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过世老人季羡林说“我不是圣人”?

艺是网拍


老瓜瓢认为原因有两个。

一,季先生自知自觉,头脑清醒。

老先生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就是别人说他是国学大师,自己都不承认,更何况说他是圣人了。老先生的拒绝不是谦虚,而是实事求是。肯定自己的能力,也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关键的,老先生全身心投入的是学问,而不是这些虚头虚脑的名头。知道什么是根本,这是老瓜瓢最敬佩季先生的地方。

二,季先生可能不认为做圣人是什么好事情。老瓜瓢同样觉得,不出圣人的时代才是好时代。这样的时代,英雄无用武之地,忠臣无可忠之事。因为,国泰民安,世道太平!很多人热捧老先生做圣人,世道乱了才出圣人,老先生就不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

以老瓜瓢之心揣测季先生想法,不敢肯定,一家之言。


老瓜瓢


历史上想要把自己打扮成圣人的人并不少见,比如康南海康圣人康有为,最近老百姓也都知道了他的诸多丑事,比如总是取18岁的小妾。

相形之下季羡林先生可以说头脑非常清醒,殊为难得,值得称赞。我记得以前还有人胡乱吹捧季羡林为国学大师,好像也是季羡林先生自己拒绝过这个帽子的。季羡林先生是研究东方学的著名学者,根本就不研究国学,怎么会是国学大师呢?

季羡林先生强调自己不是圣人,可以说是知识分子自省自觉精神的可贵表现。


不过我之所以说要说点实话,自然不只是要对季羡林先生表示敬佩,再去挖苦一下康南海,而是说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化是崇尚圣人的。这么说并不是要批评传统文化,这本来也是传统文化特别好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崇尚圣人,古代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圣人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古代强调读书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科举考试写八股文,也是强调“代圣人立言”。

崇尚圣人是好事,但圣人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做得到的,几千年来能称被为圣人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孔子可以被称为圣人,孟子也只是被称为亚圣。

圣人不是每个人做得到,但有些人有了成就,被周围的人吹捧,就有些飘飘然,自以为真的能被称为圣人了,其实是违背了圣人之道。有些古代皇帝,就想要用手上的权力来让人们相信他是圣人,他还不只是想要成为圣人,还要成为圣天子,那就有些过了,如乾隆皇帝就是这样。

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当中曾说,“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也即是说,圣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通过权力得到的,也不是自封的,圣人不需要做不同寻常的事儿,圣人是一种哲学境界,一种与宇宙同一的境界。

季羡林先生自认为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是圣人,对自己的成就比较清醒,值得好好学习。


西奈山的火柱


季羡林先生《清华园日记》里面有一些颇为隐私而敏感的内容,有人问,是不是删掉?于是季老先生说: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所以全部都保留了。

我们来看看这些内容:

“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头记》,短篇的,描写并不怎么秽亵,

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以后又到王红豆屋去闲聊,从运动扯起,一直扯到女人、女人的性器官,以及一切想象之辞,于是皆大欢喜,回屋睡觉。”

我自己心胸总不免太偏狭,对一切人都看不上眼,都不能妥协。”

是不是让你大跌眼镜,原来人人眼中的国学大师,竟然是这样的人。

季老先生就此跌下神坛。但是怪谁呢?当然怪我们自己。

既自作多情,又大惊小怪。

自作多情地把别人捧到圣人的地位,又对于人正常的心理生理表现大惊小怪。

因为写这些日记,季老先生还是小季,才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性欲旺盛的时候,谈论女人,内心炙热如火喷薄欲出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

试想我们上大学的那会,男生谈论女生,女生谈论男生,每天有新的发现,每夜有旧的苦闷。岂不是跟季先生一模一样。不同的是,他写了出来,并且发表了,而我们忘记了。

所以季老先生说这段话,更加显出他的坦诚至诚。这就是: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


作者陈桥


一般人根本就不懂季羡林说的啥意思,因为不知道来龙去脉,季羡林被捧为国学大师,完全是不懂行的瞎捧。季羡林主修的是语言,是比较冷门的语言,比如巴利文,就是梵文。梵文是古印度文 ,早就灭绝了,西方的学者进行了恢复工作,但效果可想而知,恢复的叫巴利文,是为了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用的,不是一种人类使用的语言。季羡林还学习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吐火罗文。按理说季羡林应该算翻译家,但是季羡林翻译的作品不算太多,巴利文主要研究佛经,这才和季羡林说的内容有关系。很明显,季羡林拿自己和鸠摩罗什比较。鸠摩罗什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同时又是个圣人。鸠摩罗什作为一个得道高僧却被迫娶妻,过俗世生活。他尘缘未了的行为,引得学生们纷纷质疑,也想紧随大师的步伐。一天过午时,他走到众人面前,手上拿着一个钵盂,里面盛满了绣花针。他说:如果谁能像我一样,把这钵针吞下去,你就可以学我娶妻生子。

说完一口一口把针吃完,大家看得目瞪口呆,从此再也不提这事。

他在圆寂前曾经当众说:我一生所译的经文都有根据,句句无误。如果译文没有错误,那么死后焚尸,我的舌头就不会坏。

他去世后焚烧,肉身尽化,舌头真的没有焦烂,并且口中不断放射出形如莲花的光亮。

季羡林确实研究过佛经,如果仅仅是作为学术研究。从字里行间是不可能获得佛经真谛的。慧能一字不识却能为参研佛经多年的人宣讲佛法。

圣人在佛教里是指开悟的人,也就是觉悟者。得了四罗汉果位的人,都算超凡入圣了。与世俗的圣人不同,世俗的圣人指道德完人,立德立功立言。要求很高。

研究佛经的人,很难说没有参悟佛法的冲动。季羡林肯定也不例外。但是离开悟还是很远,不过季羡林对于国学无疑是持肯定态度。从他与儿子的冲突中就可以看出端倪。94年老伴去世,季羡林要求儿子出一半丧葬费,结果儿子不干,父子反目。很明显,季羡林认为儿子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孝不以为人。


眾妙之門


有人带着高工资,一星期5天下乡劳动锻炼几天就说是“劳改”,是“迫害”知识份子,就是“进牛棚”,那牛棚是谁发明的?有人根本就看不起劳动人民,也不敢自称圣人,也不配!


早春乍暖还寒


一句实在话而已,没有其他意思。

圣人不是自封的,都是人们送给对中华文明做出绝对巨大贡献的人。

而季羡林距离这个成就还相去甚远,他也没这个能力承担这个称号。

在我看来,圣人只有三个,分别是孔子,孙子与老子。

封建社会就是以孔子为首倡导秩序,以孙子为首带来混乱,以老子为首提倡个人。

前两者都讲社会,后一个人讲个人。

秩序大于混乱,国家兴旺。

混乱大于秩序,国破家亡。

秩序年代,儒家相互鄙视的时候,你以为用的不是孙子兵法三韬五略三十六计吗?


在路上61281823


易之道为神之道,神明世间为明道者,而易道也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通易道者为仙佛,通天道者为圣人,明地道者为神人,如太公会奇计神谋助人成事,明人道者为真人,如六祖能让人明心觉性,而天包人地,所以圣人既能让人明心觉性,也能助事奇计神谋,执天之道如执天剑,天道好还也天杀无赦,所以老子和孔子不过是徒有虚名,没有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不能除魔卫道焉得为圣人?


东海居士123


季羡林我不了解不作评论,但其自我评论是我不是一个圣人,这点不作自我夸赞已是品德高尚了。在这里作为解释圣人来说,圣人是经过自我内心磨炼后得于不起复的平静之心,生活着不争权贵,平淡过日,其明白世间事物之道而不践行世间事情(也即是不沾尘世),所以圣人只是明白事物之道,帮人解答事物的原由也即是事物的产生与灭亡。或许圣人有一点不太明白的是实践中事物产生的矛盾如何化解。所以才能突现出事物的不完整性。


用户2699167303404


谁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圣人。就像谁也不敢承认自己是菩萨一样。一但承认了,别人都跪下来求,那可麻烦多了。

比如风雨不调顺,百姓可能怪罪于你,莫名的罪刑都要由圣人扛。说简单点就好像英雄往往是很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