单处理后熬成粥。晚上,武馆内挂起数盏煤油灯,师兄弟一起扎马练功,结束后就舀粥分吃。“这就是俗称的‘食夜粥’,延伸意义为练过武术的人。”

后来,这种习俗慢慢消失,但对于来武馆学习洪拳的男女老少,当上村武术队队长的谭秋荣都来者不拒,不仅分文不取,还悉心教导。

花都有位洪拳非遗传承人,免费授徒数十载,儿孙接力传技艺

2015年前后,在村民的支持下,村内武馆重新沿袭“食夜粥”习俗。每周周五、六晚为集中练武时间,村内小孩自愿聚集,练武后分食由谭秋荣事先准备好的粥水、糖水或水果。“虽说是自愿参加,但村民都十分踊跃,每次练武起码聚集50多人,就连2、3岁小孩也在家长的陪同下观看模仿。”

此外,谭秋荣还注重对洪拳技艺的资料整理。在他看来,仅仅依靠言传身教,无法完全满足如今的传承需求。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陆续将世代流传下来的洪拳套路、心决、练拳心得、拳谱等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成册,其中包括棍论七言、拳法五言等。

“先祖辈们将洪拳技艺传授于我,我也要尽我所能地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洪拳,让更多练拳之人体会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谭秋荣说。

花都有位洪拳非遗传承人,免费授徒数十载,儿孙接力传技艺

▊儿孙接力 传承洪拳技艺

据藏书院村《谭家祖传拳棍论》记载:“清朝洪熙官为始创者,扎马能落地生根,在南粤久负盛名。其嫡传弟子为谭让,谭让子谭敏得父真传,练武刻苦……”自清朝以来,洪拳在藏书院村以家族传承为主,如今第九代传人为谭秋荣,其子和孙分别是第十、十一代传人。

与谭秋荣习武的经历相似,其子谭志聪和其孙谭正昊都从4、5岁开始习武,从扎马等基本功学起,数年如一日勤奋练习。如今,谭志聪的拳术不亚于其父,去年受邀到花都区炭步镇第二小学作武术指导老师,每周一节课,教授学生洪拳武术技艺,助力武术进校园举措。而10岁的孙子谭正昊也在谭秋荣的指导下初有成果,能连续扎马15分钟,习得小千拳等拳法,曾在2017广东省武术比赛获得洪拳二等奖。

花都有位洪拳非遗传承人,免费授徒数十载,儿孙接力传技艺

“前传后教,是每位武术人的职责,也是身为藏书院村洪拳传人的使命。”谭秋荣说,过去60多年间,在总人口为1200多人的村子里,他估算已授徒了数百人,有的连爷儿孙三辈人都教过,“上至60多岁的老伯,下至4岁小孩,几乎都能随时耍一下洪拳。”

“等我百年之后,我的儿孙必定会继承我的衣钵,继续传承洪拳技艺。”谭秋荣笑言,尽管他说不准未来儿孙会用什么形式进行传承,但他对儿孙有绝对的信心。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叶碧君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李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