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后宫与妃子讲的是满语还是汉语?

Toy091127


有句土话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所以在清朝的皇帝自乾隆之后,遇到汉族的妃子会讲汉语,但是大多数还是都讲满语。然而在康熙朝,其在后宫与妃子讲话,铁定都是满语了。

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呢?

首先从顺治朝到康熙朝,这两朝是在大力推行“国语骑射”的,当时把满语作为私塾功课必修之一,汉军旗子弟也必须学习。虽然当时的朝廷把汉语和满语都列为“官方语言”,但是所有的八旗子弟(包括汉军旗)都是必须学习满语的,那么作为清廷最高级别之一的后宫,肯定是要满语了,更或者说精通满语是能够入宫选为秀女的硬性标准。

那这个时候就有人问,那康熙和汉族妃子也是讲满语么?

这就很对不住了,康熙没有非旗人汉族的妃子,除去满族妃子以外,康熙有八位汉军旗的妃子,既然都是汉军旗,那当然是自幼学习满语的咯。再加上清朝祖训满汉不通婚(准确是非旗人不通婚),自然满语才是真正的康熙朝通行语言。


不过这里话说回来,汉语地位被抬高是在雍正朝的时期,至乾隆朝,后宫已经开始有汉语了,所以你要问清朝皇帝在后宫和妃子讲满语还是汉语,那是要分开说的,但是康熙朝就没有疑问了。


三观粉碎机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圣祖,年号康熙,为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清朝皇室的语言使用是根据时期来划分的。入关前后宫中通用的是满语和蒙语。比如太宗皇太极的五位主要妃子都是蒙古人,所以当时主要语言为满蒙双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康熙初期。史书记载,康熙皇帝与孝庄太后对话使用的也是蒙古语。


而事实上后宫使用的语言是跟整个的民族融和相关的。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皇帝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就越来越高,顺治崇尚汉文化,皇帝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就越来越高,到了康熙时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 清朝皇子从4岁起就必须接受严格的多语种教育,满、汉、蒙、藏 四种语言是必修课。皇子的师傅也大多满汉均有。所以大多数皇子精通满汉双语,很多人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或藏语,后来的乾隆皇帝还精通维吾尔语 。

满语作为清朝的官方语言,一直被清朝所重视。在后宫的建筑中比如养心殿,坤宁宫这种,就用满语和汉语,两种文字书写。清朝的皇子,必须至少会说汉语,满语。可能还会说蒙古语,藏语。

清朝统治者在保持满贵族优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汉化政策。自康熙中后期起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汉传统经典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人必修课。 所有施政文书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发布。而当时康熙朝的大臣张廷玉、高士奇、李光地等都身居高位,所以从康熙朝中后期开始已经汉化。雍正即位诏书也是以满汉两种文字颁布,所以说篡改诏书把“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传位于四阿哥”的说法基本不成立,还有满文诏书呢,这可能夺嫡失败政敌造谣所致。

我们再来看一下康熙皇帝后妃:

皇后(4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追封)。皇贵妃(3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悫惠皇贵妃佟佳氏。贵妃(1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妃(11位):顺懿密妃王氏、纯裕勤妃陈氏、惠妃纳喇氏、荣妃马佳氏、平妃赫舍里氏、宜妃郭络罗氏、宣妃博尔济吉特氏、慧妃博尔济吉特氏、成妃戴佳氏、定妃万琉哈氏、良妃卫氏。嫔(10位):熙嫔陈氏、僖嫔赫舍里氏、端嫔董氏、静嫔石氏、安嫔李氏、敬嫔王佳氏、襄嫔高氏、穆嫔陈氏、通嫔纳喇氏、谨嫔色赫图氏。贵人11位 庶妃4位,常在8位,答应10位。

汉族后妃有:

顺懿密妃王氏,纯裕勤太妃陈氏 熙嫔陈氏 襄嫔高氏 穆嫔陈氏 静嫔石氏,端嫔董氏,安嫔李氏,袁贵人,陈贵人,易贵人。庶妃张氏 庶妃王氏 庶妃刘氏

其余不再一一赘述。可见康熙朝皇后及高位嫔妃大都是满族人,少数为蒙古族嫔妃,汉军旗嫔妃虽然人数较多,即使从小就接受满族教育,学习满语,但是如顺懿密妃王氏、纯裕勤妃陈氏即使生育子嗣,也难居高位,多是后来雍正帝尊封的。因此康熙在后宫中主要讲满语。康熙帝后期宠妃密嫔王氏因不懂满语,还特意向康熙请求让懂满语的宫女教自己。而且大多汉族嫔妃不受宠爱,见到皇帝的机会也不多。因此皇帝说汉语的机会也不多。但作为皇帝,他打交道比较多的,还有一些宫女太监。这些人,大多是汉人,而且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受教育也比较少,掌握满语的人很少。皇帝吩咐他们,只能使用汉语。所以,皇帝的日常生活,是满语和汉语交替使用。所有施政文书也都以满汉两种文字颁布

 但是从乾隆中后期开始,满人已融入汉文化,几乎全部以汉语为母语,满文已渐渐成为仅用于官方历史记载用的纯书面文字。







子云归来


他想讲什么语言就讲什么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