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保險公司的業務員首推重疾險?

支付寶和保險


為什麼現在各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跟客戶見面都喜歡推銷重疾險?

不為什麼,只是因為客戶需要,就這麼簡單!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認可保險姓保,迴歸保障本質。而不是用所謂的理財儲蓄高息來引導客戶購買年金型保險。這類保險在客戶發生意外和重疾的時候,基本沒有保障作用。跟銀行存款差不了多少。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的環境也惡化的非常嚴重。

空氣的汙染,飲用水源的汙染,食品衛生問題,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巨大壓力,導致在我國一個人一生中的大病發病率高達72.18%。

看著這個數字讓人覺得觸目驚心,甚至讓一些人覺得不相信。其實你只要反觀一下,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多少老人是自然死亡的,又有多少是在醫院的ICU病房度過生命的彌留階段的。你就不難發現,這個數字不但準確,而且還在逐年上漲。

目前國內一般城市大病的治療費用約30到50萬起步。要知道大病最花錢的並不是治療費,手術費,藥費等等,

最花錢的是後期的康復費用,營養費用,護理費用以及收入中斷費用。

目前在國內百姓得大病呈現三高一低的走勢。也就是得病率高,治癒率高,治癒費用高,以及得病年齡越來越低。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壽險營銷員越來越喜歡向客戶推薦重疾險,因為這的的確確是百姓的需要,也是市場的需要。


險道求生


收入高。加上國產產品設計不合理,當然也有社會發展階段的因素,總之設計了很多人民群眾不需要且貴,且利潤特別高的產品。而且東亞地區很多時候類似產品非常同質化,只不過就是參考的生命表壽命的問題。

長期以來買保險的群眾都有這樣的痛苦,就是我想買個A,但是不行,一定要把BCD都買了才能買A,這種設計幾乎是毫無意義的。而且很多時候為了方便,修改幾個條款和微小地方的保額,就強調這個產品是升級版,升級款,現在很多新興互聯網保險公司也有點這種毛病。

這導致中國人民群眾長期被很奇怪的產品包圍,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也導致很多時候產品銷售只能看感情時機而非產品性價比有多高,為什麼?就是因為產品是真的太貴了。貴,不划算,導致大量用戶雖然有保障需求但是無法在現在的產品裡實現。只有一些重大事件發生時,這些用戶才會忽然之間情感衝昏頭腦啟動購買。歸根結底還是一種衝動消費模式。


程蟬


1,為什麼首推重疾,不推醫療,簡單的來說就是為了賺錢,醫療險一年幾百元保費,重疾險一年最少幾千元,賣一份重疾的收入比賣20份醫療險的收入還要高。

2,業務員首推重疾有沒有錯,我覺得要分情況來看,做業務當然是要賺錢,重疾險也確實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保障,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購買重疾險,要根據家庭收入,年齡,家庭成員的保障情況綜合分析,我個人認為醫療險,意外險是必須要人人配置的產品,重疾險其次。

3,買保險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先保障,後理財,先大人,後小孩,先醫療、意外、後重疾。

4,是不是一個合格專業的保險代理人,只要看他在向你推薦保險的時候有沒有了解你的家庭收入情況,家庭成員的保障情況,如果沒有了解,那麼我認為他不專業,也不合格。

5,家庭成員中風險最大的是誰,是父母,因為年齡越大,風險越大,其次是自己,最後才是小孩,如果你家庭收入一般,一年只能承擔幾千上萬元的保費,那麼就不要考慮購買重疾了,給父母,給自己,給小孩每人買一份中高端醫療險即可,保證生病後治療費用都可以報銷就行,這種高端醫療險支付寶,微信很多,怎麼選擇可以諮詢我。

6,最後,如果遇到那種上來就給你推薦理財險的業務員朋友建議你馬上拉黑他。


喬八仙


1.我公司重疾險的疾病種類比別家多好多好多呢! 這是最容易被拿來忽悠老百姓的套路。 這個套路,通常是推銷員自稱該保險能保一百多種重大疾病,並且異常熟練給你報出幾十個你聽過好像又沒聽過的疾病,然後拿出其他公司的保險產品來對比。



推銷員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給你造成他們家的保險保障更多更全的感覺,讓你心甘情願的多掏保費。 因此,當保費沒什麼差別的時候,你可以選擇保障疾病種類多一點的,但如果要多交很多保費,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2.我公司重疾險便宜,一年才幾百!人家的一年幾千上萬呢! 這是典型的用低保費來引誘客戶。同樣是重疾險,幾百元的和上萬元的完全是不同類型。 幾百元的,幾乎都是消費型險。 上萬元的,多半都是返還型終身保。

表面上看起來,消費型險的價格優勢非常明顯,但推銷員不會告訴你的是,消費型險的保費是會漲的,而且可能被拒保。如果當時是買了返還型終身重疾險,就完全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雖然保費貴不少,但保費是以你投保時的年齡計算的,不會因為你的年齡增長而上漲。


所以,消費型重疾險僅僅是財務困難時的無奈選擇,只有返還型險才能真正的給到你想要的保障。 保險,不得不配,卻又不得不防。投保時,大家一定要擦亮雙眼,多諮詢諮詢一下第三方的意見,再作決定。


保險理財生活


為什麼要推重大疾病保險,人為什麼要買保險,買保險多目的就是為了預防自己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讓自己有一個很好的治療,不會因為一場大病回到解放前,有的人說了保險業務員推銷重大疾病保險掙錢:那我要問你了,你上班不掙錢嗎,你是去為人民服務去了,為什麼一說到保險就聯繫起業務員掙錢那,如果你怕別人掙錢你就什麼都不用幹了,說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你有病去醫院看病做檢查,你怎麼不說醫生我不做你掙我錢了,業務員他也要生存吃飯,如果業務員上來推銷年金保險,如果客戶發生了風險,誰為他買單,什麼是保險:保險就是一份保障,當風險發生時候有人為你買單這就是保險。


回答作者


根據保監會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均患重疾的概率在72.1%左右,重疾的高發年齡在35-45歲之間,因此中年人也是重大疾病的高發人群。

如果我們等到自己到了高發年齡再去購買重疾險,相較於年輕時購買,會有幾個弊端:

第一、年齡越大,保費越高,到了三四十歲再買重疾險,每年的保費壓力較大

第二、買重疾險之前一般都需要體檢,如果身體有小毛小病,是很難通過核保的,也就是說有的保險產品不允許帶病投保,那麼對於消費者來說,很多性價比高的保險產品就買不了了,會很吃虧。

第三、一般來說重疾險的繳費期限在20~30年左右,如果你到了四十多歲再買重疾險,得繳費到70多歲,而那時候你已經沒有了工資收入,靠領養老金生活的話,每個月或者每年還要交一筆費用不低的保費,會大大降低你的生活質量。


綜上,購買重疾險基本上是小康及以上家庭條件的人士必備的一種保險產品,因此業務員才會首推,如果沒有需求,那麼這款產品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存在即合理,重疾險的存在勢必是滿足了一部分目標用戶的需求和心理。

那麼,結論就很清楚了,重疾險還是很有必要買的。而至於這麼重要的保險產品要怎麼買才能不被坑,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我在其他問題中回答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查看我的其他問答,謝謝!


理科學霸Vivi


謝邀。

看到評論區的一些誤讀誤解,真的很無語。

為什麼有一些,而且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的業務員首推重疾險?最主要的理由只有一個:

客戶需要。

因為客戶需要,所以業務員提供。

保險的發展,終於進入到了新的階段,民眾對保險的需求,進入到了正確的方向。

最早那些年,一提重疾險,客戶是不認同的。原因有三:重疾險發病概率不高;重疾險聽著不吉利;重疾險的模式和客戶喜歡的”交錢,拿錢,得收益“的金融模式相悖。

但現在,這一切得到了改觀。

重疾發病率高,治癒率高,醫療費高。這些特質,讓民眾對重疾險的需求越發明顯。

比如兩款保險,一款的主打特色的生存領取,每年領取固定的錢。一款的特色是重疾保障,確診即可得到高額的費用補償。

客戶首先是需要重疾的補充,因為這是活命錢,然後才會需要其他的錢,那是生活的錢。

這就是保險公司推動重疾險的理由。

重疾險和社保以及醫療險是有區別的。

首先,社保對重疾的幫助實在有限。但凡好的,效果好的,減輕病痛的醫療手段,社保幾乎都不管。

其次,重疾險是給付型的。醫療險是補充的。

比如客戶重疾住院,醫療險是醫療費用報銷。但重疾險是確診即給付。這些費用可以用於客戶的護理,甚至幾年不工作的生活費。

這些就是客戶的需求。

重疾險熱賣,其實是民眾保險意識上升的主要信號,也是保險的意義被貫徹的體現。


新觀點評說天下


需要糾正一下,每個業務員側重點不同,有的首推意外險,有的首推住院險,有的首推重疾險,還有的首推理財險。

分不清重疾險和醫療險,一個原因是業務員沒有講明白,客戶沒有聽明白;一個原因是客戶對保險還沒什麼概念,不知道保險裡有這麼多分類,以為買一個保險就可以,不知道重疾險、意外險、醫療險、人身險、理財險有什麼不同。

如何區分重疾險和醫療險?

很簡單,憑發票理賠的是醫療險,憑診斷證明和檢查報告理賠的是重疾險,附帶說一句,意外殘疾也是憑診斷證明和檢查報告或鑑定證明理賠的。

也就是說,醫療險和重疾險,都是生病後賠付的,都跟疾病有關。

首推意外險的業務員認為,咱們每天工作,上下班,坐公交坐地鐵,或開車,發生意外的概率很大,遠遠大於住院和重疾,而且多數意外險也不貴。

首推理財險的業務員認為,每年固定存一筆錢,最多五年,將來老了可以有一個較為寬裕的晚年,這筆錢不存也不知道花哪兒去了,強制儲蓄的理財險讓我們不知不覺攢下一筆錢。

首推醫療險的業務員認為,賺多少錢不重要,人吃五穀雜糧說不好啥時候就生病住院了,如果沒有住院險,尤其沒有可以報銷進口藥和特效藥自費藥的商業住院險,拿自己負擔的費用就很高了。

同樣的,首推重疾險的業務員認為,我們賺錢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好,可是萬一罹患重疾,一下子,我們能打100分的賺錢能力,一下子就變成了50分甚至更少,賺錢能力下降導致收入下降,不能工作就導致收入中斷,可是,並不是一患了重疾,人馬上就身故,很多人都會去醫治,住院的部分由社保和商業險的住院險負擔,回家療養和康復的費用就需要自己負擔,罹患重疾後,各種營養都得跟上,家裡原本的生活也不想因此變差,這時候就需要一筆錢,彌補我們工作能力降低或失去時候的損失,解決我們很長一段時間的康復了營養了家庭日常開銷了的費用。

如果誰認為業務員首推哪個就是為了賺錢,那請問,你每天上班每天工作都是在做公益嗎?

有句話說得好,保險,買了,賺了就是賠了,賠了就是賺了。

啥意思?買了保險,尤其是買了重疾險,得到賠付,看上去是賺了,實際上,自己的健康出現了危機,在人生奮鬥路上,已經賠了;買了保險,尤其買了重疾險,沒得到賠付,表面看是賠了,實際上,這不正說明自己健康平安,雖有重疾險,但自己卻沒用得上,對儲蓄型的重疾險來說,這筆錢還是自己的,多少年後自己可以選擇退保也可以身故後留給家人。

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業務員,現在全民保險意識增強了,沒事多看看相關的知識,多上頭條看看大家的問答,多學學,多瞭解。

記住,業務員不會因為你傻傻分不清重疾險和醫療險而失業,你卻極有可能因為分不清重疾險和醫療險,做出不利於自己的判斷,只買一種或一種都不買,或雖都買了但沒買對,導致後期出險後理賠受影響,最終吃虧的不是業務員,而是咱們自己。

發現沒有?買保險時候多數人都是“能不能少買點兒”,理賠時候多數人都是“怎麼才賠這麼點兒”,為什麼?因為買保險時候多數人認為這個保險不過是買個心安,我一定沒事,想不到天有不測風雲,自己偏偏出了險,這時自然會後悔當初沒多買。


天下保險


我們回到保險的話題,先講一下“黑天鵝現象”,黑天鵝的存在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一切。人類總是過度相信經驗,而不知道一隻黑天鵝的出現足以顛覆一切。


其中,重疾險解決的是彌補發生重疾後的收入損失,通常是確診給付的,你們試想一下,如果罹患了重疾,在確診之後就能立馬獲得理賠金,是不是看病的急用錢就立馬有了呢,如果保額買的高的話,出院後即使在家休養幾年,生活水平也不會因為治療費用而下降。


而醫療險是報銷型的,保險費率偏低,它和給付型的重疾險搭配購買,是很好的。你要說重疾險好還是醫療險好,我覺得都挺好的,關鍵是做適合自己當下的產品組合。挑選產品時也是同理。


wpp1166


首選要理解重疾險的作用!

重疾險在很多人看來是用來治療重大疾病的,其實從成本合算來說,這是不划算,單純重疾險的保額其實和所交保費相比最多相差兩倍左右,最小可能出現保費和保額倒掛的情況(即所交保費大於保額,一般年齡大了買重疾就會存在這種情況)。如此看來是否重疾就不划算甚至不應該買呢?

錯!在合理的保險規劃中,重疾的作用應該是解決得病期間的收入損失,手術後的康復調養,房貸,車貸,家庭生活開支,小孩教育等。因為無論是按比例支付的輕度重疾,還是一次性支付的重度重疾,都是為了解決家庭的後顧之憂而買的!

那麼很多人又說了既然這筆錢是為了家庭開支,為了還房貸,車貸,準備小孩教育等,那麼我用什麼錢來看病呢!

社保和醫療保險!沒錯真正解決疾病治療費用,住院費用,藥物費用等等,絕大部分的費用正有我們的社保和搭配的醫療等附加險來解決。

首先說社保,社保優勢很多比如可以帶病投保,能夠報銷國家,省級及地方藥品目錄的絕大部分醫療費用,最低300-1000元起,最高160萬額度。在排除自費藥物,器官移植,進口藥物等社保無法報銷的項目之外,社保的保險報銷費用比例約在50-70%左右,深圳最高可達90%,再配上商業保險(比如住院醫療,e生保等)報銷剩餘部分醫療費用。這樣花非常少的費用就可以達到最大化程度通過補償型的社保和住院醫療解決了大病的醫療費用。

解決了醫療費用後,再來看重疾的賠付就能看出他就是為了解決重疾醫療完成後的康復及家庭開支來的。

所以重疾險首先就等於在任何時候給了你一份安心的保障!其次,從發病概率來說,重疾也是最易發生的疾病種類。所以綜合考慮後重疾一定是必買的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