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黃海霞替考”事件中,一些不良媒體帶節奏的行為?

易統江糊


首先這個提問就有點問題,貌似替黃風玲洗白,也太心急了,才會這樣提問。俗話說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在70年代末,全國曾開放高考,我一姑表哥的考試成績過了中專分數線,就是收不到入學通知書,一遺憾終身。80年代,還有一表哥大我一歲,當年中考超過分數好多,全校第一,卻上不了中專,而成績差一點的,學校一女老師的妹妹卻拿到了入學通知書,而且與上面還有點關係,她卻上了。可好事不會總是旁落,經過努力學習,表哥終於考上了大學,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已是副教了。

在那個年代,冒學籍,頂替成績,移花接木的事情太多了,只是沒人披露真相而已,只能怪自己沒錢沒關係沒辦法而已。

為啥這樣的一個案例被報道出來,怎麼就成了歪門邪道,不良媒體了呢?如果沒有問題何必如此,准考證都有,咋樣退學?媒體報導,只求的是一個真相,給關心這案子的廣大群眾一個交待而已,媒體又沒故意抹黑,有則改,無則勉,也給黃風玲一個清白,多好。


剛強204142387


老杜想說:黃海霞學籍事件表現最差勁的就是無良媒體,最可怕的是當下逾越底線的誣告和造謠成本太低

當地教育部門給出了官方結論,確有學籍頂替,不過成績是自己考的。翻譯過來就是,黃曉玲當年確實使用了黃海霞的學籍,但除此之外的都是誣告。對此,老杜想說三點:

一、黃曉玲當年頂替學籍參加中考,肯定屬於違規,不過好多事情要放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去看待,黃海霞並非頂替學籍的直接受害人。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當時能上一個師範(中專)的絕對都是學習拔尖的孩子。不過,因為一些不盡合理制度的存在,復讀生使用別人學籍參加考試,在當時那個年代並不鮮見。當時還沒有普及義務教育,初中輟學的學生不在少數。為了讓孩子有一個鐵飯碗,為了不讓一些好學生因一次失常遺憾終生,會允許使用輟學學生的學籍參加考試。

二、黃海霞長期明顯違背事實的誣告,部分無良媒體的推波助瀾,社會影響更壞。公眾對於受害者很容易自我帶入,在國內告狀者、舉報者彷彿有天然的正義,經常是在不核實事實的情況下,就進行單方面的批鬥。最可怕的是,逾越底線的誣告,幾乎是沒有成本的。許多媒體為了迎合公眾眼球,往往也誇大事實、推波助瀾。等到真相澄清時,傷害已經造成。

三是部分無良媒體喪失職業道德,扭曲事實、片面的報道,起到了助紂為虐、推波助瀾的作用,應該受到嚴厲譴責。作為媒體,報道理應全面瞭解事件,該事件中完全淪為誣告的幫兇,對當事人和社會造成了嚴重傷害。



如果放任這種情況存在,對於社會風氣、對於社會監督,一定不是一個好事!


杜圖圖大美育


單就這兩姊妹的事來看一定不是頂學籍這麼簡單,1971年出生的姐姐,要跟77年出生的妹妹同一界畢業,可見姐姐不知已歷屆多少年,而妹妹卻正是當年初中畢業應屆生。說頂替學籍太牽強,既然妹妹連中考未考,說明一直學習很差,突然在中考發揮這麼好放誰也會懷疑,中師可是國家包分配工作的呀,難道校方會培養一個學習一直不佳的人嗎?懷疑?妹妹本來叫黃海霞,無緣無故會改成黃偉霞嗎?為什麼被改名時,不反對不關注呢!據我瞭解,許多補習多年曆屆生,要想以應屆生參與考試,只要在原學籍上做手腳就可以了,因為小學時期是可以留級的,把初中學籍改成一個陌生名字(在全學區不重複),那麼原名就是小學時期的曾用名,這個陌生名就是初中以後個人學籍:的現用名,一直到終生,像這種情況在全國比較普遍。像黃鳳玲和黃海霞分屬兩個家庭,能合併學籍,合併家族歷史的事,不是通過官方違紀違規是不能成功辦理的,倒是有一種情況可以,同胞姐妹,親姐姐與親妹妹交換,妹妹戶口本上變姐姐。在那個手寫檔案年代,s0 easy 搞掂。在本案中,既使黃風玲真考了498分,為何不在自已的手寫檔案作文章呢!據說,當年有些中專也招歷屆生,就是要在應屆生錄取線上加分。最後,我想說的是,本案中焦點是年齡問題,那年頭參加高考也有年齡限制。往事隨風,這兩姊妹就私了吧!即便爭贏了,國家也不會賠償給你的!


東之虹


不做價值判斷,只做事實認定。中考前,黃海霞已經輟學與家人去賣豬肉;復讀生堂姐黃風玲頂替黃海霞學籍參加準備中考。中考後,黃海霞生活過的還是一般般,或許只能起早摸黑的賺錢養家餬口;黃鳳玲通過努力生活一天天變好。現在,黃海霞心有不甘,憑什麼你的生活會過的如此好,應該得益於這個學籍,所以就狠狠要求黃鳳玲賠償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黃鳳玲及她爹(黃海霞大伯)毅然拒絕。今天,黃海霞在媒體和全國人民面前控訴這種行為,表面是揭露替考行為,實際是沒有滿足要求。這個責任到底是那個年代還是黃鳳玲?黃鳳玲該如何處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法治觀點


重點不是過後成績就是黃風鈴本人取得嗎,僅僅是冒用學籍,個人認為這至少說明黃風鈴是憑藉自己能力考上了學校,而如今所獲取的一切,中間那更是依靠的自己努力。

這是官方調查結果,而且本來誰考的,當時的同學,老師肯定知道,因此我認為這個結果毋庸置疑。

考試這點黃海霞到底知道嗎?黃海霞堂姐夫說的,當時黃海霞在1992年就在賣豬肉了。

關於冒用學籍這一點通過很多網友留言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這其實也存在一個歷史遺留因素。

甚至在過去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此,雖然這事不好,但是個人認為

當時在這樣的氛圍中的確不會考慮那麼多。但是這是否涉嫌對其他考生不公平,無論如何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出現,單純的冒用學籍也是一種違法違規的事情。

媒體應保持客觀中立

至於媒體,我個人認為問題描述說的很對。

那就是作為媒體,最基本的就是客觀中立把事實展現給大家,而不是帶傾向性的偏頗。

這個客觀中立就是一定要採訪關於這個事件的多方面,所涉嫌的每一個人。

受眾如何評判交給受眾,而不是自己率先結論的引導受眾。

媒體本身就代表影響力和話語權,因此這樣的不公正報道,當然非常不好,並且會無意中傷害到他方,成為他人牟利的工具。

因此無論任何事件,個人認為,作為媒體,保持客觀真實,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僅僅是為了流量的誇張標題和低級煽情。


廖彩琳律師


一些人謾罵堂妹黃海霞,這些人也太無恥了吧。

(1)你們從那些文字或視頻看到堂妹黃海霞說過要堂姐賠償多少錢?

(2)憑什麼說黃海霞沒親情?當初作為23歲的堂姐有照顧過姐妹情誼了嗎?

(3)當初頂替了誰的學籍會不知道嗎?

(4)作為血緣至親的堂姐會不知道堂妹的名字嗎?關係再差也知道吧!

(5)堂姐動遷了誰的戶籍為自己服務也不知道?

(6)堂姐對於20多年前考試細節倒是記得清清楚楚,感覺是在背書。

(7)無憑無證會告你8年,直到現在才轟動開來,一個農村家庭主婦有多少資源才能搜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L乙wedx


當年我上三年級名次在前二十,是很有希望考上的,可是一下來了60多個復讀的,總共300多學生,這60多個本來沒有資格和我一起考的,可是通過操作可以了,而我自然沒考上,只能回家種地,為什麼我不能復讀,因為我的學費在那時候是我們一家全部的收入還不止,我唯一一次改變人生的機會被這些當年頂替學籍的人偷走了,誰對我負責,誰又會對我負責,而這個人更誇張,考到23歲,考了7年,她父親要不是校長她能這樣?這樣弄虛做假你覺得可以原諒?


王一bobo


即便有了調查結果,證實黃風玲成績是真的,但是也不能將其頂替他人學籍的事實合法化!試想,如果沒有頂替他人學籍,她有資格參加考試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

有人說,那個時候能考上小中專的都是成績好的學生,筆者不否認這種說法,筆者的一個親戚就是這種情況,當時成績非常好,完全可以上高中,但是由於家在農村,想要早點就業,所以就考了中專。那時的中專含金量非常高,一旦考上,就跳出龍門,畢業之後分配工作,就成為公家人了。

但是本案中的黃鳳玲,考上那年已經23歲了,遠超一般的初中畢業生年齡,據說她考了7年,對於這種情況,能說她的成績是好的嗎?反過來說,如果成績真的好,需要考7年,最終還是頂替他人學籍的情況下才考上學校的嗎?

我們不能說當時這種情況很普遍,就說這種行為是合理的。雖然這種行為與那種頂替他人的學籍、分數上學的情況有所區別,貌似沒有侵害被頂替者的利益,但是卻侵害了其他一同參加考試的真正應屆生的權利。

至於媒體,我想還是要“兼聽則明”,因為“偏信則闇”,只有保持中立客觀,這樣才有公信力!


打虎拍蠅


真搞不懂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一個冒名頂替者洗白。理由無法如下:冒名頂替者只是頂替學籍,分數是自己考的。當時的歷史背景就是有好多冒名頂替的,不應該再翻舊賬了。甚至有些人亂扣帽子,強調復讀光榮呀,怎麼就不能考了。規則害人。我真是是倒吸一口涼氣。21世紀都快過完兩個十年了,有些國人還是如此愚昧無知。首先我要強調規則意識,遵守規則是對每個人包括我們自己最好的保護。任何違規都應該被譴責,受到懲罰。再說當時的歷史政策,規定中職只能應屆生考,所以才會出現很多復讀生冒名頂替放棄考試人的學籍去和應屆生競爭。這是不當得利。貌似這個規定不公平,為啥復讀生不能考。其實這很公平,因為規定是針對每個人的。有人說剝奪的復讀生上學的權利,這也是子虛烏有。你不能復讀再考中職但可以考高中上大學呀。冒名頂替就是投機取巧,違法違規,不當得利。所以依法懲處,天道昭昭。


虔城月


放在歷史背景下,一切都釋然了!其實當年那撥孩子最吃虧!能上中專中師的在初中都是天分比較高的孩子,當時國家急需技術人才,所以為了短平快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當時按中考成績先錄中專中師,然後才是高中。我們上高中時,代課教師幾乎沒有正規軍,甚至有些科目都開不起來。我的一個同學就是因為成績好上了中專進了工廠,時間不長企業破產自謀出路。還有一個女同學初中時畫畫的特別好,文化課更是了得,也是上了中專進了工廠,企業效益也是時好時壞。而我天資愚笨成績一般上了高中,而後上了大學有了所謂的鐵飯碗。單位評職稱,我都替那撥人叫屈。量化考核,本科一年一分,大專一年0.7分,中師中專只有0.2分。儘管工作年限長,可學歷低職稱上不去,工資當然就低了,真的是虧了那撥人!媒體曾經報道過這樣一件事:到了90年代後期,國家不包分配了,中師中專就不那麼吃香了。成績好的就上高中考大學,有一個自己上了高中,初中學籍和成績被另一個有門路的孩子頂替上了中師。當時好像經中間人說事給了對方3000元,在當時相當於我一年半的工資。可是多年後不知什麼心理,被頂替的那孩子的父親又舊事重提,上訪上告不依不饒。現在的人啊……一言難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