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黄海霞替考”事件中,一些不良媒体带节奏的行为?

易统江糊


首先这个提问就有点问题,貌似替黄风玲洗白,也太心急了,才会这样提问。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在70年代末,全国曾开放高考,我一姑表哥的考试成绩过了中专分数线,就是收不到入学通知书,一遗憾终身。80年代,还有一表哥大我一岁,当年中考超过分数好多,全校第一,却上不了中专,而成绩差一点的,学校一女老师的妹妹却拿到了入学通知书,而且与上面还有点关系,她却上了。可好事不会总是旁落,经过努力学习,表哥终于考上了大学,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已是副教了。

在那个年代,冒学籍,顶替成绩,移花接木的事情太多了,只是没人披露真相而已,只能怪自己没钱没关系没办法而已。

为啥这样的一个案例被报道出来,怎么就成了歪门邪道,不良媒体了呢?如果没有问题何必如此,准考证都有,咋样退学?媒体报导,只求的是一个真相,给关心这案子的广大群众一个交待而已,媒体又没故意抹黑,有则改,无则勉,也给黄风玲一个清白,多好。


刚强204142387


老杜想说:黄海霞学籍事件表现最差劲的就是无良媒体,最可怕的是当下逾越底线的诬告和造谣成本太低

当地教育部门给出了官方结论,确有学籍顶替,不过成绩是自己考的。翻译过来就是,黄晓玲当年确实使用了黄海霞的学籍,但除此之外的都是诬告。对此,老杜想说三点:

一、黄晓玲当年顶替学籍参加中考,肯定属于违规,不过好多事情要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去看待,黄海霞并非顶替学籍的直接受害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当时能上一个师范(中专)的绝对都是学习拔尖的孩子。不过,因为一些不尽合理制度的存在,复读生使用别人学籍参加考试,在当时那个年代并不鲜见。当时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初中辍学的学生不在少数。为了让孩子有一个铁饭碗,为了不让一些好学生因一次失常遗憾终生,会允许使用辍学学生的学籍参加考试。

二、黄海霞长期明显违背事实的诬告,部分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社会影响更坏。公众对于受害者很容易自我带入,在国内告状者、举报者仿佛有天然的正义,经常是在不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就进行单方面的批斗。最可怕的是,逾越底线的诬告,几乎是没有成本的。许多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眼球,往往也夸大事实、推波助澜。等到真相澄清时,伤害已经造成。

三是部分无良媒体丧失职业道德,扭曲事实、片面的报道,起到了助纣为虐、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受到严厉谴责。作为媒体,报道理应全面了解事件,该事件中完全沦为诬告的帮凶,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伤害。



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存在,对于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监督,一定不是一个好事!


杜图图大美育


单就这两姊妹的事来看一定不是顶学籍这么简单,1971年出生的姐姐,要跟77年出生的妹妹同一界毕业,可见姐姐不知已历届多少年,而妹妹却正是当年初中毕业应届生。说顶替学籍太牵强,既然妹妹连中考未考,说明一直学习很差,突然在中考发挥这么好放谁也会怀疑,中师可是国家包分配工作的呀,难道校方会培养一个学习一直不佳的人吗?怀疑?妹妹本来叫黄海霞,无缘无故会改成黄伟霞吗?为什么被改名时,不反对不关注呢!据我了解,许多补习多年历届生,要想以应届生参与考试,只要在原学籍上做手脚就可以了,因为小学时期是可以留级的,把初中学籍改成一个陌生名字(在全学区不重复),那么原名就是小学时期的曾用名,这个陌生名就是初中以后个人学籍:的现用名,一直到终生,像这种情况在全国比较普遍。像黄凤玲和黄海霞分属两个家庭,能合并学籍,合并家族历史的事,不是通过官方违纪违规是不能成功办理的,倒是有一种情况可以,同胞姐妹,亲姐姐与亲妹妹交换,妹妹户口本上变姐姐。在那个手写档案年代,s0 easy 搞掂。在本案中,既使黄风玲真考了498分,为何不在自已的手写档案作文章呢!据说,当年有些中专也招历届生,就是要在应届生录取线上加分。最后,我想说的是,本案中焦点是年龄问题,那年头参加高考也有年龄限制。往事随风,这两姊妹就私了吧!即便争赢了,国家也不会赔偿给你的!


东之虹


不做价值判断,只做事实认定。中考前,黄海霞已经辍学与家人去卖猪肉;复读生堂姐黄风玲顶替黄海霞学籍参加准备中考。中考后,黄海霞生活过的还是一般般,或许只能起早摸黑的赚钱养家糊口;黄凤玲通过努力生活一天天变好。现在,黄海霞心有不甘,凭什么你的生活会过的如此好,应该得益于这个学籍,所以就狠狠要求黄凤玲赔偿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黄凤玲及她爹(黄海霞大伯)毅然拒绝。今天,黄海霞在媒体和全国人民面前控诉这种行为,表面是揭露替考行为,实际是没有满足要求。这个责任到底是那个年代还是黄凤玲?黄凤玲该如何处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法治观点


重点不是过后成绩就是黄风铃本人取得吗,仅仅是冒用学籍,个人认为这至少说明黄风铃是凭借自己能力考上了学校,而如今所获取的一切,中间那更是依靠的自己努力。

这是官方调查结果,而且本来谁考的,当时的同学,老师肯定知道,因此我认为这个结果毋庸置疑。

考试这点黄海霞到底知道吗?黄海霞堂姐夫说的,当时黄海霞在1992年就在卖猪肉了。

关于冒用学籍这一点通过很多网友留言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其实也存在一个历史遗留因素。

甚至在过去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此,虽然这事不好,但是个人认为

当时在这样的氛围中的确不会考虑那么多。但是这是否涉嫌对其他考生不公平,无论如何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出现,单纯的冒用学籍也是一种违法违规的事情。

媒体应保持客观中立

至于媒体,我个人认为问题描述说的很对。

那就是作为媒体,最基本的就是客观中立把事实展现给大家,而不是带倾向性的偏颇。

这个客观中立就是一定要采访关于这个事件的多方面,所涉嫌的每一个人。

受众如何评判交给受众,而不是自己率先结论的引导受众。

媒体本身就代表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这样的不公正报道,当然非常不好,并且会无意中伤害到他方,成为他人牟利的工具。

因此无论任何事件,个人认为,作为媒体,保持客观真实,才是最重要的。而不仅仅是为了流量的夸张标题和低级煽情。


廖彩琳律师


一些人谩骂堂妹黄海霞,这些人也太无耻了吧。

(1)你们从那些文字或视频看到堂妹黄海霞说过要堂姐赔偿多少钱?

(2)凭什么说黄海霞没亲情?当初作为23岁的堂姐有照顾过姐妹情谊了吗?

(3)当初顶替了谁的学籍会不知道吗?

(4)作为血缘至亲的堂姐会不知道堂妹的名字吗?关系再差也知道吧!

(5)堂姐动迁了谁的户籍为自己服务也不知道?

(6)堂姐对于20多年前考试细节倒是记得清清楚楚,感觉是在背书。

(7)无凭无证会告你8年,直到现在才轰动开来,一个农村家庭主妇有多少资源才能搜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L乙wedx


当年我上三年级名次在前二十,是很有希望考上的,可是一下来了60多个复读的,总共300多学生,这60多个本来没有资格和我一起考的,可是通过操作可以了,而我自然没考上,只能回家种地,为什么我不能复读,因为我的学费在那时候是我们一家全部的收入还不止,我唯一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被这些当年顶替学籍的人偷走了,谁对我负责,谁又会对我负责,而这个人更夸张,考到23岁,考了7年,她父亲要不是校长她能这样?这样弄虚做假你觉得可以原谅?


王一bobo


即便有了调查结果,证实黄风玲成绩是真的,但是也不能将其顶替他人学籍的事实合法化!试想,如果没有顶替他人学籍,她有资格参加考试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

有人说,那个时候能考上小中专的都是成绩好的学生,笔者不否认这种说法,笔者的一个亲戚就是这种情况,当时成绩非常好,完全可以上高中,但是由于家在农村,想要早点就业,所以就考了中专。那时的中专含金量非常高,一旦考上,就跳出龙门,毕业之后分配工作,就成为公家人了。

但是本案中的黄凤玲,考上那年已经23岁了,远超一般的初中毕业生年龄,据说她考了7年,对于这种情况,能说她的成绩是好的吗?反过来说,如果成绩真的好,需要考7年,最终还是顶替他人学籍的情况下才考上学校的吗?

我们不能说当时这种情况很普遍,就说这种行为是合理的。虽然这种行为与那种顶替他人的学籍、分数上学的情况有所区别,貌似没有侵害被顶替者的利益,但是却侵害了其他一同参加考试的真正应届生的权利。

至于媒体,我想还是要“兼听则明”,因为“偏信则暗”,只有保持中立客观,这样才有公信力!


打虎拍蝇


真搞不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为一个冒名顶替者洗白。理由无法如下:冒名顶替者只是顶替学籍,分数是自己考的。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是有好多冒名顶替的,不应该再翻旧账了。甚至有些人乱扣帽子,强调复读光荣呀,怎么就不能考了。规则害人。我真是是倒吸一口凉气。21世纪都快过完两个十年了,有些国人还是如此愚昧无知。首先我要强调规则意识,遵守规则是对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最好的保护。任何违规都应该被谴责,受到惩罚。再说当时的历史政策,规定中职只能应届生考,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复读生冒名顶替放弃考试人的学籍去和应届生竞争。这是不当得利。貌似这个规定不公平,为啥复读生不能考。其实这很公平,因为规定是针对每个人的。有人说剥夺的复读生上学的权利,这也是子虚乌有。你不能复读再考中职但可以考高中上大学呀。冒名顶替就是投机取巧,违法违规,不当得利。所以依法惩处,天道昭昭。


虔城月


放在历史背景下,一切都释然了!其实当年那拨孩子最吃亏!能上中专中师的在初中都是天分比较高的孩子,当时国家急需技术人才,所以为了短平快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当时按中考成绩先录中专中师,然后才是高中。我们上高中时,代课教师几乎没有正规军,甚至有些科目都开不起来。我的一个同学就是因为成绩好上了中专进了工厂,时间不长企业破产自谋出路。还有一个女同学初中时画画的特别好,文化课更是了得,也是上了中专进了工厂,企业效益也是时好时坏。而我天资愚笨成绩一般上了高中,而后上了大学有了所谓的铁饭碗。单位评职称,我都替那拨人叫屈。量化考核,本科一年一分,大专一年0.7分,中师中专只有0.2分。尽管工作年限长,可学历低职称上不去,工资当然就低了,真的是亏了那拨人!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到了90年代后期,国家不包分配了,中师中专就不那么吃香了。成绩好的就上高中考大学,有一个自己上了高中,初中学籍和成绩被另一个有门路的孩子顶替上了中师。当时好像经中间人说事给了对方3000元,在当时相当于我一年半的工资。可是多年后不知什么心理,被顶替的那孩子的父亲又旧事重提,上访上告不依不饶。现在的人啊……一言难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