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營外貿的廣州十三行,為何成為清朝最反西方的群體之一?

藍冰天雪


以前我們經常說,中國的封建社會閉關鎖國,這是中國落後現代文明的根源。但實際上恰恰是因為有廣州十三行這樣的機構,才讓我們落後。


翻開歷史,我們發現中國的對外貿易從未中斷。除了漢朝就開始的陸上“絲綢之路”,還有從三國時期東吳時代便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一直到1840年所謂“國門”被打開。

歷史上,在充分利用”海外貿易”,發展國民經濟的,應該是南宋。

南宋時期擁有眾多的貿易港口,如:廣州港、泉州港、明州港(寧波)等20多個港口;保持外貿關係的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上貿易範圍涉及南洋、西洋直至波斯灣、地中海和東非海岸。海外的香料,珠寶流入南宋,流轉到金、夏、蒙;中國的絲織品、瓷器、手工藝品更是風靡海外。朝廷還在貿易港口增設市舶司,設“蕃市”,以加強海外貿易的管理、規範和提供便利。


但是從元朝開始,”海外貿易”出現了急劇的衰退,民間私下的走私貿易開始盛行。

究其原因,是因為元朝廷的一個巨大發明,那就是”朝廷壟斷貿易與禁止商舶入海”。一方面,所有的海外貿易由朝廷壟斷;另一方面,嚴厲打擊民間海外貿易,從此海境永無寧日。

明朝繼承了元朝的對外貿易政策。

對“海外貿易”實行朝廷壟斷,著名的朝貢貿易,做的都是”賠本的買賣”,而”倭寇”的本質就是無法禁絕的民間走私集團。鄭成功家族更是民間走私集團的”巨無霸”。

所以到了康熙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之後。清朝同樣繼承的是對海外貿易實行“朝廷壟斷”。


有清一朝實際和從元朝開始,在對外貿易上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因為壟斷,而導致民間走私氾濫,也就仍然存在著大量的海盜。《加勒比海盜》裡面的那個亞洲女海盜,其實就是嘉慶年間的鄭石氏。

但是付出那麼大代價,壟斷了海外貿易。收益最終歸到了朝廷嗎?

顯然沒有,所以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清朝最著名的廣州十三行。“洋船泊靠,商賈雲集,殷實富庶”的廣州十三行的本質是什麼呢?“金山珠海,天子南庫”。沒錯,是清朝皇室的內帑收入。

內帑收入是什麼概念?就是清朝皇帝的私家財富,和戶部國庫兩碼事。

也就是說,廣州十三行壟斷的海外貿易的收入,是不會被用到“賑災、河工、軍餉”等等公共事業中去的。而是直接服務於清朝皇帝的私人用度,比如“修園子、聽戲、賞花、遛鳥”等等。


所以當1840年,英法叩關,要求開放通商口岸,要求建立外交關係,要求直接介入民間貿易的時候。動的不只是清朝皇帝的面子,同時也動了他的荷包。

允許其他通商口岸開埠,那麼廣州十三行的壟斷價值立刻喪失殆盡,廣州十三行將立刻陷入窘境。


但是你以為只有清朝皇帝在乎這個收入嗎?廣州十三行的人更在乎。李敖曾經說,我罵了國民黨那麼多年,為什麼沒事?因為我從來不斷人財路。但是很顯然洋人並沒考慮這麼多,我要進到更便宜的絲綢、瓷器和茶葉;要銷售更多的鴉片。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和洋人做了一百多年生意的廣州十三行會那麼反對洋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