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休息,才能跑得更久、更遠!

學會休息,才能跑得更久、更遠!

“訓練、休息、營養”,是成績進步的三大要素,但大部分的馬拉松愛好者都太著重於訓練,花很多時間去研究距離、配速、時間等。但卻都忽略了休息與營養的重要性,今天就來討論一下休息的重要性吧!

為什麼需要休息?

人體是非常複雜的機制,但又會本能地在複雜之中維持住一種平衡,只要不失衡,身體就能維持正常的運作,反之一旦失衡,身體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調節機制就很容易出問題,進而影響身體的機能。

以運動舉例,最常見的是在我們辛苦的訓練或比賽之後,身體就會本能似的尋求一份大餐或一個享樂作為安慰,此為人性。但若我們剝奪掉人性的本能,試想當訓練得很辛苦之後,卻沒有適時給予回饋,甚至限制了享樂的追求,長期下來,人體就會失衡而產生對訓練的抗拒。

學會休息,才能跑得更久、更遠!

什麼情況會讓身體感到失衡呢? 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的壓力來自兩個層次,一是身理上的,二是心理上的。身理關乎於你的肌肉、骨骼、心肺系統以及各類器官等,在經過訓練的耗損之後,必然會產生損傷,休息是為了讓撕裂傷或發炎的肌肉群獲得充份的休息後,才會更為強壯,若只是重覆不斷地破壞你的肌肉,沒有充份休息,體能並不會進步。

心理上的壓力則是來自於為了承受高強度的訓練,必然會經過一段痛苦的過程,心理對痛苦的忍受像是一種存量的概念,存量趨近於滿載時,我們會渴望訓練,渴望比賽;反之一旦存量用盡,即使肌肉仍處在健康狀態,但心理就是會有抗拒訓練、抗拒喘氣、抗拒痠痛的感覺。最常見的例子是過去可以完成十組的間歇訓練,但現在不僅達不到目標配速,兩三組下來就累趴下,意志力再強也不頂用。

因此,休息的意義就是在重建我們受損的肌肉纖維,補充訓練過程中耗損的肝醣,也重新裝載心理存量,累積想要再開始訓練的期待感。

學會休息,才能跑得更久、更遠!

該如何休息?

為了將休息排進訓練計劃中,休息分成三類:

一、減量休息日

顧名思義,仍保持基本運動量,但是相當緩和的運動,心率在60%左右的輕量運動,這最適合排在大量訓練後的前一日與後一日。

這一天可以是慢跑30~40分鐘、或只是散步走回家。是的,就是這麼少的訓練量!許多運動的朋友,休息日仍排了過多與過高的訓練,或成了個補課(前幾天少練了幾組,趁今天補回來),這多出來的訓練不但沒有讓身體得到喘息的機會,其實也影響了接下來幾天的訓練強度,成了休息不確實,隔天訓練也拉不出強度的無效率模式。

學會休息,才能跑得更久、更遠!

二、全休日

每週固定會有一日全休,通常在這一天因為不需要早起,能獲得最完整的睡眠時間。這樣的安排,通常會放在週五或隔天有長時間訓練的日子。

主因在於許多上班族通常都是週六有長距離高強度訓練,或週日有比賽,當天都必須早起,睡眠質與量都被剝奪了,因此前一晚的睡眠品質變得格外重要。

此外,全休日也因為不需要練習,多出來的時間也可以用來陪陪家人、看看書、整理一下裝備,或趁機趕緊把工作處理好才能在假日時好好專心訓練。

學會休息,才能跑得更久、更遠!

三、全休期

以上提的兩種休息型態,都是在一個星期內會安排的計劃,有時只會安排一個全休日,但有時身體較疲勞時,則可能一週裡會同時有減量休息日與全休日。

而全休期則是在持續3-4個月訓練期後(一般是在完成一場大比賽之後),就很適合讓自己進入一段全休時期。

學會休息,才能跑得更久、更遠!

至於全休期該休多長呢?建議至少是2至4周,特別是在一場重要的馬拉松比賽結束之後。

對於許多職業選手而言,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比賽以後,許多人的模式就是在大賽之後,進行為期約1個半月的休息,直到身體和精神全部放鬆下來才開始訓練。

但這時期是完全不動嗎? 倒也不是,這時期很適合從事一些平時較少做但仍可運用一些肌肉的的活動,可以是瑜伽、登山、滑雪等等,維持最基本的體能,同時也保有趣味性,才能夠真正讓身體與心理同時放鬆,才能繼續讓身體維持均衡與健康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