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下的四種商業形態

比起深度垂直化的互聯網,新零售仍然是個新事物,即便在過去幾年中一次又一次的被資本催熟,所展現出的商業形態無外乎以下四類:

1、生鮮超市。

盒馬鮮生、超級物種、鮮食演義、大潤發優鮮等等,在O2O時代功敗垂成的生鮮市場,迅速成為新零售舵手們青睞的對象。

原因在於,生鮮類產品的特殊屬性對物流和倉儲有著苛刻的需求,無論是盒馬鮮生還是超級物種,服務的都是線下3公里的商業圈,且大多數打著新零售招牌的生鮮門店,更注重線上流量,採用的是生鮮零售+餐飲+配送的模式,線下扮演的是體驗和倉庫的角色。

新零售下的四種商業形態

不可否認,O2O模式的潰敗催生了“新零售”的形態,至於能否撕開一個口子,從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的瘋狂擴張,以及越來越多跟隨者出現的情況來看,或許沒那麼糟糕。

2、無人超市。

2016年末的時候,亞馬遜推出了無人超市Amazon Go,僅僅過了半年時間,無人超市的概念就在中國大火,出現了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等多個“變種”。

可沒幾個月的時間,媒體之於無人超市的態度就從叫好轉向唱衰,就連阿里的“淘咖啡”也被視作沒有技術硬貨的噱頭。線下商超有個計算標準叫坪效,就是每平方米能夠產出多少營業額,佔地200平的“淘咖啡”可能還只是個樣板工程,但繽果盒子、Take GO等已經開始在線下紮根,卻屢屢被質疑所能承載的用戶數、SKU、成本等問題,此外還要面臨技術、人性等多層面的考驗。

新零售下的四種商業形態

或許無人超市是個趨勢,目前仍需要漫長的過渡期。

3、精選體驗店。

相較於線上渠道,新零售最顯著的優勢就是體驗,並催生了一批以體驗式消費進軍新零售的玩家,網易考拉的“海淘爆品店”、MUJI的酒店等無不是如此。

如果站在新零售的角度來理解線下精選體驗店的意圖,無外乎為了佔領新零售的線下場景,最終挖掘出新的增長引擎。那麼用戶關係的價值便大於流量本身,比如通過精選SKU、裝修風格和陳設佈局來輸出生活方式,MUJI恰恰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如今網易考拉、小米有品、網易嚴選等也開始複製,只不過多了線上引流,開始擁抱新零售。

新零售下的四種商業形態

不過,這是一個典型的重模式,坪效的優劣決定了能否規模化複製,也決定了參與門檻。

4、輕體量的無人零售。

自助售貨機裡的天使之橙、披著共享經濟外衣的共享充電寶、佔領連鎖酒店的情趣用品售賣機等,這裡更願意稱之為輕體量的無人零售,並大膽預言將成為新零售形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和輕從來都不是對立面,而是兩種差異化的存在形式。或許精選體驗店意在增加用戶粘性,打通用戶關係,輕體量的無人零售卻有著“用完即走”、“填充零散注意力”的優勢。

新零售下的四種商業形態

舉個例子來說,在連鎖酒店中放置的情趣用品售賣機,用戶只需要掃碼付費就能拿到商品,既滿足了用戶的隱私保護訴求,也迎合了特定人群的剛需。至少不失為探索新零售的新思路,畢竟簡單也是用戶體驗的一種。

不難發現,四種新零售形態無不折射了一個核心思想:通過場景化的體驗,解決用戶購買決策的問題。有所不同的是,新零售的輕與重、繁與雜似乎反應了不同玩家對於新零售的不同心態,也將直接影響新零售的走向和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