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有許多精英的國家,在國家決策上如此愚蠢,捲入兩場打不贏的世界大戰?

或許不見


這都是由於當時德國特定的歷史條件所導致的,因此即使德國在很多方面產生了大量精英,但是在政治上卻僅有俾斯麥這樣的極少數精英,也因此導致了德國的兩次戰敗和世界的慘痛損失。

在一戰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雖然是君主立憲制,但是實際上威廉二世掌握著絕對的權力,帝國的絕大多數事務都是威廉二世控制的,但是威廉二世過於年輕和激進,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極為緊張,而且謀求不斷擴張,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歐洲的和平。

而宰相俾斯麥在威廉二世上臺後,由於意見不合,地位一再被威廉二世削弱,最終成了帝國事務之外的看客,其之前搞大陸外交的政策被威廉二世拋棄,曾經的盟友也成了如今的敵人。最終威廉二世宣戰,將其帝國帶入了深淵,最終隨著戰敗威廉二世也最終下臺。

後來的魏瑪共和國,雖然有施特雷澤曼、興登堡等明智人物,但是由於包括經濟危機、民族主義等種種原因,納粹最終上臺,希特勒控制了德國這臺戰爭機器,雖然有不同的意見反對其戰略,但是這些聲音都被扼殺,最終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再次把德國和世界帶入了戰火之中。


前沿陣地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今天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德國是人類歷史上相當厲害的存在。經歷了兩次啊世界大戰的“洗禮”,經濟水平仍然高居世界第四,也難怪今天的很多人對日耳曼人頂禮膜拜了。

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是戰爭的受害者之一,領土損失將近一半,國土還被美蘇撕裂將近半個世紀,可以說非常悲慘了。

那麼,既然德國有實力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想必會有很多出類拔萃的精英,那麼這些精英為何要將德國推入兩次世界大戰的旋渦呢?靜夜史認為有如下原因:

1、戰爭事關國運,無關理智

德國是個不幸的國家,由於地處歐洲十字路口,所以受到周邊國家的“特別關照”,在邊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相繼崛起時,德國還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光環下支離破碎,直到鐵血宰相俾斯麥上臺。

俾斯麥上臺後,普魯士開始了波瀾壯闊的統一之路,終於在1871年完成德意志的統一,成為歐洲大地上的新興列強。

然後,走到世界舞臺的德意志帝國發現,世界早已經被老牌的英法等國瓜分殆盡。

雖然在德國統一後,迅速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高起點崛起的典範,但是狹小的國土難以滿足德國發展的需要,德國需要更多的殖民地,為自己提供海量的資源和市場。

但是殖民地大部分被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國霸佔,雖然被德國反超,但是英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實力擺在那裡,不可能因為德國超越自己就將辛苦奪取的殖民地拱手相讓。

對於德國而言,殖民地事關發展潛力;對於英法而言,殖民地則是國家底線,不可退讓。一個為了發展,一個為了尊嚴,所以勢同水火的雙方必然要以最激烈的方式解決問題,那就是發動戰爭。

作為一個軍國主義國家,德國前身普魯士崇尚武力,習慣用戰爭的方式確立自身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成為極其好戰的國家,這種好戰基因根植於每個德國人的心中。

經歷過一戰的失敗後,德國人在好戰的同時,又在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在英法等國反戰情緒如此高漲的情況下,德國在希特勒的煽動下,重新成為一個蘊藏巨大能量的火藥桶。

在和平手段無法實現恢復德意志帝國榮光,稱霸歐洲甚至世界餓夢想時,戰爭就成為最簡單有效的手段!

所以,戰爭對於德國而言,是實現崛起的和、必要手段,是實現“德國夢”的必經之路。所以,戰爭即正確,戰爭即真理,即使是德國的精英,也不可能成為反戰鬥士,通過阻止戰爭的形式來阻止德國崛起。

2、德國輸掉戰爭,但沒有輸掉戰役

蘇德戰爭中最能體現德國陸軍情況的一句話就是:“贏得了每一場戰鬥,卻輸掉了整個戰爭”!

在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克戰役之後,所有人都知道德軍必敗,盟軍必勝。

但是在1943年以前的幾年時間裡,沒有人能夠懷疑德國打贏這場戰爭的可能性。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德國可謂是全世界最能折騰的國家,作為高起點崛起的國家,德國有著專業的軍官和士兵、高昂的士氣、高效的作戰體制、精良的武器以及靈活的戰術,這些都讓德國陸軍的戰鬥力遠遠超過同時期的英法俄等軍隊。

在長期的軍國主義傳統以及對新時代的戰爭總結基礎上,德國找到了克敵制勝的好辦法,這就是速戰速決,這種思路在二戰時期的閃電戰中達到了巔峰。

但是,戰爭是綜合國力的對決,特別是世界大戰這樣的大規模戰爭,缺少殖民地以及龐大國土的德國必然會率先倒下,再加上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豬隊友意大利,一戰中的病隊友奧匈帝國,二戰中的神經隊友日本,德國幾乎是以一國之力對抗整個世界的圍毆。

所以,在持久戰的消耗中,德國轟然倒下。

但是,雖然德國綜合國力上不及對手,但是不代表德國沒有取勝的希望,特別是在德國軍隊軍事素養高、軍事思想先進的基礎上,所以德國前期取得的勝利絕非偶然。

如果美國置身事外,一戰中的德國和英法等國勢均力敵甚至有所優勢,二戰中的德國可以和蘇聯相持更長的時間,在戰爭中不會失敗得如此迅速。

所以,對於德國的精英而言,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絕對不是徒勞無用的嘗試,或者自不量力的以卵擊石,而是一場有可能取得局部甚至是完全勝利的戰爭。

希特勒的崛起,是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默許和縱容的結果,目的就是徹底消滅共產主義蘇聯。而在德國崛起後,卻選擇向西方主人露出了獠牙,西方世界不得不選擇和對手蘇聯聯手絞殺德國法西斯。

所以只要希特勒和西方利益保持一致,擊敗蘇聯不是不可能。然而法西斯的目標就是稱霸世界,所以被聯合絞殺是必然結果!

因為敗了,所以愚蠢。因為贏了,所有的邪惡也就成了正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軍事妹子,德國的蠢不在於同時捲入兩場戰爭,而在於從一開始就不該發動戰爭。

很多人覺得德國在橫掃歐洲大陸時不該放走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更不該在和英國交戰正酣時轉頭攻擊蘇聯。同時與東西方大國為敵,這不是蠢是什麼?其實仔細分析,這也是極其無奈的結果。首先看希特勒為何放棄佔領英國,在當時,登陸英國至少需要一次性運送幾十萬兵力,這就需要龐大的登陸艦隊,還有更大龐大的海軍護航艦隊。

電影《希特勒回來了》,希特勒穿越到現代,學會谷歌搜索後老淚縱橫

這對當時的德國來說是不現實的,要想登陸英國就必須壓制英國皇家艦隊,而後者可是有著百年家底,不是德國海軍能比的,既然海軍指望不上就得靠空軍了,本來德國空軍想以優勢兵力消耗掉英國空軍,但聰明的英國人沒有上當,堅持就算挨炸也要保存實力。再加上美國的大力援助(偷襲珍珠港電影裡有這個情節,美國飛行員志願前往英國參戰),德國空軍最終沒有得逞。海軍打不過、空軍沒把握,幾十萬軍隊拿什麼過英吉利海峽?

當時這位也是個狠人,準備背後捅希特勒一刀

其次是進攻蘇聯,德國進攻蘇聯的計劃由來已久,甚至希特勒剛上臺就有醞釀。其實在當時蘇聯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但認識到不代表能確認,蘇聯對德國入侵時間估計有錯,他們想著德國會渡海進攻英國,到時候德軍重兵困在英國,自己趁勢西進,還不是勢如破竹?如此大的軍事行動需要500-800萬的兵力,基本相當於全國動員了,做好戰爭準備至少需要6個月到1年的時間。不像德國,本身就處在全滿戰爭時期,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

二戰英國艦隊仍然遠比德國強大

所以希特勒也明白,自己即使不進攻蘇聯,蘇聯在準備好後也會動手。如果德國突然襲擊,將蘇聯部署在歐洲區域的重兵集團消滅,那屆時除了孤懸海外的英國就再無敵手了。可惜他們賭輸了,國家實力的差距讓他們一開始就不可能成功。

喜歡請關注軍事妹子,跟別人不一樣呢!


軍事新觀察


德國有許多精英沒錯,但世界上但凡有點歷史的國家都有精英,而且更多!但有些時候國家戰略決策卻並不是精英階層可以左右的,有些時候甚至這個國家都無法決定的,因此不要神話德國人的能力,也不用懷疑別的國家的精英的能力!



例如德國,德國的崛起卻不見得全部是就是德國精英的功勞,相反的德國的崛起是英法戰爭的附帶產物,若不是大英帝國對大革命後的法蘭西帝國無計可施,提供裝備和機會支持普魯士,德國或許現在還是四分五裂的一群小公國呢!德意志也僅僅是一個地區的稱謂而已!如中南半島的概念差不多!



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如今的世界唯一一個超級大國美國,沒有法國這個一直與英國全球為敵的大國支持,僅僅依靠那十三個殖民地的人數少且組織鬆散的殖民地民兵,是無法實現獨立的!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實際上也並非願意當時就進入戰爭狀態,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成為拉鋸的戰壕戰的原因,精英和國家再次沒有主導國家的行為,而是服從了國家的對盟友的承諾!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是精英可以決定的,或者精英壓根就沒有機會參與決策,當善於蠱惑和煽動情緒的一戰老兵希特勒的蠱惑下,大部分深受經濟蕭條影響的德國人,選擇了跟隨希特勒,精英們也不過是在戰場上充當炮灰和儈子手的絕色!



有此可見精英不過如此,也不能逃脫一個國家的衰敗和錯誤的戰略,更不能改變國家處於世界力量體系中的位置!精英不過是一個忽悠人的稱謂罷了!


用戶3087668883


德國有什麼樣的精英?不可能讓養豬能手去造航空母艦,科學家、藝術家拿槍去衝鋒陷陣。德國曆史上唯一值的稱道的戰略家,只有卑斯麥一人,出了思想家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思想家克勞塞維茨(他主要指明瞭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其他只是基礎的軍事常識和他對戰爭的迷惑,他本人稱之為戰爭迷霧,他沒指揮打勝過一場戰鬥,本人還當過俘虜,他認為的戰爭迷霧,正是他還無法認識到戰爭的其他本質、特點的結果,他還不具備戰略家的素養,他對腓德烈大帝充滿了狂熱的崇拜,實際迷惑了自己,也迷惑了繼承他軍事思想的德國軍人),眾多藝術家、科學家,戰術專家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缺少真正的戰略家,缺乏真正的戰略思想,是德國兩次失敗的主要原因。


沉140769451


精英就是指受過良好的專業教育,成為某行業傑出人士,進而進入社會中上層的人。

精英有專長,但是個人能力和思維也受其專業的影響和限制,也就是說在他專業範圍之外,可能缺乏想象力,而在其專業之內也可能受到傳統專業理論的禁錮,因為接受教育的實質,也就是一個洗腦過程。

政治需要專業能力,需要深厚的人文歷史積澱,但是最需要的還是人文思想方面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德國人重視教育,處世嚴謹,德國精英在專業方面非常傑出。但是德國的人文歷史積澱不深,對人文思想方面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都不足。

例如黑格爾批評孔子,他應該明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德國人對儒學不屑一顧,而中國人卻對德國人的理論認真思考。從這一點來看德國人對人文思想方面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不夠好的。盲目自誇和盲目自信是不明智,至今有些戰敗國都在為戰敗的戰爭而驕傲,並且為此還充滿了自豪感。

而贏得最後勝利的大國卻引以為介,認真吸取戰局失利的教訓。

失敗了卻搞不清失敗的原因,下一次還會敗得更慘,贏了還在認真反思失敗的教訓,下一次必定還是贏家。

德國人兩次世界大戰的失敗,並不是德國精英無能,也不是德國人不夠聰明,而是德國人不謙恭,處世失度,國德不厚。


鬼影147951010


恕我直言,這種論調本身就是悖論,精英難道就不會犯錯嗎?

1914年的《告文明世界書》聽說過沒?

一戰爆發前,為了爭取輿論。英國、法國的報上登出特大標題:【我們愛歌德和貝多芬的德國,我們恨俾斯麥和威廉二世的德國。】

作為輿論反擊,德國方面召集了九十三名科學家、藝術家、學者或牧師共同簽署了這份《告文明世界書》,公開支持戰爭。

德國精英在公告中宣稱:如果沒有德意志軍國主義,德意志文明會在很久以前就被異族滅絕了。

而在這份宣言上簽字的人,有X光的發現人倫琴;進化論者海克爾;量子論創始人普朗克;愛因斯坦的好朋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伯教授。

令人唏噓的是,哈伯教授是猶太人,他在一戰期間為德國發明的起糜爛性毒氣和窒息性毒氣。在二戰前,正好被納粹黨用在了他的猶太同胞身上,其中還包括了他的幾名親友。



如果認為這些人的精英“層次”不夠高,那麼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層次該足夠高了吧?尼采就曾經鼓吹過:雅利安人種是統治歐洲的新種族,而實現這種理想的辦法是戰爭,德意志民族就是要高於其它民族。

尼采的思想,鄙視群氓,鼓吹超人,有軍國主義傾向,活脫脫的精神瘋子,希特勒就是他的粉絲……




如果覺得尼采的層次也不夠,那麼黑格爾的地位夠不夠高?黑格爾就曾經宣稱:德意志人是世界精神的絕對權力的繼承者,有權統治其他民族,今日的世界就是日耳曼人的世界,日耳曼人應該在向外擴張中實現絕對真理。

用現在的標準,黑格爾也有軍國主義傾向。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納悶。為什麼這些智慧過於常人的精英,會支持德國去打一場會鮮血流乾的戰爭?

說到底,因為被欺負怕了。

德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近代以來歐洲所有的戰爭,都會波及到德意志領土。英法俄輪番蹂躪,受苦的只能是夾在中間的德國。

更重要的是,英法俄這些歐洲大國,還故意不讓德國統一,利用各種手段,搞分而治之,維持德意志邦國林立的現狀。

德國人憤怒了!

德國人認為,自己的稱霸歐洲的主張,和英法等國的殖民擴張並沒有任何本質上的不同。當年英法在殖民時期獲得的利益時,英國的主流知識精英們也並沒有反對這種殖民擴張,相反還有像吉卜林這種詩人來為英國的殖民主義歌功頌德。

同理,德國的知識精英為什麼要反對德國對鄰國的戰爭呢?英法能這麼幹?德國為什麼就不能這麼幹?沒這個道理嘛!

所以,德國人的軍國主義思想、不惜血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就是對歐洲列強主宰德國命運多年的一種反彈。德國人想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更想改變世界的資源分配。

至於二戰,只不過是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罷了。法國欺人太甚,波蘭狗仗人勢,蘇聯虎視眈眈,英美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德國人自己要是不先動手,蘇聯肯定也要先動手。危機和復仇的思想席捲了整個德國社會,精英們即使不支持,也沒有什麼用了。

PS:一戰並不是德國人挑起來的,最起碼在德國人看來,法國人不堪一擊。

而法國人總在強調,要報普法戰爭的仇。那普法戰爭以前,法國人在德意志乾的那些齷齪事,這筆賬該怎麼算呢?所以,論拉仇恨。德國人也不輸法國人。至少在德國人看來,這兩場仗沒有理由會輸。


Mer86


很簡單,像巴巴羅薩這樣空前龐大的軍事去行動,居然沒有配備冬裝,還怪那年冬天來的早,開玩笑,柏林一月均溫-3度(相當於一月的濟南或石家莊),而莫斯科一月均溫-11度(比瀋陽一月-13度還暖和),列寧格勒一月均溫-9度,斯大林格勒一月均溫-10度,難道德軍之前從來不準備冬裝?武器從來不配備冬需品?如果配備,為何不空投?如果沒配備,那德軍高層豈不是一群白痴?別忘了,之前他們的鄰居拿破崙,也是冬季進攻沙俄時,折戟沉沙的前車之鑑;別忘了,抗戰勝利後,國、共兩軍強佔東北時,我們也沒聽說過,大量士兵被凍死、凍傷的事件,何況一個蓄謀已久、國力強大、做事嚴謹、認真的德國?如果真是一群白痴的話,發動二次世界大戰,你認為多嗎?


浩渺空明


在發動戰爭前,德國人也不知道自己打不贏啊。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明知道打不贏還要打,全世界好像只有日本人幹過呀,對於德國這麼嚴謹的國家,肯定是有把握了,才敢大打出手,因此不要用日本的角度來看德國。

那麼德國究竟有什麼資本敢於發動戰爭?其實就是仰仗自己的牛逼的實力,比如說普魯士王國時期,就已經戰鬥力爆表,三次王朝戰爭震驚了世界,尤其是普法戰爭,不可一世的法國人被按在地上,而且還打出來了個德意志帝國,歐洲形勢煥然一新,德國成為事實上的霸主,法國只能當老二,而且還得跟著英國混。

德國的經濟和科技,同樣也是不可忽視的,眾所周知,普魯士是最早發生第二次工業的國家,德意志帝國也是以工業和科技立國,同時也是教育大國,可謂是人才輩出,工業實力甚至超過了英國,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如果說到軍事,那是德意志帝國的看家本領,普魯士有軍國主義傳統,軍事素養極高,尤其是有一批職業化軍人,還是世代傳承的,再加上多年實戰的磨鍊,士氣高昂,訓練水平和裝備水平都是世界一流,可謂是打遍歐洲無敵手。我們再來看看政治實力,雖然德國沒有什麼太靠譜的隊友,但是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也是龐然大物,至少在英國人看來,這兩個沒落的帝國屬於百足大蟲雖死未僵,如果被德國人整合了,那也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就拿經濟方面來說,德國相當於賺了一波。如果再看看德國本身,成立於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雖然是個聯邦,但是其境內的各邦國都效忠於普魯士國王本人,也就是法律上的德意志皇帝,皇帝也掌管了軍隊,再加上德國境內的民眾大多都支持戰爭,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

在1914年的德國人看來,法國和俄國都是不堪一擊的,英國在歐洲大陸也不是德國人的對手,所以德國只要投入戰爭,那將是勢如破竹,尤其是按照施裡芬計劃的打法,法國和俄國都是一觸即潰的。可問題在於,德國人自己實力很強,可法國和英國的實力也不弱呀,雖然俄國確實給英法拖了後腿,但畢竟是個龐然大物,真要發起威來也不好辦,所以德國人只能把希望壓在西線戰場,只要把法國打趴下了,英國人也就慫了,剩下俄國人自己唱戲,恐怕也是唱不了多久。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也是按照這個路線來打,可是工業化時代的戰爭超出了德國高層的預期,最後在西線陷入僵持,因此德國又把寶壓在了東線,好不容易把俄國打的掛機了,沒想到美國人又摻和進來,最後德意志帝國在內憂外患下自己崩潰了。總的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信心滿滿的開戰,可是無法控制戰爭規模,計劃趕不上變化,最後自食了苦果。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出現了新的變量,那就是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不是1918年前的那個俄國,而是綜合國力和德國拉平的工業化國家,軍事潛力非常大,而且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這就相當於在上單交換主機了,換了個更牛逼的選手。雖然德國在初期秒殺了法國,可問題是英國人不認慫呀,只要英國不退場,那也有交換主機的可能,果不其然,後期英國又把美國人拉來了,當然了,這主要還是德國豬隊友的功勞。再看看納粹德國的先天不足,其實也是德意志帝國時期的最大bug,那就是無法稱霸海洋,而對面的玩家不僅在海洋上封鎖德國,還點出了戰略空軍這一牛逼的科技樹,擺明了欺負德國人下不了海。再有就是,德國的豬隊友,實在是太坑,尤其是在身邊的那位,簡直就是戰五渣中的戰五渣,辣雞中的戰鬥雞,這又有什麼辦法?

綜上所述,德國人的決策稱不上愚蠢,但德國人不是神,德國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而對手怎麼反應,會不會作弊換主機,這些事都是德國人不能掌控的,只能是見招拆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但最終德國人還是輸了,而且是老本輸光,在二戰後認了美國人當爹,至今都無法恢復獨立自主,老虎變成了貓,只能打歐洲復興這一張牌,因此德國人的確非常後悔捲入戰爭,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假如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自然也就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有識之士認為,如果當年德意志帝國沒有捲入戰爭,經過100年的和平發展,恐怕早已成為和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美蘇兩極格局了,美國人也不會像今天這麼蠻橫。


圖維坦


德國的全面崛起,又是軍事獨裁者統治下,國家經濟實力迅速發展,這時民族主義膨脹的慾望,普通人及精英階層有個共識,就是我們的軍事一定能打得贏任何國家。戰爭必勝論的叫囂張氣焰迅速高漲。整個民族如打雞血,毫無畏懼感。

這就是軍國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這三種主義結合,悖論就產生了。

因為早前德國打贏了二場戰爭,普奧戰爭與普法戰爭,因此民族主義自信心高漲,認為誰都不是自己的對手,戰爭必勝論充分發揮作用。

愛國主義一但缺乏理性思維,就會變成民粹極端主義,深信不疑,自己永遠是不可戰勝的。

戰爭永遠都不要去預測未來。永遠都是預測不準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