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俗語“端午不吃孃家粽,一個親人都不剩”有什麼寓意?

時尚達人秀584


眼看著就要迎來端午節了,街頭中賣粽子的商販也多了起來,而超市裡更是擺放著各種口味的粽子。而作為端午佳節的盛宴,艾草和菖蒲也是家家不不可少的元素。而現在的市場上一捆艾草,看起來也就幾顆而已就賣到了10元錢的高價。但別管價格又多貴,大家都會買上一捆,因為這不僅是端午的習俗,也是對兒時的一種追憶。傳統不能丟,過去的回憶也隨著端午的熱鬧而變得更加的凝重。

在端午這天我們依舊會進行各種民俗活動,雖然吃粽子、插艾草這些習俗在年輕人看來並沒有什麼,但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樂趣才有了我們的成長故事。各地關於端午節的禁忌也非常的多,那麼在這一日有哪些特殊的講究呢?

1.飲雄黃酒

在過去端午節的時候家家都會將雄黃酒準備好,之後進行了防治“五毒”的工作。通過悠久而古老的祭祀儀式來達到避災的可能。大家都知道在端午的這天,因為已經開始步入立夏的過程,同時暑氣也已經向大家撲面而來。這個時候害蟲也開始頻繁的活動著,它們的繁殖和生長將會嚴重危害莊稼的生長,讓農民的秋季的收成受到很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大家才有了防五毒的過程,通過虔誠的祈禱保佑農作物的豐收以及下半年的風調雨順。

2.不可戲水

之所以會有端午節的流傳,主要還是為了紀念我們的屈原大詩人,大家都知道他是投江自盡的,因此在這一日孩子們都不敢出門。尤其是在農村大人們總是再三囑咐孩子不要離江河太近,不然的話就會被水鬼抓走了。當然這句話只是嚇唬孩子並沒有相關的科學依據,但老人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禁止戲水,不然就會因為水情而淹死,畢竟每年都會有很多人因為溺水而死亡的事情發生。

3.不吃孃家粽

在農村一般都會有這樣的習俗,那就是出嫁的女兒將會在端午節之前回到家中,而回家之後不能空著手,要提上各種禮品給父母買一套新衣服,以表示自己的孝心。但在送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提前送,不能延後了,當然也不能在端午當天送,不然的話就會對孃家人不好,所以才會有了“端午不吃孃家粽,一個親人都不剩”的說法。

而在端午來臨的時候,我們的三天小長假也隨之而來,現在回家的交通工具十分便捷,所以大家能回家的還是要回家看看,大家怎麼看呢?


新農村的日與夜


端午的俗語“端午不吃孃家粽,一個親人都不剩”有什麼寓意?

端午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每當到了端午節,都有很多民間習俗,比如吃粽子、賽龍舟、登高等,大家聚在一起,非常喜慶。

端午是團圓的日子

“端午不吃孃家粽,一個親人都不剩”,這句話當然說得有點誇張了,但是卻非常有道理,指的是嫁出去的女兒,端午節這天要回孃家探親,吃孃家包的粽子,否則的話就顯得“不孝”,是要遭人唾棄和職責的。

端午和春節差不多,都是闔家團圓的日子,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這麼多豐富的文化習俗,如果我們不去遵守,那生活還有什麼意思呢,所以現實中忙碌的人們,停下你們的腳步,去感受一下吧。

端午節不許下水

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不許下水,這與端午節的由來有關聯。相傳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是在端午節這天跳江自盡而死的,人們為了防止水下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便紛紛向水下拋米麵,吸引魚蝦不要吃點屈原的肉體,由此便有了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

以上就是紅叔三農的回答,歡迎點評,也歡迎關注,一起學習!


紅叔三農


我國是個農耕經濟歷史最悠久,農耕文化最發達的國家。一方面封建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另一方面廣大農民又不識字。那麼這些封建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靠什麼傳播和繼承呢?生活習俗和文化儲存靠什麼傳承呢?鄉間俗語和順口溜就是這些內容的最好的載體。比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五七三週年,兒女要周全”,“端午不吃孃家粽,一個親人也不剩”等等。一方面是強調某件事或者某種習俗的重要性,讓其上口好記;另一方面也有危言聳聽之嫌。個別的例外總是有,那種危言聳聽的後果並沒有發生。而且農民有他們自己的處世技巧,家裡發生了這類的事,也絕對不會張揚出去。說歸說,實歸實,這點農民比誰都清楚。

現在農村也進入了現代生活,農村的新一代根本就不拿這些說法當回事,長此以往也只剩下說的說,年輕人聽不聽只好隨他們了。


三孫叟


端午不吃孃家棕,這是說已經嫁出去的女兒在端午節之前要提前買好東西回家盡孝道,但是卻不是要在端午節這天回家,而是要提前準備好,但是現在這種說法基本上是沒人相信了。


乾醴布衣董世群


都是迷信的說法,不可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