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D丶Lei


上世紀二戰期間,最著名的一次戰役當屬蘇聯和納粹德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蘇聯最終帶領盟軍打敗帝國主義,提前結束了二戰。

此次戰役中,兩國雙方都是採用打野戰戰術,但德軍當時是有備而來,專打蘇聯的核心地區,而蘇軍則是不得已才應戰。在水平上兩軍也是相差一大截,蘇軍當時大部分軍官都對這場仗毫無信心,處處充滿著即將面對德軍的恐懼,相反德軍看到勝利的希望就要大多了。

在戰役開始之前,蘇軍在戰場上面臨的多次失敗其實主要都是由上級指揮官的錯誤領導帶來的,但此次駐守斯大林格勒的是著名大將崔可夫所帶領的第62集團軍。在面對即將到來幾乎無法戰勝的大敵,崔可夫不僅毫無懼色,始終保持意志堅定和沉穩睿智,清醒地對戰士們進行戰略部署和指揮作戰,並不斷激勵他們的鬥志和自信心,讓他們看到勝利地曙光。崔可夫的這種對士兵的指揮和訓練方法,對於蘇軍之後的戰役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戰爭爆發後,雙方交戰激烈,但蘇軍絲毫沒有害怕的意思,兩國其實在武器裝備上相差不大,只是先前缺乏確實正確的引導和自信心,而此次看到如此作戰兇猛的蘇軍,連德軍都開始感到害怕可能會戰敗。一次次不斷地廝殺,最終蘇軍愈戰愈勇,配合著崔可夫正確的指揮,不斷採取各種戰術對德軍發動反攻,最終打得德軍節節敗退,攻入斯大林格勒計劃正式慘敗。

這種自信心和崔可夫的指揮方式慢慢開始運用到後來蘇聯的多次戰役中,並極大程度地幫助士兵們找到正確的戰鬥方法,喚起了這群“戰鬥民族”的熱血,還給德軍一次次慘痛的教訓。雖然在二戰結束後,蘇軍損失慘重,在人數上犧牲數量高達660多萬人之多,但這並沒有將他們打垮,反而幫助蘇軍成為後來世界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軍事觀察員東旭


每每提前斯大林格勒戰役,我總是對蘇軍懷著敬仰之心。

戰役之初,蘇德雙方打的是野戰。非常明顯的是德軍有備而來,蘇軍倉促應戰。同時蘇軍合成作戰水平比德軍差一大截,此刻蘇軍底層官兵都惴惴不安的心理沒有底。所以戰役之初,德軍充滿碾壓蘇軍的勝利信心,而蘇軍充滿的是失敗的恐懼、彷徨與渴望勝利的惆悵。

蘇軍最終擔負守城的是第62集團軍,前任指揮官雖很英勇,但對守住斯大林格勒根本沒有信心。是誰選擇崔可夫做的第62集團軍守城司令已經不重要了,歷史選對了人。包括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等等二戰蘇軍著名戰將,都沒有崔可夫意志堅定、山崩於前面不改色心不跳、淡定沉穩、依然睿智、始終不忘戰鬥總結激勵官兵作戰自信力。實際上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蘇軍各種失敗與基層官兵無關,都是高級指揮官的失誤造成的。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前線蘇軍基層官兵差不多都知道自己在戰爭中“該做什麼”“能做什麼”。而這一切基本上都是崔可夫的士兵作訓法的功勞,這也是能夠稱“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前,蘇軍武器裝備已經滿足了戰爭需求,蘇軍都是最缺乏的就是基層官兵“應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的信心與勇氣。通過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基層官兵建立了戰勝德軍的信心。而德軍基層官兵第一次體會到了蘇軍基層官兵的頑強與智慧,從此開始懼怕蘇軍基層官兵。總之,蘇德雙方基層官兵通過斯大林格勒戰役拼出了“信心”,蘇軍基層官兵知道“做好自己就能取得最後勝利”,德軍基層官兵則從此認為“怎樣做都不可能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只因為“蘇聯人不好惹”“蘇聯人太多了”。事實上也是,蘇軍官兵在二戰中犧牲了660多萬人,也就是蘇聯官兵犧牲了戰前全部人數還多幾十萬。但直到戰爭結束,蘇軍不是被徹底打垮了,而是變強大到成為世界最強大的陸軍,充分顯示出蘇聯之大。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肉搏戰,充分喚醒了戰鬥族的民族野性與狡猾。而肉搏戰讓德軍基層官兵從此噩夢中的惡魔就是蘇聯官兵,並且揮之不去。

斯大林格勒戰役對蘇德雙方乃至世界都是血腥的,但對於世界反法西斯事業而言,這種犧牲是非常值得的。

偉大的蘇聯紅軍萬歲!偉大的蘇聯紅軍英雄永垂不朽!











B座603-YXQ


二戰,德蘇都受到重創不假,既然論到戰時局勢的轉折:那就得看歐洲戰爭的整個動態。戰爭,瞬息萬變,一次決策的失誤都是牽一髮而牽動整個戰略而會產生變數的。

我們已知德國攻打英國是為了麻痺蘇聯放鬆警惕性,然而希特勒的“海獅計劃”首先在英國強大的海軍實力方面已然產生了變數。相對英國空軍,英國空軍可戰飛機只有1200架,德國投入戰鬥的是2600架,數量上存在懸殊差。但英國的雷達先進,英國又釆用游擊戰術對付德國,從劣勢轉變成了優勢。這樣,“海獅計劃”徹底失敗,當時希特勒已經兵至波蘭臨界,這種情況實際上已給蘇聯斯大林和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看出了希特勒的貓膩。無疑希特勒在整個策略方面已經產生了變數,這種變數是希特勒出於無奈而加速向蘇聯突襲。也就是說:希特勒準備不足,特別是後勤跟不上,到了蘇聯十次衛國戰爭形成了拉鋸戰,形勢呈現出了膠著狀態,緊接著蘇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已進入了12月的嚴冬季節,納粹士兵的禦寒衣服在哪裡?這是轉折的一個方面。

二戰,諾曼底搶灘登陸才是最初的轉折伊始。這就牽涉到國際動態,轉折?美國的立場轉變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轉折,美國有過聲明:表示對戰爭站在中立的立埸上,可到了諾曼底搶灘居然公開與英國結盟,參與了戰爭。諾曼底登陸英美在加萊港造足了假象,迫使德國以重兵防守,結果英美盟軍在諾曼底勝利登陸成功,造成了德軍的兩線戰場。

這樣一來,德軍面臨了更多的困境,因此說:諾曼底戰爭是形成二戰最初的轉折點。

希特勒在讓H.戈林實施“海獅計劃”時他疏或了這種二線戰爭的風險。西線英美實實在在打掉的是德國的家底。

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弟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該戰役也是近代戰爭史上最為血腥、最為殘酷的一次戰役,雙方投入的總兵力預計在200萬之多,投入人數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最多。由於進入冬寒季節,德國當時已形成了兩線作戰,德國由於供給跟不上,先已凍斃20萬之多。這次會戰不光在人數上減員,且從戰士士氣上大打了折口。因此說,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德國納粹遭遇戰略範圍最嚴重的失敗。

這次戰役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6月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導致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性變化。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歷經了嚴酷的冬季。

此後,庫爾斯克會戰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坦克會戰;也是二次大戰最大規模的對攻戰役。這一次戰役蘇德共出動了8000輛坦克,雙方參戰人數達到280萬之多。雙方空戰飛機達到了5千架之多。

庫爾斯克會戰創下了戰爭史上坦克和飛機投入最多,規模最大的記錄。

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意圖對蘇軍造成最大的傷亡從而全面奪回戰略主動權。但是在這一次的會戰中,希特勤又犯了一次戰略錯誤,將進攻時間一再延後,給蘇軍有了足夠的準備;同時蘇聯紅軍又從德方獲取了德軍進攻的情報,蘇軍於是縱深性地構築了三層梯躍式的防禦工事。

這次戰役可以說是德蘇勝敗的分水嶺。其實,戰役之前,德軍已沒有多少勝算的把握,主要表現為已經沒了戰略主動權或由戰略進攻轉變為戰略防禦的選擇性。於是蘇聯從這裡開始大量收復領土失地。

庫爾斯克戰役也被東部戰線認為是又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關鍵性轉折的戰役。這是德國遭遇到的一次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來所保持的攻擊局面,而且直線下滑,引成了蘇德總體力量對比上的傾斜。至此,蘇聯才有了反攻的機會,直達柏林會戰。

德軍戰俘。

綜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戰方的勝利,各個時間節段都是互相密切關聯的。沒有西線戰場美英對德國的工業,軍事基地和作戰飛機的狂轟爛炸和希特勒戰略上的失策。如果沒有英美盟軍搶渡諾曼底戰役也便沒有希特勒顧此失彼的二線戰場。如果沒有斯大林格勒的冬季和戰略轉折和庫爾斯克的最後勝利,那麼也便沒有柏林會戰!希特勒突襲蘇聯時是550萬戰士,到了柏林會戰時的人數已不足100萬,實際上所剩只有80萬兵員,希特勒打到這個份上豈有不敗之理?


星空89831416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是世界公認的,這裡最顯著最為直觀的方式就是戰場態勢的轉變。

納粹德軍發動一系列軍事行動是連續的,使用大量裝甲部隊為突擊力量配備摩托化部隊去打擊對方的有生力量,以強大的後備力量跟進處理被擊潰的對手構成戰略進攻,針對波蘭,法國,英國,蘇聯等大國還使用戰略或戰術飛機進行襲擊以達到閃電戰效果。

納粹德軍在東歐進攻捷克,進攻波蘭,在北歐進攻挪威和丹麥,在西歐進攻法國,比利時,荷蘭,英國,盧森堡,在北非進攻英屬肯尼亞蘇丹索馬里,在南歐進攻南斯拉夫,希臘。德軍都順利取得成功。1941年夏季,德軍發起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時,德軍率領僕從國共計550萬人分三路攻入蘇聯時,戰場態勢都有火力集中,攻擊目標明確,殲滅對手有生力量顯著的特徵。

但是,在1941年冬季蘇聯紅軍用陣地戰策略守住了莫斯科後,德軍被迫後撤,蘇德戰場陷入相持狀態。

1942年夏季德軍採取迂迴戰術執行蘇聯南部戰略時,德軍利用裝甲力量和靈活機動的戰術並依靠戰略預備隊取得進展時,蘇聯紅軍亦及時改變戰術,用陣地戰與德軍死拚,把戰場態勢引向消耗戰,在爭取時間後蘇軍及時反守為攻,用強大的裝甲力量,用善於雪地作戰的後備部隊反包圍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國精銳部隊,蘇聯紅軍採用的各種應對策略成功扭轉了戰場態勢,從此,德軍擅長的閃電戰戰術就完全失靈。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後,隨著德軍機動兵力的不斷少,蘇聯紅軍的後備力量的不斷組織起來,德軍的戰略佈局只能轉向防禦。

根據以上分析,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合乎情理的,至於後來英美聯軍的諾曼底登陸,可以看作納粹德軍從戰略防禦轉入全面潰敗的轉折點,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大偉140797056


把二戰歐洲戰場態勢分為三階段;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德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一、德國全面進攻階段

從1939.9.1,從德國閃擊波蘭開始,德國節節勝利,以戰勝法國、將英國軍隊趕出歐洲大陸為標誌,奪取了西歐。

1941.6.22,德國突襲蘇聯,取得奪取烏克蘭基輔、合圍蘇軍60萬人重大戰果

1941.9.30.德軍發起攻克莫斯科的“颱風戰役”,裝甲部隊已突擊到近郊,能眺望到克里姆林宮塔尖紅星……

至此時,是納粹德國全盛時期。

二,德蘇僵持階段

1942.1.7,德國進攻莫斯科受挫,被迫停止“颱風戰役”。戰爭從德全面進攻變為德蘇拉鋸僵持。

1942.6.18,德軍重點進攻斯大林格勒,意圖控制蘇聯西南部的煤炭、石油、糧食、軍工廠、交通樞紐,為支撐長期戰爭服務。

德蘇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長達199天“絞肉”戰役,至1943.2.2結束。

據估計,德方傷亡了84萬(包括被俘9萬;而蘇軍更慘重,傷亡112萬,還不包括死於凍餓的數十萬市民。

三,蘇聯反攻,德軍敗退階段

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失敗,成為德國由盛轉衰轉折點

①,德軍不可戰勝神話破滅,雙方士氣此消彼長。

②,德國沒有實現奪取能源、糧食等戰略資源既定目標,後勤短缺短板凸現。

③有生力量被殲滅(包括德國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等),很難恢復補充。

儘管蘇聯傷亡慘重,但它具有人員、資源、能源的快速補充能力,這是大國的優勢。德國無法比。

蘇聯由此轉入全面反攻,德國節節敗退,一敗到底。


諶人


蘇德戰場是整個二戰的最主要戰場, 蘇聯或是德國在這場戰爭取勝, 都將影響整個戰爭的進程和世界的格局. 雖然美國所起的作用也很大, 但如果德國打敗了蘇聯, 美英盟軍將不可能在歐洲大陸登陸. 以美國的利益最大化政策, 只會做全球的軍火生意和亞洲的對日作戰. 世界將會是形成兩大陣營: 一個是以德國為首的極權主義, 另一個是以美國為主的民主主義; 如是蘇聯取勝, 美英盟軍會加緊時間在歐洲登陸......, 所以講蘇德戰場是二戰的真正轉折點, 在這場戰爭中,蘇德雙方皆受到重創, 但蘇聯依靠寵大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兵員補充以及美英等國家大量的援助,最後還是徹底擊敗了納粹德國.


談文論史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為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察裡津)而進行的一次具有決定戰略意義的戰役,時間跨度從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止。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遭到嚴重失敗後,被迫放棄對蘇聯的全面進攻態勢,改由於1942年夏季在蘇德戰場南部地區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攻佔戰略要地高加索地區和斯大林格勒地區,以便切斷蘇軍的戰略補給線,從而造成蘇軍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5月初,德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抵擋住了蘇軍的進攻。7月中旬,德軍B集團軍群推進到了頓河大彎曲附近地區,逼近了斯大林格勒。

戰役初起,德軍上將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受命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在強大的火力配置下,由第4航空隊1200架飛機負責掩護,13個整編制師約2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門,坦克500輛。會戰中,德軍統帥部命令各部不斷向該地區增加兵力,其先後參加該地區會戰的部隊為:第4裝甲集團軍、第二陸軍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笫4集團軍和意大利的第8集團軍。

由此,蘇聯最高統帥部根據斯大林下達的作戰命令,指示,為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於7月12日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方面軍司令員為蘇聯元帥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7月23日為尼古拉耶維奇.戈爾多夫中將指揮,下轄第62、第63、第64、第21集團軍以及空軍第8集團軍,後第57、第51集團軍和第1、第4坦克集團軍群相繼編入該方面軍。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任務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庫爾莫亞爾斯卡亞520公里正面上組織積極防禦,其基本機動部隊集中部署於頓河大彎曲地區。

蘇軍在初起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投入的兵力僅有12個師16萬人,飛機450架,各種火炮只有2200門,坦克僅有400輛,由遠程航空兵(轟炸機150至200架之間)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師(殲擊機僅為60架)負責支援。

戰役最初發起時,蘇軍就在斯大林格勒州的人民群眾支援下,在城市遠接、近地、構築了兩道防禦地帶,在近接近地構築外層、中層、內層和市區四道城市防禦圍廓。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部隊、伏爾加河區域艦隊、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隊等。

會戰中,法西斯集團損失官兵近150萬人,約佔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蘇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標誌。蘇軍從此基本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權,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會戰的勝利堅定了全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必勝信心,法西斯集團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極大的震撼了整個法西斯德國,沉重的打擊了西特勒的囂張氣焰,動搖了追隨西特勒的僕從國對他的信任度。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近代戰爭史上空前慘烈的一次會戰,血腥程度無以用言詞來形容,雙方傷亡就在二百萬人以上,從世界範圍來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以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誌性事件而永載史冊。


蘆嘉玉


莫斯科會戰,蘇軍己經開始瞭解德軍的作戰規律,逐漸掌握了防禦德軍進攻的方法;斯大林格勒會戰後,德軍的戰略進攻態勢,轉變為戰略退卻防禦態勢,蘇軍轉守為攻,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成為交戰雙方攻守易位的轉折,一路向西收復失地;庫爾斯克會戰德軍企圖奪回主動權,取得攻守易位的新轉折,但它失敗了,沒有改變戰爭態勢,所以對蘇德戰爭來說,只是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果的繼續發展。哈爾科夫戰役,德軍取得的只是戰術勝利,它只是斯大林格勒會戰的休止符,是斯大林格勒會戰的一部分。

二戰中,德軍所謂蘇軍的損失不可信,俄羅斯說的也不那麼可靠,它們都因為各自原因,需要多報蘇軍的損失。而實際上,戰後超過千萬的蘇軍規模和僅僅80萬女兵參戰的數據,就證明蘇軍二戰損失達千萬人,是不可靠的,因為無論如何,蘇聯可動員的兵力也達不到兩千萬的水平,那是兩億人口以上國家才能達到的理論值,而非實際能達到的。


沉140769451


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轉折點,其主要原因由蘇聯的潰敗,轉變為可以守住(頂住了德國的進攻),而具備了反攻的條件(開始),蘇德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使得德軍第一次有主力兵團被殲滅。之後,蘇軍開始轉入反攻。

當時的美英軍隊不急於開闢歐洲戰場其主要目的就是想讓德國和蘇聯最大可能的消耗,已達到坐收漁翁之利,蘇聯的頂住穩住反攻,不得不讓以英美為首的軍隊加快開闢第二戰場,更加快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果的速度。


人物簡史


這是一個沒法爭辯的問題,無論政治,軍事方面。政治上,希特勒的決定是對的,斯大林也是對的,可惜傾全德國的力量,希特勒攻打蘇俄時,已經到了極限了。後勤跟不上去了。所以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敢說我能統一全球,征服世界。世界太大了,就是現在狂妄自大的美國佬也是做不到的……我判斷,早幾年前,老小布什肯定考慮過這個問題,只是不敢露出來而已。……這世界太瘋狂了,人也是足夠瘋狂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