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改道,“大碼頭南海子”福地盛景之一

【聚焦學習】

黃河改道,“大碼頭南海子”福地盛景之一

黃河上游第一大碼頭南海子

1936年,紀靄世在《旅程素描》中稱包頭南海子為“可說是黃河上游第一個大碼頭”。民國初年包頭首任縣長劉澍寫《詠南海征帆》一詩,讚美南海子“大河西來折向南,下達豫魯上青甘。中經紫塞成商埠,岸口漁村妙景參”。如今的南海子成為包頭南海溼地風景區,水波浩淼,綠柳成蔭,被譽為“塞外西潮”。

九曲黃河萬里沙

道光三十年(1850年)黃河改道,原湖灘河朔渡口(托克托縣河口鎮)遷至包頭南海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黃河再次改道,薩拉齊之毛岱渡口亦廢,包頭南海子成為黃河上游大碼頭。黃河從河口至包頭270裡,至河曲400裡,至磧口700餘里,從包頭至甘肅五佛寺(五方寺)2208裡,可通行無阻,每年清明開河至次年冬至,往來船隻少則800只,多則1200餘隻。上游來船船伕多回族,包頭東路來船多河曲人,船上掌舵者稱“老梢”。上行逆水行舟船伕拉縴為主,航行需30餘日,下行約需20日,每艘船每年可往返3次。九曲黃河萬里沙,河水渾濁,盛一碗河水半碗沙,魚類被混水嗆死者不時飄上水面。船伕觀察水面波紋色澤,混濁為正流,清濁為淺。從包頭至碰口900裡為沙河,上行亦雜有泥沙。“伏汛”期間,上行船伕須踏尺餘深之淤泥,匍匐拉縴在寧夏石嘴山的三道坎、金積縣的八灘峽、中衛的沙壩頭、甘肅蘭州的月下石,都是急流險灘,水浪泛白,看一眼都讓人膽戰心驚,船工們在峭壁上的石橙天梯上行走,使人望而怯步。順流而下過險灘,船如脫疆的野馬,隨時有觸礁的危險,九曲黃河留著“走西口”人的勤勞與血汗。

黃河改道,“大碼頭南海子”福地盛景之一

每年春季開河,河曲船伕到包頭載運貨物,到冬季封河將船起運岸上,擱於南海子河邊,用土將船四周培穩,僱人看守回河曲過冬,守船者在岸邊搭一蓆棚過冬。

1931年《西北叢編》記載:包頭從西運至包頭各種絨毛計約1100萬斤、牛皮計1萬張、羊皮計30餘萬張、甘草1000萬斤、糧食約5萬擔(每擔260斤)、水煙3萬箱(每箱140斤)、枸杞2000擔(每擔240斤)、白麻30萬斤、鹽鹼1200萬斤。經包頭運往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有華洋布約1.5萬件、雜貨3.5萬件、磚茶1萬箱、洋油約7000箱、水煙、洋菸4500箱,其中十分之七是黃河水運經南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