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四方埔村的移民史:客家人與深圳的緣分

“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歷來就是遷徙之地。深圳人,歷來就是遷徙之民。

在本次自然村落普查中可發現,很多姓氏是從中原地區輾轉福建、江西、安徽以及廣東其他地區,最後在深圳落地生根。

深圳四方埔村的移民史:客家人與深圳的緣分


村落裡的遷移史,老村民的遷徙故事,在與普查員話語間,一卷卷輝煌的外來拓荒史就此打開。這其中,客家人與深圳的緣分,尤為令人津津樂道。

深圳原住民中客家人約佔60%

深圳是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但深圳的移民史並非始於1980年創建經濟特區之初,300多年前就已經有一支族群從遙遠的地方徙來拓荒,這便是客家人。

已故客家文化研究權威羅香林先生曾這樣概括客家史,“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漢民族可歌可泣的遷徙史”。從公元四世紀初以來,中原地區的漢人因為戰亂頻仍不斷向相對安定的南方遷徙,一千多年共經歷了五次較大的遷徙,並在第三次遷徙後形成了今天的客家人大本營——廣東、福建、江西三省交界處的低山丘陵地帶。

深圳四方埔村的移民史:客家人與深圳的緣分


深圳與客家人的緣分始於客家人的第四次大遷徙。據深圳大學中文系教授劉麗川介紹,清朝初年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濟臺灣鄭氏勢力,清政府兩次下令遷海,今天的深圳全境都處在遷海範圍內,深圳因此變成了荒涼之地。統一臺灣以後,清政府下令復界,但由於原住民在遷徙過程中死亡殆盡,回遷人口寥寥,政府為此出臺了鼓勵墾荒政策,未受遷海影響的客家人於是從粵東北長途跋涉,來到了深圳靠東的龍崗地區,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的新居民。今天,深圳原住民中客家人約佔60%。

 

四方埔村——客家民居典型代表

四方埔村,便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根據本次自然村落普查資料記載,四方埔村位於坪地辦事處轄區範圍的中部,距離辦事處約2.2公里,與石灰圍、牛眠嶺等自然村相鄰,原坐落於丘陵地帶,現已平整,龍崗河在村的南面流過。據當地老人介紹,

因立村之處是一個小山坡,周圍都是青草地,客家話稱青草地為“埔”,故取名四方埔。

四方埔村世居民族為漢族,世居民係為客家民系,通用方言為客家方言,主要姓氏為蕭,元末明初從福建寧化遷移至梅縣松源,清代從坪地山塘尾遷移至本地,該村於1777年始建,現村於1995年至2006年在原地重建。

深圳四方埔村的移民史:客家人與深圳的緣分


四方埔村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目前現存98座,可謂是客家“活歷史”。其中,代表性民居有四方埔蕭氏圍屋,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佔地面積3698平方米。建築平面佈局為三堂四橫四角樓結構,後有天街,前有禾坪和月池,中間為蕭氏宗祠,是一處典型的客家清代四角樓圍屋,該圍屋保存基本完好,現無人居住。

深圳四方埔村的移民史:客家人與深圳的緣分


此外,四方埔村現存宗祠一座,為露瀼堂,始建於1777年,佔地面積200平方米,露瀼堂現仍作為宗祠使用。村民們介紹,每年公曆12月28日為“露瀼堂慶典日”,村裡舉辦大盆菜宴,各地族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都趕回來參加,同時還邀請鄰村長者、鄉賢做客,是日,族人祭祖、舞麒麟、敬老、吃大盆菜,每年都要擺近100桌,熱鬧非凡。

縱觀整個四方埔村的發展史,客家文化深入此地之髓,形成了傳承至今的本土文化之魂。如今遊走在四方埔村的大街小巷,依然能從偏居城市一隅的客家古民居中,尋覓到濃濃客家文化的風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