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让李鸿章一人背负骂名,对此你怎么看?难道慈禧、光绪就没责任吗?

用户61902021


甲午战败让历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和破产,此役也标志着满清彻底丧失了国家主权、但满清的失败首先要负责就是这个国家的制度。封建制度落后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光绪不过是个木偶不值一提,最大责任必然要慈禧来承担,她是国家的实际当家人。还有一个隐藏在幕后的责任人就是翁同龢。当然,作为甲午海战直接责任李鸿章自然也是跑不了的。(指挥作战失误不在讨论之列)他们都必须为这场奇耻大辱承担一切责任。


可以说,这场海战日本谋划了十几年,而满清对此却没有任何准备。而且日本选择的时间很巧妙。正好是慈禧的六十大寿。打赢大清国海军是日本的主要首要任务,是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亚洲霸主的必然抉择。为此日本排出了大量的间谍因此,刺探满清的情报。事无巨细,甚至包括了每天的菜单。就此单是论战争格局而言,满清已经失败了。而战争胜负的意义对两个国家就截然不同。甲午战争是一场地道的现代化的战争。他需要一个需要的是现代化的政府。而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体制的农业国而已,北洋海军只是一个封建国家的一个产物而已,从这个层面来讲,北洋海军甚至无法算作是一支现代化海军。日本虽然是小国,但已经是一个民族意识已经觉醒的现代化民族,一个即将现在化的政府。在国家体制上已经失败了。

战争失败的责任必须由慈禧负责,她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而李鸿章的责任只有一个,没有积极备战。没有正确的战略核心所在。缺乏对中日战争的全局性掌握慈禧的责任是她根本就没有意识考虑过这件事,胜负对她无关。崩塌的时候每片雪花都有责任,也可以说每片都没有责任。 清朝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失败,即使把李鸿章换成林则左宗棠徐也挽救不了局势。还有一个被忽略的责任人,翁同和。这位状元出身,两朝帝师。大清的财政部长。纸上谈兵,天天怂恿李鸿章与日本开战。对李鸿章公报私仇,是彻底的混蛋和小人嘴脸。拒绝给海军购买装备完全是出于报复。

甲午海战的失败是最大的惨痛。这实际就是古代国家与现代国家的战争,无任何悬念可言。从国家体制,律法体系,国民教育,工业能力,满清是全方位的惨败,个人的实际作用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是伊东佑亨。挑起甲午海战的浪速号舰长是东乡平八郎,还有一个普的士兵参加了这次海战,他被炸伤两根手指,他叫山本五十六。就这样,日本海军最著名的海军三大名将齐聚于此,这何尝又不是大清的悲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关于甲午战败的原因,李鸿章曾经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探讨过。那是在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出访德国。德皇为李鸿章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式,李鸿章看着装备着先进武器的德军,一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而且军阵变化缓急有序整齐划一,不仅悲从中来:“我如果能够有这样的十个营,甲午一战就不会败给日本!”

李鸿章终于见到了久仰的俾斯麦,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实录,为了保证真实,而且大家也能看懂,就不转换成现在的语言了。李鸿章问:“何以图治?” 俾斯麦答:“以练兵为立国之基,舍此别无良策。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五万足矣。” 李鸿章感叹:“挑选五万精兵绝非难事,然我国缺乏教授军事之人,三十年鸿章处心积虑建设国防,哪知甲午一战全军覆没,真好生惭愧!”

这倒怪不得李鸿章喊冤,北洋水师从1883年到1895年十多年时间里,没有购买一艘新军舰,更别说升级现有军舰武器系统了,“吉野”等日本军舰装配的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6寸40倍口径速射炮,而“定远”等北洋军舰装备的是德国克虏伯305mm后膛炮。甲午海战中,日军发射的炮弹数量十几倍于北洋水师 ,炮弹威力百倍于北洋水师。清军的炮弹打敌舰,打中了也就是一个窟窿,敌舰打清军,一炸就是一大片,而起人家打了三四炮,清军第一炮还没装填完呢。

鲁迅说:中国发明了火药只会做鞭炮。这话虽然不全面,但是用在北洋水师上倒是很贴切:他们炮弹用的就是制造鞭炮的“黑火药”,而且还是当年购舰时随舰赠送的,北洋水师所配备的大部分还是不能爆炸的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弹体内常配以沙石增重(电影中出现的炮弹倒出沙子的情节就是出自这里,但是电影曲解了原意),是完全以自身重力和冲击力来攻击对方军舰,打上去就是碗口大一个窟窿。而日军所使用的炮弹全部为填装新式的的开花弹,其威力是“黑火药”的一百倍,几炮就能干沉一艘巨舰。

可是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不差钱,尤其是北洋水师每年五百万两的军费,更是让日本人流口水:“定远”那样的七千吨亚洲第一巨舰每艘才一百四十万,十几年的军费,打造世界第一舰队都够了。

日本人的口水白流了,因为账面上是有每年五百万军费,可是到李鸿章手里就没几个了,再加上层层贪污,能给将士们按时发饷,不至于闹出兵变,李鸿章就烧高香了。

那么钱都到哪去了呢?我们来看一条史料:“光绪十七年四月,户部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有银子解部充饷。”这下急的丁汝昌直跳脚:“清朝海军战斗力远逊于日本,添船换炮刻不容缓。”丁汝昌奔走呼号了一个月,这才等来了上谕:“可以拨款,你回去静等。”丁汝昌从五月开始等,一直等到秋叶落成堆,一两银子也没见到,只好请李鸿章亲自出马,但是李鸿章也碰了一鼻子灰,被光绪(名义上是他)用“饷力极绌”四个字就打发了。

就在甲午海战的前两年,德国工程师汉纳根就建议购买开花炮弹,李鸿章也下令购买,但是却一颗也没买回来——主管户部的“帝师”翁同龢不同意,拒绝的理由就两个字:“浪费”。

大家都知道,在1894年(甲午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9月17日清军在甲午战争中全面失败,另一件事是11月7日 ( 即阴历十月初十 )慈禧六十大寿。

翁同龢千方百计克扣下来的海军军费去了哪里,大家想必心知肚明,慈禧一盘菜,够买十枚开花弹。买一枚开花弹翁同龢都认为是“浪费”,但是慈禧“寿宴”却“不可轻率”。不但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了颐和园,还准备再拿出三千万两白银,在西华门至颐和园的几十里大道旁,沿途点缀景观,搭建经坛、戏台、彩殿、牌楼,组织僧道念经,戏班演戏,夹道欢迎……


半壶老酒半支烟


一个人做事,一群人享福,同时还要枪打出头鸟,见不得人好。

这种恶习在中庸文化里大行其道,自古以来就是。


商鞅变法,希望秦国富强,最后一帮权贵找个理由就把他做了。

宋朝岳飞,抗金御敌,最后朝中文人把他卖了。

明朝于谦,保卫京师,最后被下狱处死。

明朝袁崇焕,有点权力就要把毛文龙整死。

清朝曾国藩,自己组织队伍帮皇帝保江山,最后皇帝都是过河拆桥,朝中更是无数人掣肘。


但凡是对待新鲜事物,西方世界是主张个性,而历史上的中国人是主张共性——大家都破坛子破摔也不允许个别人抢风头。对待开创型的领军人物和创新思想,吃瓜群众都是一副幸灾乐祸,巴不得人出问题的心态。


甲午之败,第一个要怪的是慈禧,她作为一个政治家,观念跟不上时代,第一要搞满汉权力的制衡导致了北洋海军处处被掣肘,难以发展。第二是不懂军事,觉得保持现状,不用发展就好,殊不知机器设备,弹药武器是需要不停花钱养的。


第二个要怪光绪,年轻气盛,缺乏城府,明明不懂兵事,却要擅自干预作战战略,给前线将士带来很大困扰。


第三个是翁同龢罪该万死,虚伪文人,为了报私仇恶心李鸿章,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玩弄权术于鼓掌之间。最坏的就是这个伪君子,打仗不行,背后捅刀子很厉害。


第四个是满朝文武,贪的贪,这些封建官僚各种想办法从北洋海军的枪炮,燃料,钢铁,武器里捞钱,而遇到战事,全部坐山观虎斗。


第五个是清朝的士绅,这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没有家国观念,麻木不仁,反观日本全民动员,出钱出力支持天皇整备军武,积极备战。


晚清,中国遭遇世界千古未遇之变,洋务派大臣出来维新,既要变法,又要强军抗敌,简直是集合了商鞅、岳飞、于谦、毛文龙、曾国藩所有人的“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李鸿章是既没有很好的时运,又没有强硬的后台,所以失败背锅是必然的。然而风口浪尖上,就是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他选择了一个人出来背锅,这就是一个近代职业政治家最真实的担当。



1896年,访问完欧美回国的李鸿章,在日本横滨需要登陆换船,他坚决不踏上日本的土地,73岁的老人,从两艘船之间的一块木板上走过。

今天很多号称爱国,褒贬历史,却用着索尼,丰田,松下,看着片儿的人,未见得就有当年的“卖国贼”这样的爱国骨气。


HannibalLecter


李鸿章,在传统的观点来看,他是个卖国贼,中国好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由他签订的,他一生签过最丢脸的条约莫过于《马关条约》了。我接下来说几个李鸿章签约的细节,来驳斥他的骂名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慈禧委托李鸿章去与日方谈判。虽说清朝全权授予李鸿章处理,可李鸿章也知道清朝是捉襟见肘,财政困难,便想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为的就是少赔款。李鸿章也在日本遭遇了一场生死劫,他在住处被人暗杀,脸上挨了一枪,可这也为清朝减少了一亿两的赔款。据说李鸿章对美国顾问说道:“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在签订条约后,李鸿章发誓再也不登日本的土地,从这几个细节中,李鸿章的爱国之情可见一斑,世人不一定要说他是个卖国贼,他也是被逼无奈。

所以说大家光骂李鸿章是不对的,他只是替朝廷办事,他个人还是爱国,并不想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使自己遭人唾弃。可他没有办法,他是清朝的臣子,总有人要拉出去当替罪羊,李鸿章便是清朝的替罪羊。慈禧与光绪当然有责任,他们两个管理不好国家,导致国家败亡,要是慈禧不挪用海军的军费,多花点钱在海军建设上,说不定北洋水师也不至于全军覆灭。可是大家只记得签约的人,却忘记了背后的人。李鸿章,不该背上这个骂名。


小张看历史


甲午战争失败,不是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大清朝的失败。这时候,迫于清朝子民的舆论压力,就需要一个替罪羊来背负骂名。

这个骂名谁最合适?首先,大清王朝的统治者是光绪,幕后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太后。这两个人当然不能背黑锅。其次,一般普通人是背不动这口黑锅的,当然需要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顶上去,李鸿章成了首选。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抛头露面的,一面处理军国大事,一面与列强斡旋。他与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自己推在了风口浪尖上。当然,条约怎么签订,是慈禧太后定好的盘子。但是他又不能说出来,只能心甘情愿地背锅。





阳光沐浴大道


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后势力巨增。已经成了令满清政府惧怕的存在。

满清政府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八旗、绿营已经不能依靠。过度依靠新起的湘军、淮军、楚军也有担忧。本来想在一众汉人派系搞平衡牵制,结果李鸿章淮军一脉越来越大。海上有北洋,岸上有朝鲜的聂士成、台湾的刘铭传,洋人还都只买李鸿章的帐,这令清政府和各派系都又恨又怕。

甲午一战,日本海上击垮北洋,其它三支水师按兵不动。(最远的广东水师派来两条船,李瀚章当时任两广总督)陆上击垮了吴长庆。(八旗逃的比兔子还快。时隔六年老佛爷一句挑战全球,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和洋人死磕。)

甲午战败,李鸿章受命签条约。一来皇上、太后不可能签,二来日本人也很清楚自己打败的是李鸿章而不是整个大清。


难得浮生闲半日


首先,好像没有任何官方代表专门跳出来说甲午战争是由李鸿章一个人承担罪责的。无论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还是官方的态度,都认为甲午战争本质上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的。这句话意味着甲午战争不仅仅是李鸿章一个人的责任,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首先要负主要责任。为慈禧和光绪开脱的言论可能在民间舆论当中存在,但绝对不是官方和史学界的主流态度。

其次,也不必为李鸿章洗白。李鸿章对战争的结果当然负有重要责任。他是北洋水师的缔造者,但是为了讨慈禧的欢心,挪用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这是导致战备不力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李鸿章用人和曾国藩同出一脉,特别强调忠诚度而不重视能力,把北洋水师变成了和淮军一样的民团。虽然用了一些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军官,但是并没有委以重任,高级军官还是以李鸿章的淮军旧部为主。这在面对以西方形式训练方式培训起来的日本海军的时候不堪一击。

最后,所谓让李鸿章承担骂名的说法,在晚清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还有一定的适用性。清政府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找一个人出来背黑锅是正常的政治处理手段。李鸿章充当了这个角色。不过,清政府始终给予他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待,也算是给他回报了。李鸿章的黑锅背得也不冤。到了当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政治利益牵绊,历史责任当然还是要由清政府来承担。最高统治者慈禧本人负有最大的责任,而包括光绪李鸿章在内的一干人等,都是清政府的重要成员,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点毋庸置疑。以李鸿章承担罪名不合理来为李鸿章开脱,其实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zyb38537240


在封建时代,皇权高于一切。甲午海战之败,李鸿章虽有罪责,但归根结底李鸿章是臣,虽有大权独揽之名,却无大权独揽之实。海军经费之有名无实路人皆知,谁之过也?那么多的公款在北洋军里白走了一遭,其作战实力若不吹嘘又怎能应付整个官僚阶层?说白了,甲午战败是李鸿章不能不背的黑锅!慈禧知道,光绪知道,大半个朝廷的官员都知道。只有李鸿章的政敌们装不知道,所以一个劲儿地打击李派。慈禧为了打击权力熏天的李派,也有意地进行了清算,但这个清算是有限度的,因为慈禧太清楚李鸿章在替自己背锅,所以后来还是要重用。当然,不重用也不行,清流派夸夸其谈还行,真要论起办实事,还得指望李鸿章这些重臣大吏。


喊冰



济世论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真正配称国贼汉奸是李鸿章!第二位是同盟会国民党。

卖国未遂康梁贼党。

反人类反文明败类屠夫曾剃头。

真实历史面前,一切洗白,都是枉费心机痴心妄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