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西区这个地方,地名虽然很土,但它却和鸦片战争有关系

现在的天津,有很多地名都是由原来老地名谐音转化而来的,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宜兴埠",就是由"渔家铺"演变而来,今天要说的这个地方也是如此,其最早的名字叫"辉德村",您能猜到是哪吗?

没错,就是灰堆儿。

天津河西区这个地方,地名虽然很土,但它却和鸦片战争有关系

灰堆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中,下图就是我截取的书籍内容,别看短短百余字,但信息量不小,这段话都是繁体字,而且没有标点符号,我整理一下:

灰堆亦名辉德村,去河少远而实扼海道之冲,(道光)二十二年夏,防堵英夷。钦差大臣驻兵于此,以为后援。闾井恬然,绣壤交错,亦津邑村之富庶者。

我试着给各位翻译一下,不一定太准确,但大致意思应该没错:灰堆又叫辉德村,离海河不远,并且扼守海河的直线航道,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夏天,此地防守入侵的英国蛮夷,钦差大臣在这驻兵。此地老百姓日子过的挺没心没肺的,庄稼长得也还行,是天津比较富裕的村儿。

天津河西区这个地方,地名虽然很土,但它却和鸦片战争有关系

津门保甲图说

辉德村的由来现在已无从可考了,但我们完全可以推导出灰堆儿地名的演变过程。辉德村儿,用天津的方言习惯"吃"掉中间的德字,保留"D"这个声母,再加上村的儿化音,就是灰堆儿了。网上有一些说法,说灰堆原名灰堤,不知是否为当地居民的称呼,至少资料中没有显示。

天津河西区这个地方,地名虽然很土,但它却和鸦片战争有关系

其实灰堆地名没太多可讲的,但上面这段话背后其实隐藏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鸦片战争。

在之前讲红桥区小西关教军场大街时说过,1838年11月,在教军场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硝烟活动,史称"天津硝烟"。半年后,林则徐赴广东,进行了著名的"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天津河西区这个地方,地名虽然很土,但它却和鸦片战争有关系

津门保甲图说(红方块位置为灰堆)

战争初期,道光帝还没拿英国人当回事,以为三下五除二就能把英国人打跑,没想到1840年6月英国人抵达广州海域,8月份就打到了天津大沽口,而且据说当时大沽口上的炮台都不能转向,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开火,打得着打不着全看运气,可见清政府闭塞、落后到什么地步。

天津河西区这个地方,地名虽然很土,但它却和鸦片战争有关系

大沽口铁炮

道光皇帝一看要崴泥,赶紧"变剿为抚",请求英国人撤至广州。撤是撤了,但鸦片战争没完,一直持续到1842年,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道光二十二年,这一年,清政府派兵驻守灰堆,因为英军如果入侵必会从大沽口进入,如果沿海河而上,就能占领天津,沿潮白河北上,那就打北京去了,没有比这再好的进攻路线了。我们从20年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驻守灰堆在战术上确实没有问题,但也只不过是病入膏肓的清政府的一个无奈之举,若清政府有把握防住英国人,也就不会求人家退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