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俗语“端午不吃娘家粽,一个亲人都不剩”有什么寓意?

时尚达人秀584


眼看着就要迎来端午节了,街头中卖粽子的商贩也多了起来,而超市里更是摆放着各种口味的粽子。而作为端午佳节的盛宴,艾草和菖蒲也是家家不不可少的元素。而现在的市场上一捆艾草,看起来也就几颗而已就卖到了10元钱的高价。但别管价格又多贵,大家都会买上一捆,因为这不仅是端午的习俗,也是对儿时的一种追忆。传统不能丢,过去的回忆也随着端午的热闹而变得更加的凝重。

在端午这天我们依旧会进行各种民俗活动,虽然吃粽子、插艾草这些习俗在年轻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乐趣才有了我们的成长故事。各地关于端午节的禁忌也非常的多,那么在这一日有哪些特殊的讲究呢?

1.饮雄黄酒

在过去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会将雄黄酒准备好,之后进行了防治“五毒”的工作。通过悠久而古老的祭祀仪式来达到避灾的可能。大家都知道在端午的这天,因为已经开始步入立夏的过程,同时暑气也已经向大家扑面而来。这个时候害虫也开始频繁的活动着,它们的繁殖和生长将会严重危害庄稼的生长,让农民的秋季的收成受到很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大家才有了防五毒的过程,通过虔诚的祈祷保佑农作物的丰收以及下半年的风调雨顺。

2.不可戏水

之所以会有端午节的流传,主要还是为了纪念我们的屈原大诗人,大家都知道他是投江自尽的,因此在这一日孩子们都不敢出门。尤其是在农村大人们总是再三嘱咐孩子不要离江河太近,不然的话就会被水鬼抓走了。当然这句话只是吓唬孩子并没有相关的科学依据,但老人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禁止戏水,不然就会因为水情而淹死,毕竟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为溺水而死亡的事情发生。

3.不吃娘家粽

在农村一般都会有这样的习俗,那就是出嫁的女儿将会在端午节之前回到家中,而回家之后不能空着手,要提上各种礼品给父母买一套新衣服,以表示自己的孝心。但在送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前送,不能延后了,当然也不能在端午当天送,不然的话就会对娘家人不好,所以才会有了“端午不吃娘家粽,一个亲人都不剩”的说法。

而在端午来临的时候,我们的三天小长假也随之而来,现在回家的交通工具十分便捷,所以大家能回家的还是要回家看看,大家怎么看呢?


新农村的日与夜


端午的俗语“端午不吃娘家粽,一个亲人都不剩”有什么寓意?

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每当到了端午节,都有很多民间习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登高等,大家聚在一起,非常喜庆。

端午是团圆的日子

“端午不吃娘家粽,一个亲人都不剩”,这句话当然说得有点夸张了,但是却非常有道理,指的是嫁出去的女儿,端午节这天要回娘家探亲,吃娘家包的粽子,否则的话就显得“不孝”,是要遭人唾弃和职责的。

端午和春节差不多,都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丰富的文化习俗,如果我们不去遵守,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现实中忙碌的人们,停下你们的脚步,去感受一下吧。

端午节不许下水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不许下水,这与端午节的由来有关联。相传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在端午节这天跳江自尽而死的,人们为了防止水下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便纷纷向水下抛米面,吸引鱼虾不要吃点屈原的肉体,由此便有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以上就是红叔三农的回答,欢迎点评,也欢迎关注,一起学习!


红叔三农


我国是个农耕经济历史最悠久,农耕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一方面封建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又不识字。那么这些封建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靠什么传播和继承呢?生活习俗和文化储存靠什么传承呢?乡间俗语和顺口溜就是这些内容的最好的载体。比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五七三周年,儿女要周全”,“端午不吃娘家粽,一个亲人也不剩”等等。一方面是强调某件事或者某种习俗的重要性,让其上口好记;另一方面也有危言耸听之嫌。个别的例外总是有,那种危言耸听的后果并没有发生。而且农民有他们自己的处世技巧,家里发生了这类的事,也绝对不会张扬出去。说归说,实归实,这点农民比谁都清楚。

现在农村也进入了现代生活,农村的新一代根本就不拿这些说法当回事,长此以往也只剩下说的说,年轻人听不听只好随他们了。


三孙叟


端午不吃娘家棕,这是说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在端午节之前要提前买好东西回家尽孝道,但是却不是要在端午节这天回家,而是要提前准备好,但是现在这种说法基本上是没人相信了。


乾醴布衣董世群


都是迷信的说法,不可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