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的長崎事件對中日曆史有什麼影響?

鐵錘歷史


長崎事件也稱鎮遠騷動,日方稱長崎清國水兵事件,是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在北洋水師造訪日本長崎期間,由日方蓄意挑起的一次事件。

中國水兵上岸購物與日本警察發生衝突,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傷,一名中國水兵輕傷,水兵被拘捕。15日艦隊放假時,數百名艦隊水兵上街觀光,遭到日本警察襲擊,數百名警察將各街道兩頭堵塞,圍住手無寸鐵的中國水兵,揮刀砍殺,當場被打死5名,重傷6名,輕傷38名,失蹤5名。而日本警察也有1名被打死,傷了30名。

定遠等四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褪去炮衣,將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總教習琅威理甚至主張對日開戰:“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於不振之地。”然而提督丁汝昌卻保持了現在看來很難說是正確的剋制,喪失了摧毀日本海軍的機會。

1887年2月雙方在英、德公使的調停下總算達成協議,雙方各自對對方死亡和受傷的人員實行補償,其中日方共付恤款52500元,中方共付恤款15500元,此外長崎醫院的醫療救護費2700元由日方支付。由於日方撫卹款數目高於中國,等於向中國進行了賠款。

這一事件,在中國人眼裡,不啻是一場外交事件。但是實際上,它至少造成了兩個嚴重後果——

1、這一事件被日本人視作奇恥大辱,仇華情緒日益高漲。日本從上到下,都瀰漫著一股建設海軍、必須要在海上戰勝中國的決心。這種情緒在甲午戰爭中日本不顧一切的下賭注就可見一斑。

2、由於中方保密不嚴格,導致密碼被日本破譯。而彼時的中國還沒有意識到電報密碼的重要性,導致八年後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密碼還是八年前的那一套,這就為戰爭中的清軍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青言論史


只是可惜當時的丁汝昌不敢,否則的話就沒有以後侵華事件了,日本早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