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地名雖然很土,但它卻和鴉片戰爭有關係

現在的天津,有很多地名都是由原來老地名諧音轉化而來的,比如我們之前講過的"宜興埠",就是由"漁家鋪"演變而來,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也是如此,其最早的名字叫"輝德村",您能猜到是哪嗎?

沒錯,就是灰堆兒。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地名雖然很土,但它卻和鴉片戰爭有關係

灰堆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清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說》中,下圖就是我截取的書籍內容,別看短短百餘字,但信息量不小,這段話都是繁體字,而且沒有標點符號,我整理一下:

灰堆亦名輝德村,去河少遠而實扼海道之衝,(道光)二十二年夏,防堵英夷。欽差大臣駐兵於此,以為後援。閭井恬然,繡壤交錯,亦津邑村之富庶者。

我試著給各位翻譯一下,不一定太準確,但大致意思應該沒錯:灰堆又叫輝德村,離海河不遠,並且扼守海河的直線航道,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夏天,此地防守入侵的英國蠻夷,欽差大臣在這駐兵。此地老百姓日子過的挺沒心沒肺的,莊稼長得也還行,是天津比較富裕的村兒。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地名雖然很土,但它卻和鴉片戰爭有關係

津門保甲圖說

輝德村的由來現在已無從可考了,但我們完全可以推導出灰堆兒地名的演變過程。輝德村兒,用天津的方言習慣"吃"掉中間的德字,保留"D"這個聲母,再加上村的兒化音,就是灰堆兒了。網上有一些說法,說灰堆原名灰堤,不知是否為當地居民的稱呼,至少資料中沒有顯示。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地名雖然很土,但它卻和鴉片戰爭有關係

其實灰堆地名沒太多可講的,但上面這段話背後其實隱藏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鴉片戰爭。

在之前講紅橋區小西關教軍場大街時說過,1838年11月,在教軍場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硝煙活動,史稱"天津硝煙"。半年後,林則徐赴廣東,進行了著名的"虎門銷煙"。英國以此為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地名雖然很土,但它卻和鴉片戰爭有關係

津門保甲圖說(紅方塊位置為灰堆)

戰爭初期,道光帝還沒拿英國人當回事,以為三下五除二就能把英國人打跑,沒想到1840年6月英國人抵達廣州海域,8月份就打到了天津大沽口,而且據說當時大沽口上的炮臺都不能轉向,只能朝著一個方向開火,打得著打不著全看運氣,可見清政府閉塞、落後到什麼地步。

天津河西區這個地方,地名雖然很土,但它卻和鴉片戰爭有關係

大沽口鐵炮

道光皇帝一看要崴泥,趕緊"變剿為撫",請求英國人撤至廣州。撤是撤了,但鴉片戰爭沒完,一直持續到1842年,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道光二十二年,這一年,清政府派兵駐守灰堆,因為英軍如果入侵必會從大沽口進入,如果沿海河而上,就能佔領天津,沿潮白河北上,那就打北京去了,沒有比這再好的進攻路線了。我們從20年之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駐守灰堆在戰術上確實沒有問題,但也只不過是病入膏肓的清政府的一個無奈之舉,若清政府有把握防住英國人,也就不會求人家退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