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的时候,为什么不一剑杀了权臣,还要小心翼翼的斗智斗勇?

渋汇仁


维系权力的核心,除了制度外,往往圈子比制度更重要。

所谓权臣,也不过是一个圈子的利益代表而已。权臣只是那个高高在上,被一大堆利益共同体供起来的竹签,就像那葫芦串一样,深不可测。

简单点说,权臣之所以是权臣,是因为听他话的人多。这些人眼里,只有小团体,而没有制度与上级。权臣就是他们的大哥,大哥说话,就是圣旨。皇帝是狗屁,圣旨更是是臭屁了。

既然他人多,就有可能无处不在。一个傀儡皇帝,可能连他身边的皇后,嫔妾,太监,宫女,侍卫,都有可能就是权臣安插的马仔!

权臣要弄死皇帝,分分钟的事,他之所以不弄死皇帝,只是因为觉得这个傀儡有用而已。

而傀儡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别说采取行动,即使有了这个想法,都有可能被人告秘,被权臣先发制人。

曹魏政权的第四位皇帝,曹丕的长孙,魏明帝曹睿的儿子曹髦,当了皇帝后,很不爽司马家族把控朝政,于是就先发制人,想剿杀司马昭。

这位傀儡皇帝,已经算是很有血气的主儿了,有胆识,也很有才华。他不想继续做傀儡,可惜被自己的心腹王沈出卖,告了密。等他带着一帮童仆,太监,几个亲信杀向司马昭的豪宅路上,还在宫门口,就被团灭了。

这就是大多数傀儡皇帝的直接和权臣对着干的下场。

康熙皇帝拿下鳌拜,那是因为鳌拜的权势,还不注意只手遮天,同时他太自大轻敌,看不起还只有14岁的少年天子。

汉献帝能够干倒董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人离间计成功,成功用貂蝉换取了董卓集团四把手吕布的反水,这才成功将董卓斩杀。

但是,董卓死后,凉州兵团大乱,郭汜李榷二将火并争夺头把交椅,血洗都城,最终将洛阳夷为平地。


三生有画


并非全部如此,历史上也有一位直接一刀结果权臣的,他便是秦三世子婴。

秦二世时,赵高已经除掉了韩非,李斯,又靠指鹿为马排除异己,使朝廷上下全都成了自己的人。后来赵高杀了胡亥,迫于压力又不得不立子婴为帝。但子婴称病不去,暗中另一个太监持刀躲在门后。赵高无奈只好亲自去请,接着便被安排好的太监一刀杀死了。之后子婴登基,宣布赵高的罪状,诛了三族。

子婴除掉赵高直接杀掉,看似很简单,但也冒险:

1.太监如果不可靠,临时突然反水,或本来是赵高的人,那计策就会失败。

2.赵高怀有谨慎心理,特意带了护卫前去,那就会很难杀了他。

3.如果赵高找个借口不去,或派别人去就不行了。

4.杀了赵高而不能说出杀他的理由和拿出证据,难免会惹人非议。

皇帝的手里的权力虽然很大,但也不能随便杀人,哪怕他怀有司马昭之心。一个权臣肯定会在皇宫里到处安排眼线,知道皇帝一举一动,皇帝自然也无法下手。倘若突然杀了权臣,又没及时下诏和清除党羽,这便又成了党羽反叛的借口,手上无权无势的皇帝也是无可奈何。


灵虚子1


陛下为何造反?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望三思啊!


其实有一个很浅显地道理,但是只有真正拥有权力的人才懂。即权力表面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束缚,但是权力实际上的施行需要下级的服从。对于这一“至理名言”,后汉皇帝刘承祐深有体会。


刘承祐的父亲刘知远在临死的时候,给他指派了五位辅命大臣,分别是: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还有郭威。这些人或文或武,合作的可谓是非常好。在这一点上面很像国外的议会制度,基本上是各司其职。皇帝更像是一种象征,也就是说小皇帝刘承祐被架空了。

一个个可谓是老谋深算,三两句话就可以把皇帝憋的说不出来话。自己的江山自己说话不算数还要看别人脸色。刘承祐心肯定有不愿,于是开始了自己的谋划。他先是将负责兵权的郭威调到了边关,毕竟这种关乎国家安危之人暂时还得用,同时也是一个下马威。

但是刘承祐又觉得这样不痛不痒,怕没过多久郭威那个老狐狸又会寻找各种理由回来。俗话说杀鸡给猴看,是不是鸡无所谓,关键是要见血。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他又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杨邠、史弘肇、王章杀了。只留下宰相安抚群臣,毕竟国家不能没有人管理。


所以说不是这些权臣杀不得,只是你要找时机,这才有了后周的建立。没有实力的时候杀个把人,却无法夺得最高权力,这种行为只是徒劳。表面上你面对的是一个权臣,实际上你面对的是一整个利益集团。正所谓唇寒齿亡,要动就要连根拔起,要不然就有了官官相护。嘉庆十五天杀和珅,其实道理差不多。

故而杀人前要做的每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分析,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说是上天赋予皇权,可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是一直被推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握不住方向盘,最后别被方向盘甩飞。

身为一名皇帝,如果不想被权臣要挟,唯有你去代替他,提前为各个阶层分配权力。一旦权臣没有了利益分配权,那么这个权臣也就可有可无。如果你直接开干,人家会以为你要赶尽杀绝。


狗急了也是会跳墙的。惹怒了权臣,便是得罪了整个被权臣赋予权力的利益阶层。而且要知道皇帝其实只是既得利益者们最高的一个代表,随便换个人做也是一样。权臣也是最高代表下的代表,换个人也是当。

皇帝在有实权有能力的时候当然可以为所欲为的杀人,没实力的时候还是忍气吞声。所以先帝一禅让,新帝首要就是先清除了结旧党,很多人还会惊呼真是明君啊,先帝身旁还有这么多罪臣。虽然刘承祐这种事经常有,但是也有玩漏的。

北魏孝庄帝刚刚登基,可谓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当时权臣尔朱荣几乎将其架空,孝庄帝快刀斩乱麻,在朝堂上带了一把匕首直接将其赐死。但是刚到第二天尔朱荣兄弟尔朱兆直接带人闯宫,活捉了孝庄帝将其直接勒死。看来沉不住气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杀了尔朱荣还有尔朱兆。


但是这种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孝庄帝这么狠,可以在殿堂之上血溅五步。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孝庄帝这样可以杀死权臣的,也有皇帝是被权臣弄死。比如说盛唐时期李渊儿子李世民,不就是宣武门之变直接逼宫嘛?到了最后李渊还是乖乖交出皇位,做起了太上皇。

当然也有那些权臣和皇帝谁都不敢先动的,比如说宋朝时期的赵构。他与秦桧之间的关系很迷,尤其是秦桧说不定还是个叛徒。据说到了后来的时候,两人身上都带着一把匕首,因为都害怕对方狗急跳墙。可以猜测当时只要稍微一刺激,很有可能血溅殿堂。

在绝大多数时候,权臣只是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表,这种人是杀不完的。没有了张三,还会跳出来李四。也就是说只要利益集团还存才,这些人永远不会消失。而且皇帝也不会随意杀掉一些权臣,因为这是打自己的脸,不符合规矩,甚至是适得其反。


史之策


当然可以一刀杀了权臣,但是权臣也只是一个集团势力利益的代表象征,在未能全面的根除一个集团之前,等待也只是唯一的方法。

曹操与汉献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操的霸业基本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亲朋、家族,军队将领、谋士都已经与自己形成了利益裙带关系,特别是军队将领,五子良将,夏侯诸曹,许褚程昱等都是曹操一手提拔的。曹操也只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一个代表,他代表着这个集团的利益,就像黄袍加身一样,手下的军队谋士将领都渴望更大的利益赏赐。这就在无形中“逼迫”曹操不得不距离“挟天子”,“奉汉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尽管有再多的无奈。



皇帝当然可以在朝堂上乘曹操疏忽,手藏匕首,一刀杀了曹操,但是也必须考虑后果。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威望,权利驾驭全部以曹操为首的势力集团,更需要担心势力反扑。再者,即使成功,利益集团也会再次出现一个新的首领――权臣。

基本上权臣弑帝者与皇帝杀权臣的例子都很多,其中最关建的一点在于是否可以为更多的人或者集团带来更多的利益,以对抗权臣集团。


宣子溪


若论“傀儡皇帝一剑杀了权臣”的可行性,有位傀儡皇帝就可现身说法: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这位北魏皇室里出名的美男子,年轻时就以文武双全著称。却偏偏赶上北魏王朝江河日下的年月,先是把持大权的胡太后多年乱政,竟害死了当朝的北魏孝明帝,这下叫一直野心勃勃的军阀尔朱荣逮住了机会,先把元子攸给拽来,分分钟捧成了皇帝,是为北魏孝庄帝,然后打着元子攸这个“金字招牌”,一口气拿下北魏都城洛阳,把乱政的胡太后扔进黄河里淹死,接着就又把包括元子攸亲人在内的两千多北魏高官贵族,全数残暴杀死,史称“河阴之变”。就这样踩着北魏满朝文武的尸首,风光把持了大权。

那做“招牌”的孝庄帝元子攸呢?当然继续做傀儡,他娶了尔朱荣的女儿,国家军政全数落入尔朱荣之手。但比起历史上其他傀儡来,他却还算好一些。因为强兵在手的尔朱荣,势力根基还是在晋阳,虽说触角伸到了河北山东关中各地,
但元子攸所在的洛阳以及河南地区,依然基本算元子攸的“自留地”。就连尔朱荣几次往洛阳安插亲信,也都被元子攸给怼回去。甚至被尔朱荣逼得急了,元子攸还硬气放了狠话:“尔朱荣若不为人臣,把我也一并替代;如他还有臣子之节,无代天下百官之理!

你尔朱荣如果想废我,那就来废,如果想做大臣,天子脚下的用人,我说了算。

而且当时的尔朱荣,虽说大权在手,但北魏王朝的麻烦,也是此起彼伏。北方有声势百万的葛荣大起义,南方的梁朝也曾大举北伐。另外关中地区也叛乱不断。所以开头两年里,尔朱荣对元子攸,还不敢太过分。但530年尔朱荣平定关陇后,他开始加大对元子攸的压力,甚至要带兵来洛阳,以图进一步控制朝政。眼看着元子攸最后的自留地也不保,忍够了的元子攸,终于做出了决定:杀了他!

结果,530年11月1日,进京后已经多次觐见元子攸,也在元子攸面前耍够威风的尔朱荣,这天进入北魏明光殿后,立刻遭到元子攸的攻击,元子攸本人手持刀具,当面一刀刺入尔朱荣小腹,这位把持北魏大权的权臣,就此意外殒命。尔朱荣的亲信元天穆和儿子尔朱菩提,也被元子攸的伏兵杀死。
整个干净利索的过程,完美做到了“傀儡天子一剑杀了权臣”。

但是这以后,尔朱荣的部下纷纷起兵,其堂侄尔朱兆在晋阳起兵,轻松就拿下了洛阳城,手刃权臣的元子攸,接着就被尔朱兆抓了俘虏,最后吊死在晋阳的三级佛寺。昔日雄踞东亚的北魏帝国就此四分五裂,尔朱荣的昔日部下互相攻杀,最后分成了东魏与西魏。尔朱荣家族也在内乱里衰败,最终败于尔朱荣昔日部下高欢之手。

看这整个过程就知道,所谓权臣,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利益共同体。“手刃权臣”这种事,看上去很痛快,
但杀掉一个权臣,依然难以挡住其麾下雄兵。元子攸的悲情结局,就是写照。

不过话说回来,也正是元子攸这决绝一刀,虽然没有光复北魏帝国,但到底叫尔朱荣家族陷入分裂,改变了南北朝时代北方大地的走势。以这个意义说,也确实是拉着权臣“垫背”了。

参考资料:《华丽血时代》、《资治通鉴》


历史风云录


先不说被权臣要挟的皇帝,先来了解一下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比如秦始皇,嬴政是千古一帝,最伟大的皇帝。但为防止死灰复燃,他强迫六国贵族富民迁移来国都咸阳,为什么不杀了直截了当呢?

再比如汉武帝,刘彻多么强势吧,尚武的男人,他的权力也是凭借实力挣出来的,但最终还不是下罪己诏?


再说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后宫可谓错综复杂,单说杨氏,一个隋炀帝之女,一个李元吉之妻,他可以放任不管,但他依旧纳进后宫,还不是安稳各方势力吗?

皇帝确实是天下最有权力的男人,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权力需要有人执行,有了听话的人,方才显现皇帝的地位。所以,作为皇帝需要提前分配利益,再用能力玩平衡,打一棒子,再给个“萝卜”。

这样的皇帝尚且如此,就别提被权臣要挟的皇帝了,他敢杀吗?北魏宣武帝元恪死后,太子元诩继位,其母胡太后专权。元诩学“汉献帝衣带诏 ”,私信镇守晋阳的大将尔朱荣。但私信被现,元诩被毒杀。

接着,胡太后立元诩之女为傀儡皇帝,史称“元姑娘”,所以武则天不是第一个女皇帝。后来,尔朱荣拥立元子攸为帝,领兵杀死胡太后。

类似元诩,元子攸也想拥权,但权臣尔朱荣权倾朝野,近三年,元诩最终诱杀尔朱荣(这有点类似子婴诱杀赵高,康熙诱捕鳌拜)。

尔朱荣一死,无人不拍手称快,百官朝拜,元子攸大赦天下。可是,不久尔朱家族反扑,不到三月,元子攸被尔朱荣堂侄尔朱兆杀害。

死了何进,还有董卓,没了董卓,又出李傕郭汜,等两人被杀,曹操上台……权臣一世,权臣二世,权臣三世……无穷尽,当相权强于王权的时候,权臣就会出现。



所以弱帝需要和权臣斗智斗勇,但并非说权臣不可杀,杀与不杀,全在等恰当时机。

最好的例子是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北魏分东西魏,西魏由宇文泰把持,等宇文泰去世,被他委托大权的侄子宇文护拥立他的儿子宇文觉篡位,建立北周。

宇文觉如同年少的康熙,偷偷募集一批武士,等待时机,杀掉宇文护,不料消息泄露,宇文觉被杀,接着又拥立宇文毓,宇文毓团结老臣元勋,表露作为角色。但在宇文护的一次“归政于帝”试探之下,遭遇毒害。

北周第三位皇帝叫宇文邕,在前两位兄长的教训下,他沉重深思,吸取教训,低调行事,暗中积聚力量,伺机而动。在劝谏太后戒酒的时机,杀死宇文护,由此掌权,开始改革,终统一北方,和南陈形成南北对立局势。


综合上述,杀权臣的时机在于是否你有能力解决权臣死后的局势和有机会杀掉权臣。

实际上,从相权出世,到权臣出现,再到南北朝,最终形成隋唐分相权的三省,又到宋朝削弱,朱元璋除去相权。这长久的制度演变,中央皇权越来越集中,权臣出现的可能也就到最后没有了。

既然如此,大家一起合作吧,所以党争出现。


非常茴香豆


看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了几个典型,都可以看成是权臣夺取皇位当皇帝的例子。这里题主居然想着皇帝随随便便就杀掉权臣,这实在是想的太简单了。

先说一说第一个例子就是赵匡胤当皇帝的事情,关于黄袍加身的事情,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赵匡胤到底知情不知情,赵光义到底是不是主要谋划人,历代史学家都有不同观点。但是几个事实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就是当时后周皇帝柴宗训年纪十分幼小,权利甚微,第二个就是赵匡胤位高权重,手握兵权,第三就是赵匡胤确实当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基于这几个事实,赵匡胤就是权臣谋取帝位的典型,不过赵匡胤还算比较仁慈,对于后周一脉一直照顾有加,对于当时一起参加兵变的重臣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好在没有多杀人。



第二个就是建文帝之于朱棣,朱元璋死后,由于长子朱标早死,长孙朱允炆继位,就是建文帝。这时候朝中最大的权臣就是他叔叔朱棣了,且不说朱棣才能性格如何,朱棣是王,有爵位有血统有领地,而且朱棣常年在北方打仗,有兵权。建文帝即位时都二十多岁了,在古代这年纪也不小了,又是皇长孙,见识自然不凡。他首先干的一件事就是削藩,把自己叔叔手中的权力一一摘除。燕王势力最强,那就从弱一点的开始。不得不说,建文帝想法是好的,做法也是对的,但可能是手段不够强硬,也许是威望不够,总之,这给了燕王朱棣造反的机会和理由,朱棣的手段要强硬许多,最后他竟然造反成功,还迁都北京,成就了一片霸业,而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看到了吧,特别是建文帝已经有了相当的见识和根基,依然被自己的权臣叔叔反杀,像题主说的那样直接杀死权臣,那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任何一个大臣成就可以把控朝廷的权臣,都会得罪很多人,一定会对自己的身家性命格外小心,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保护呢。

历史上权臣当朝,被皇帝反杀的例子也挺多,不过但凡是成功的都不是一下子把对方直接杀死了事,多多少少都要进行一些谋划,而最关键的是要看清权臣的实力和底细,作出最优的选择,一旦动手,务求一击即中,这样才有效果。这里可以参考一下两个实例,一个是汉献帝对曹操,一个是康熙对鳌拜。首先说汉献帝和曹操,汉献帝那时候真的只是一个符号一般的存在,可以说一点实权都没有,再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张绣打袁绍,全是曹操一手操办,曹操不仅有自家曹姓、夏侯姓的一班人马,连荀彧那样的颍川大士族代表都忠于曹操,朝廷内外,完全没有一个人可以跟曹操正面硬抗,差的太远了。汉献帝是皇帝,对曹操自然很不爽,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衣带诏小打小闹一下子,就再也不敢做什么了,后来居然得以善终,活得比曹操儿子曹丕还久。这也得亏他没有什么作为,不然曹家绝不能饶他,他当时的举措也可以说是明智之举。

而康熙对鳌拜则是大不一样,首先当时四大辅政大臣名义上的老大是索尼,索尼人老权高,门人弟子无数,康熙又跟他孙女结亲,立为皇后,索尼家族势力跟康熙是捆绑一起的。苏克萨哈跟鳌拜历来不对付,后来被鳌拜所杀。遏必隆倒是跟随鳌拜一起,但他只是鳌拜附庸,不足为虑。可以看到,当时四大辅政大臣四股势力,两股都是康熙这边的,后来随着索尼、苏克萨哈的离世,鳌拜愈发霸道,但是内在反对他的人也很多,康熙这边还是有很多人的,只要制服鳌拜这个首恶,清理他的余党都是小事情。后来果然康熙智拿鳌拜,一举清理掉了这个大权臣。


皇帝之所以厉害,就是在于皇权,而一旦没有了皇权的权字,那就成了一副花架子,那是绝对不成的。而权臣之所以厉害,就是把本该属于皇帝的权力拿来了一部分或者全部到自己这边,而一旦有了权力,就相当于有了一副最好的铠甲保护,没人能够轻松击破这层铠甲,没有实权的皇帝当然也不能。所以想杀权臣一定要想个万全之策,不然只有被反杀的命。


一览众河小


诸位看的大多都是电视剧里的情节。

首先,皇帝如果无权,就是被架空,身边的人根本无法信任,你找谁去都得小心翼翼,能不能杀之是其一。杀之后是其二。因此需要时间分辨和培养自己的势力。

其二,一旦你有了一定的权利,就必须考虑后果问题,如果不能一网打尽是问题。还有就是,对方几乎不会给你单独击杀他的机会。

电视剧里,经常单独面见皇帝,其实吧,如果对方已经考虑到皇帝的威胁,就不会太过冒险,可以称病之类的,不可能有机会单独过来给你杀。。

鳌拜只是个例。。毕竟他太过自大,


ACA飞飞


如果提问者已经参加工作,并且是在一个很大的集团公司里当上哪怕只是小领导,也是不会问这种问题。


光杆司令听说过吗?说白了,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无论是领导或者是皇帝能力再牛,都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自己下命令自己去完成吧,所以,事情终归也是靠下面的人给你办事,没有下面的人配合,事情是绝对做不好的。你是怎么认为,下面的人一定会死心塌地给你100%办事的?


权臣是什么,除了有兵权的,掌握整个帝国的主要兵力,又或者掌握京城的守卫的,这种情况,皇帝无论如何也得让一让。就算没有兵权,只是文人臣子,能称为权臣者,不是聪明绝顶的,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者,这些读书人中的灵魂人物,代表的是全国的读书人,这个皇帝也是要礼敬的。


杀掉?这么简单粗暴能解决问题?你把这人杀了,找谁填坑? 你以为找个聪明的人和找个蠢的人,办事能效果一样?既然称之为权臣,那肯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堆的文臣武将在里面。你以为杀一个,其他人就服帖听话了?你信不信全部大臣集体罢工,或称病不上朝,或都上表要告老还乡、回家养老?皇帝能怎样?法不责众,难不成把全部臣子都杀了?


好,就算听话了,阳奉阴违你知道吗?表面可以很听话,皇帝你说要办某某事,比如造个宫殿吧。行,大家都说好,但是,古代是最迷信的,先来挑时日,说下下月才是吉时,就先时间拖下去,等到下下月,又可以说某地方上表说有异象,有灾害,皇上要爱民,救灾是第一,不合适动工,又可以再拖时间,好,拖到不能拖,终于说动工了,还可以天天给你打报告但什么事都没干,或者只是做做表面做做样子。要找个理由编个借口还不简单,都是才高八斗聪明人。皇帝又能怎样,难不成丢下皇位,跑去监工?


再说,就算是杀大臣吧,也是要有充足理由的,要有重罪,毫无理由乱杀臣民,是暴君、昏君,是要写进历史记录的,你这皇帝还要不要当?还要不要名声?况且胡乱杀臣子,只会让一众臣子心寒,更加没人给你卖命干活了。这皇帝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古语有云:杀儒不祥。儒者,就是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为人臣子的,也泛借各式读书人。所以,各朝各代,绝不会轻易杀大臣。大多都是打打屁股、贬职下放、撤职。大明除了太祖,夺位的成祖,其他守成君主鲜有杀臣,而大宋更是宽厚,以至于在职官员累积多至成为冗员。不过很多人的历史观是看清宫戏而来,而满清是一个例外,因为满清中央集权完成,皇权无限大。


上面也说了,聪明的人和蠢的人,办事效果是不一样的。手握兵权者,通常也是能征善战者,能带兵打仗的将军,除非能证明有野心要谋反,否则,皇帝要是随便就杀了,能找到同样能力者填坑吗?就不怕自毁长城,万一发生战争,只怕皇位都不保了。大臣也一样,杀掉一个能人就少掉一个能人,一个能臣可以帮皇帝管好户部或刑部,让天下大治,同样一个庸人能毁掉户部或刑部,让天下大乱。难不成皇帝自己也兼任户部或刑部的事?


其实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尽管古代没有这样专门的学科,但道理是相通的,每一位皇帝都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你把民心失了,你这皇位就不稳当了。如果把这理解成只需要简单粗暴的杀人、炒人,就能把大至国家,小至一个公司管好、治好,那肯定大错特错了。


悠悠眼



有的人就算有机会拿剑也只剩玉石俱焚的选项(元子攸和尔朱荣),对方又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利益集团。赵高、乙浑、宇文护这样树倒猢狲散的不多。安抚对方旧部也是一门技术活,不然就是王司徒(你觉得我说的是哪个王司徒?)的下场。

有的人干脆连拿剑的机会都没有了。

举个极端的例子。

南朝齐的傀儡皇帝萧昭文,没有任何武力的记载,会不会拿剑,不知道。TVB《宫心计》女二一个女流一言不合提起剑就把大魔王杀了这种事现实中很难有,原因就是剑不是一个女人可以轻松提起来的,何况还要杀人。

萧昭文被权臣萧鸾挟制,萧鸾把萧昭文的叔叔和叔公一个个定点清除,萧昭文想吃蒸鱼菜,就去找御膳房,啊呸,太官令。太官令说:录公(萧鸾)没同意。最终不给。

这样的萧昭文你让他怎么翻盘?元善见有力气会射箭和高澄一对一单挑说不定还有希望,萧昭文就算和萧鸾一对一单挑都没戏。

有的权臣,从曹操开始就有这种模式,自己经营一个自己的都城,通过在朝的亲信遥控朝廷。

汉献帝难道飞剑杀曹操?

不如现实一点,先把曹操留在朝中的亲信先干掉?至于之后怎么打败曹操姑且不论。

五代十国的吴国有个大将朱瑾,本是落魄来投的节度使,善用槊,武艺高强,威名赫赫,在击退大boss朱全忠的清口之战中是主力,算是终结了老朱一统淮南的大梦。

他在武将里资历职称战功待遇都很高,比权臣徐温留在都城的代理人徐温的亲大儿子徐知训都高。这样的分量够和权臣叫板了吧?至少和徐知训叫板够了吧?

有一天,他忍无可忍,设局杀了徐知训。

但是,后续如何呢?

他入宫想争取傀儡主公杨隆演的支持,可小杨倒好,吓得瑟瑟发抖。朱瑾大失所望。这时候,徐温的党羽翟虔等人已经开始围宫了。朱瑾逃跑时又摔断了腿,留下一句“吾为万人除害,以一身任患”后,光荣自刎。

如此猛将,只是杀了权臣的一个代理人,就领盒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