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是什么意思?你有哪些启发?

止间


曾国藩的语录可以为很多人指点迷津,值得细细品读。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这句话出自于曾国藩,意思是:普通人没有不可以当圣贤的,但这离不开读书多少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只要多读书,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圣贤。

这中间有一个小故事: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没有读书方面的天赋,曾国藩就让他努力练习书法,而曾国葆自己的志向,在于修身向善上。曾国藩知道后,非常高兴,便鼓励弟弟说:“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现在它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一:想要提升自身的总体水平,理论基础非常重要。理论基础还是需要从读书中获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过程就是以文字作为媒介来与圣贤精神交流的过程,就是从圣贤身上获取知识精华的过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在读书中不断更新认知和知识,不断陶冶精神情操,和圣贤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



二:从某一方面的技能来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随着时代发展,催生了很多新行业,但是这些并不是单凭机遇和运气就可以奔向行业顶端,这还需要知识技能的沉淀和敏锐的触觉。如果在一个技能或者行业上发展成极为优秀的水平,成为这方面的“圣贤”,不怕“货比三家”,去到哪里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现代的人相对浮躁,流行快餐式的阅读,很难静下心来读长篇作品,也有的人因为过了行业红利期或者种种原因,不需要多考虑就果断转行、辞职。但是如果在新环境新工作还是保留旧有的状态和思想,相信下一次转行又是不久的事情,更别说成为“圣贤”了!



所以提升自我综合能力,需要读书,提升单方面技能水平,还是需要读书。只有不断积累和沉淀,才能更有底气地攀登高峰!


凡夫故事


不是说读书多就是圣贤的道理,读书多文化高,只是离圣贤之章的概率高的问题,有的人返而事的其返?


龍华中


按王阳明的心学的说法,人皆可成为圣贤,因为人内心都带有良知,只是被外在观念蒙蔽,让你失去了寻找良知的能力。就如他说的惯偷,不愿意当众脱下最后一条内裤,而有耻辱心一样是有良知的表现。

也如佛家的六主慧能(不识字,强记,常口述佛经)提倡,只要心中有佛,人人都能瞬间顿悟,无需长期苦苦休行,“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或者他说的风动❤动之说,均是说明人心自有佛性,只是你受到外界,干扰包裹太多而不查,只有顿悟才见佛性。

道家的老子也提有,道融入在自然的万事万物中,不论人们认不认可都在那里,不曾失去,失去的是人们的认知方式,所以他提倡水落石出顺其自然,不要刻意为之,果然也如他知孔子所做,仅仅是保存整理了儒学而已,对当时历史发展并没有什么作用,因为环境时机均没有让儒家表现的机会。

所以从中国文化基因中,都能找到内心成圣贤的影子和读书多少无关。不和头脑的加法有关,只和你内心欲望的减法有关。还有种说法就是看到趋势和大格局的人,是有可能有圣贤情怀的人。


水底之物


此意可译为!

凡人没有说不能做圣贤的,能不能做圣贤,这只是关乎你读书的多少而已。意思是读书多,凡人也可以成为圣贤!

我个人认为!

书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书是社会文化的结晶。读书,可以彻悟人生道理;读书,可以洞晓世事沧桑;读书,可以广济天下民众。如果我们不多读书,哪来的丰富词语去写作文呢?

这只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赐教!


稳稳的幸福251547663


懂“文化”的人很多,能将文化“内化”于心的人却很少。所以满大街都是凡人,圣人几乎没有,五百年来一直都没有再出现过圣人了,有也只能算是半个。

人人皆可成圣成贤,只是如果被套上了文化的铁链,那么想要冲破这层凡境将会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正所谓“迷者法华转,悟者转法华”,一个整天只知道读书的人,空有一腔精气神,并无真正用武之地,他的灵性已经被自己禁锢在呆板的书籍里面了,依“字”而行,永远被他人的思想牵着鼻子走,殊不知越走越偏,离“道”越来越远。

以真传假,以假乱真,以假传假,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假假真真已经分不清楚了。

正因为如此,但凡圣贤,都不愿意立文字,只是凡夫过于愚昧,为了教化他们又不得不通过文字表述流传下去。圣人的“仁义”之心每每念及此处便会心痛不已,用心之良苦,世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得到?

理论如果不能实际转化成行动,那么即使满肚子的仁义道德,也只不过是苍白无力的一套空中楼阁,地基不牢固,就像移栽到大城市里的绿化树木,只能供人观赏、乘凉,一阵狂风就吹倒了,这样就失去了作为树的根本意义。

大道至简,再深奥的语言文字,如果空空荡荡地悬挂着而找不到立足点,那么就只会成为掩盖虚荣的纸质帽子,一盆冷水就能将其浇成破败不堪的局面。

你有满肚子的豪言壮语,出口成章,这不过是与人“斗气”的假把式,你不过是暂时得到了一点眼前的好处,终不能长久,与别人比这些东西没什么了不起的。

大多数读书人都喜欢与人斗气,因为他的精气已经在书屋里被封存得太久太久了,找不到发泄出口。所以读书人是很难成为圣贤的,而普通老百姓又不屑于做圣贤,只要自己的日子过得快活,比什么都重要,哪有闲心想那么多。


尘谷行知



元尚晨思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于读书之多寡。意为,平常人没有不能成为圣人或贤人,这决不取决于读的书多还是少。

这句话是曾国蕃劝慰弟弟的一句话,也在告诉我们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天生我才必有用,关键在于品行,找到自己的位置,坚持不懈努力走下去,必有所成。


万山红遍202598493


书读得多,不一定能成圣贤,我家乡名剧秦腔:三滴血,那个县官说,我熟读五车书,那个时代就已经很多了,理论多,实践少,把知识没和生活,自然连系在一起,悟不出自然的规律。

还有诸葛亮挥泪靳马谡,哭的是自己认错人了,马谡,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一介书生!


阿牛97417243


心想事成,心善则善,心邪则恶,学问只代表懂知,善良代表感知,如心术不正学文越大越阴险,善良的人既无学文纵也行善,文化在好人手中可济世,在坏人心里是阴谋,现代有句流行语: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正直智远


表面上看,是讲的人人都可成圣贤,而且不以读书多为手段。实质上是讲,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且能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不是他书读得多就会贡献大。也就是说,要我们既要学习理论,还要敢于实践。否则,就难以修成正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