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应该如何学写格律诗?有哪些好的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腿长的马刀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时下有许多人又捧起了唐诗宋词。每每当人们读到古人精彩的诗篇时,总让人有种创作的冲动;然而面对云里雾里、高大上的格律却只能望而却步。为此我将近体格律诗这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格律诗写作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便让大家快速入门。为简便起见,这里也不再介绍格律、平仄和押韵等基本概念。

要写格律诗我想首先还是要弄清格律诗是怎么回事。本人根据古人和当今诗词大家的论述,把它简述为“格律诗的六大原则”,以方便认识和创作格律诗。读者千万不要对这个“六大原则”进行挞伐,因为肯定不充分,不全面,不完善。这里只是为了简而便论。

1、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平仄声律的要求,首先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这条也是格律诗起源的根本原因,平仄与押韵的结合让诗读起来抑扬顿挫,口齿噙香;使读者易记易诵,心念不忘。

为什么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让人读起来抑扬顿挫?因为说穿了“平仄”实质上就是“长短音”(“平仄”这个词太过“古代感”,让人不易明白)。就好比乐谱中的1/4、2/4或3/4等长短节拍。所以一句话中长短音节错落有致,必然使人读起来像波浪一样抑扬顿挫。但实际上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七言句内平仄相间,前四个字,每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后三个字可分为第五字与六七平仄相间或五六与第七字平仄相间。五言的律句可以看成七言截掉前两个字。

2、联内平仄相对

一般律诗共八句,每两句被称为一联。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每联里面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联内平仄相对就是律诗中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反的,但实际上,七言只要出句和对句中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就行,五言只要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就行。例如: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也就是律诗创作中的“俗话”:二四六分明。

联内平仄不相对,叫失对,是律诗的大忌之一。

3、联间平仄相粘

格律诗平仄声声律第三大原则是联间平仄相粘。也就是说,律诗中相邻的两联之间,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了句平仄相同。实际应用中,七言只须这两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即可。同理,五言只须二、四字平仄相同。

联间平仄不相粘,叫失粘,也是律诗的一大忌。

4、脚分明

格律诗平仄声律的第四大原则是脚分明。脚,就是指律诗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的脚叫韵脚;不押韵的脚叫白脚。脚分明,就是韵脚与白脚的平仄相反。由于格律诗都是押平声韵,所以,律诗的韵脚都是平声,而白脚都是仄声。韵脚和白脚平仄相同,叫踩脚,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

格律诗中的对句都押韵,所出句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有些律诗首联也押韵,这时首联出句最后一个字也是韵脚,平声,这种情况除外),对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后来对联要求仄起平收应该就是从律诗脚分明而来。

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另外,用韵还不可撞韵。所谓“撞韵“是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

5、音步相谐

何谓音步?“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节奏间隔。它具有节奏美。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五言(甲)二I一I二,(乙)二I二I一。七言(甲)二I二I一I二I,(乙)二I二I二I一I。这里的“一”和“二”是指句中相连的平仄同音的数量。律诗一般要求联内音步相同,两联之间的音步上、下要相异。

6、章法要求

好的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组成结构上要求有“起、承、转、合”完整的意义流转。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颔联和颈联,规定必须要用对仗,就是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象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也就是两副对联。首联和尾联则没有要求必须对仗。

根据以上六大原则就可以将律诗的创作具体到“可操作”层面。其中依据第1条就可将首句形式定下来;第2条将首联第2句的形式定型;依据第3条即可将颔联定下来;同理再用第2、3条就将颈联和尾联定妥。但因律诗的押韵讲究,对句末一字有要求,所以最后再将第5条——韵脚加以斟酌,一首格律诗就写成了。

至此形式上的格律诗是写成了,但诗写得好不好呢?这才是重点。因此还得考虑诗作的结构完美,这就是第6条的作用。

最后还有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那就是诗作的立意。这不单纯是格律诗需要注重的问题,是所有为文作赋、写诗填词者都应该当作首要要害的问题。因此这里要提出来,但不作为“格律诗”的“第7条”来说。常言道:诗言志。诗写出来要有你的思想高度和境界,要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否则不要写,写出来的流水账、疯言秽语、无病呻吟那是精神垃圾!

由此可见:严格写好一首近体格律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满足这么多“镣铐”条件真的是很难做到百分百的完美。这也就是“诗人”多,好作品少的原因。


云岫10


如何进行格律诗写作

  • 文/南郭居士

进行格律诗写作前,我们对古体诗应该有较好了解,这里我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带你走进格律诗的殿堂。首先请看过来,让我们先读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水韵)流:十一尤】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平水韵)楼:十一尤】 押韵

这是一首仄起格式的五言绝句,平仄非常完美,当然不用说,意境更优美。

首先,《登鹳雀楼》是一首古诗,是古诗里的格律诗,格律诗里的绝句,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里我们开始接触了古诗、格律诗和绝句的概念,但这还不全面,接下来我们梳理一下诗词的体裁分类。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近代诗和新诗。如今诗歌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旧体诗词,白话诗更多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也就是我这里所讲的诗词。概括地说,诗词就是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在这里我主要讲近体诗的写作方法。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形成于唐代,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其著名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还受到格律限制。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近体诗首先要押韵。押韵,亦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韵律感、铿锵感及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一般情况下,平声韵发声比较平缓抒情,仄声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平水韵和中华新韵。

“平水韵”是古韵(或古声韵)的一种,是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今人作诗上网查一下平水韵表就可以了,古人学科少,有的是时间,基本是把韵表背下来了的。经过不断修订,我们现在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

“中华新韵”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1941年10月10日公告,共列出十八个韵。中华诗词学会又于2010年整理发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符合现代读音,由于以拼音字母的韵母和普通话发音为标准制定,因此更准确更科学,也容易使青少年理解和接受。

用新韵还是用古韵,我认为取决于自己的喜好,不必互相排斥,关键还是要作品的意境和内容好。有一部分人不接受新韵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首先接触的是古韵,先入为主。我本人新韵古韵都用,给接受古韵的人只显示我的古韵作品,给其余人及广大诗词爱好者则同时展示我的新韵或古韵作品。青少年由于拼音学的好,普通话也标准,建议先从中华新韵开始,以后可根据自己的偏好取向再决定用新韵还是用古韵。但如果写词,我还是建议用词林正韵,因为这是古人给词专门定制的,而且韵字比平水韵广泛的多,足够我们填词用了。

现在我们体会一下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本诗为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其中“香”、“尝”、“觞”、“长”为韵脚的押韵字。因押韵规范,使该诗读来朗朗上口,当然,这也有平仄方面的因素。但近体诗押韵要求就很严了,除了押韵必须是平声韵外,还有如下一些具体规则:

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由于涉及的内容难度提升,我先从绝句说起。这里用我写的《绝句·清风诗意》中的一首为例:

南郭有书无处放

楼台当枕梦黄粱

忽闻天外雷声起

万里清风尽入床

本诗为七言绝句,押平水韵,即二、四句的韵脚处的“梁”和“床”都在平水韵表的“七阳”中。平仄符合仄起七绝格式,解析如下:

南郭有书无处放

(仄)仄(平)平平仄仄

楼台当枕梦黄粱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粱:七阳】

忽闻天外雷声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万里清风尽入床

(仄) 仄 平平仄仄平[韵]【床:七阳】

其中圆括弧扩起的表示可平可仄,一般用“中”或⊙来表示,但采用括弧里的声调会更佳。



现在需要讲解什么是平仄了。我在一篇《莫拿平仄吓唬人》的文中说到:所谓平仄就是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这样直白的答案是不是很给力啊?现代汉语把声调分为四声,古人更简单,直接归纳为两声,第一和第二声就是平声,第三第四声就是仄声。平仄的最原始要求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读起来不要始终太平顺,或者读起来绕口,这些都叫“拗句”。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其实唐代诗人杜甫倡以拗句写诗,形成独特风格,至宋黄庭坚专写拗体,崇尚艰涩拗曲,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但近体诗的绝句和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主要有:

粘(nián)对规则。“对”即对立、相反,“粘”是粘联相同。以起句(第1句)的二、四字为准,如起句的二、四字是仄平,那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对立的平仄【即“对”】,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须跟第二句的二、四字同位粘联相同的平仄【即“粘”】。以下几句也是一对一粘直到最后一句。如果违反了就叫“失对”“失粘”。古人也有失对失粘的诗,写近体诗应该尽量避免。

其它还有避孤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拗救等规则,这里不一一介绍。对于近体诗的平仄规则我们可以通过附表《平仄简表》查看,不必死记硬背。

另外律诗除正体外还有杂体,实际都是诗人为突破格律限制不得已而为之下的变体,比如折腰体、偷春体、卷帘体等。

下面再举几例以加深对格律诗的理解。

【例一】

李商隐《夜雨寄北》七绝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为七绝仄起首句押韵,对应平水韵解析为:

君问归期未有期【期:四支】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巴山夜雨涨秋池【池:四支】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何当共剪西窗烛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却话巴山夜雨时【时:四支】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我这里所讲的是律绝,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分五绝和七绝两种。

【例二】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五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本诗为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对应平水韵解析为:

离离原上草

(平)平平仄仄

一岁一枯荣【荣:八庚】押韵

(仄)仄仄平平

野火烧不尽

(仄)仄平平仄

春风吹又生【生:八庚】押韵

平平仄仄平

远芳侵古道

(平)平平仄仄

晴翠接荒城【城:八庚】押韵

(仄)仄仄平平

又送王孙去

(仄)仄平平仄

萋萋满别情【情:八庚】押韵

平平仄仄平



本例开始我们接触和学习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例三】

我写的《日斜南郭》七律

日斜南郭挂桃枝,风过西窗数柳丝。

清酒金樽堪自遣,雕栏玉砌漫寻诗。

鸟飞北岸归烟树,蝶扑东园近砚池。

无事青霜消懊恼,可怜新管奏闲时。

本诗套用七律平起首句押韵格式,平仄韵解析为:

日斜南郭挂桃枝【枝:四支】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风过西窗数柳丝【丝:四支】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清酒金樽堪自遣

(仄)仄(平)平平仄仄

雕栏玉砌漫寻诗【诗:四支】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鸟飞北岸归烟树

(平)平(仄)仄平平仄

蝶扑东园近砚池【池:四支】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无事青霜消懊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新管奏闲时【时:四支】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通过本例,我再讲一讲对仗在古诗中的应用,也是五律和七律的重点。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律诗一首八句,两句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本诗的四联应用了对偶和对仗。颔联、颈联和尾联应用了对仗。比如颔联出对句中,“清酒金樽”对“雕栏玉砌”,“堪自遣”对“漫寻诗”,颈联出对句中,“鸟飞”对“蝶扑”,“北岸”对“东园”,“归烟树”对“近砚池”,尾联出对句中“日斜”对“风过”,“南郭”对“西窗”,“挂桃枝”对“数柳丝”。当然首联从严格意义来说是对偶,因为上联的上句押了韵。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并且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也有个别只颔联对仗的,绝句并没有要求必须对仗,但恰当应用对仗,会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但我们平常所写的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是同学们必须要记住的。

还有一种排律,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排律”。每首至少十句,多则有至百韵者。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限于篇幅,不再敖述。

结合这两节论述,对如何选择古诗的写作格式,我用六句话作一总结,即:“平仄短时宜守律,长诗亘古尽作风。名篇百度疏排律,绝句千年数最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最后两句,是古人谚语,不无道理,诸位但试无妨。



能力测试:

写一首七律或五律,任选其一,第一个较难一点。

1.写一首平起首句入韵格式的七律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

2.写一首首句不入韵平起式的五律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再提醒一下,要特别注意,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作者简介:南郭居士,本名郭军,男,汉族,籍贯甘肃徽县。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狗尾草诗人原创艺术团队主创人员。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


南郭居士边走边吟


现在人习作格律诗,首先的过平仄关。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格律是格律诗的规则,在没有出现大家公认的新格律之前,如要写格律诗,还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遵循古人制定的格律吧。

当然了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是很难的。诗词格律章法要求足有二百多种之多,仅仅是章法。

格律诗有三美:境界美、音乐美、建筑美。境界美主要和内容有关。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诗人们必定会有更新的表现和追求,这点不须多说。 至于格律诗的建筑美,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也不论是绝句或是律诗,其字数与句式都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在这方面,看来没有什么可加以变化发展之处,这是“格式”的固定。 而音乐美方面,除了由老杜开创,经宋人发展的抝体律、绝之外,也似乎再难有其它方面的追求。

如果你喜欢格律诗,欢迎来本号做客。本人习作格律差不多十年之久,创作格律诗词已近三百首,并有《鸣玉集》诗集即将出版发行。


张梦章诗词


说到这个问题怎么去注意,象我们这些人手中什么都没有,只有手机一部,有平仄表的,可大多数没有学过语法,或者文字根底浅,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都必须按规则,对仗,押韵才合格!按诗词要求,语法正确平仄不正确还可以算古风,打油,白话诗!那么诗不成词,平仄在正确连打油诗都不是,不管你是什么诗,横起必须成词,必须经得起语法变论!这样的事,我遇到很多!帮他们解了很多错词,错句!这才是主要问题!词汇,文字根底浅了,怎么去写格律!它要与词性上下对绝才算合格!他们一说就我教你怎样写格律绝诗!你自己连语法词性都没学过,怎么去教!甲什么理由去教!就那么简单!还算绝诗,绝律么!一天是在瞎扯淡罢了!根本没有意义!


蓝天白云126978817



石湖老土


如果真想学好诗,一是积累,二是实践

要注意多读、多看、多背、多写、多改

其中的多读、多看、多背,是要读、看、背优秀的作品,《唐诗三百首》当然是启蒙,但还应挑选一些其他选集,比如老杜的,王维、孟浩然的,或者寻找一二自己比较喜欢的唐宋名家为师,专研其作品,能得其一二,在当代也是了不得的了。至于两汉乐府、古体亦不能错过。虽说学写格律诗,但诸体都要有所了解。如喜绝句,则可买些绝句的选本来研读、学习。

积累,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谓的格律,只不是过一层纸,没有什么难的,一捅就破,不要去看网上乱七八糟的各种韵律上的教程,虽然很多说得准确,难保有些也是一家之言。现在很多人在格律上无事生非,多了许多古人都不曾提到过的“病格”,生造这些“病格”,以示自己的水平,让很多初学者摸不着头脑,望而生畏。

要弄懂格律,正常情况下,二小时可以把格律诗的平仄、押韵、对仗等弄清楚。如何弄懂,买一本王力先生著的诗词韵律,十几二十几元一本,为了省钱也可以找电子版。但最好还是买纸质的,有空就翻翻。韵律本来是很简单的事,现在很多人喜欢把简单的搞复杂,以显其水平。至于写诗为什么要被格律束缚,我想这个多解释无益,格律自有他的好处,不懂格律的人不会发现其中的帮助。如果实在不想被束缚,完全可以去写古体,如果连韵都不想押,那就写古风文字,或者散赋,甚或现代诗。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有段话说得很好:

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了?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当然学习创作,最最关键的是多写。虽然我们说写诗要有灵感,不能无病呻吟。但是在学习阶段,就是要大量的创作实践,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当然这个“愁”不一定是真的“愁”,只是表达一种情感,喜怒哀乐,风花雪月,无一不可入诗。很多艺术是相通的,艺术的天份很重要,但不经过大量训练和实践,再好的艺术天份也会埋没。就像练乐器、练舞蹈、练书画,就是不断的训练加实践。(前面朱光潜先生那段话,其中“格律”,不仅仅是指诗词的格律,也包涵了乐器、舞蹈、声音、书画等的格律,就是他们的各种规则。)我想,创作实践多了,只要时间花下去了,虽然未必能成为非常优秀的诗人(这还需天份),但写出较有韵味、有意境的诗还是可以的。不要把写诗当做很高深的事,写得好的,当然会有其它原因,但很多人只是因为写的多了,

“无他,但手熟尔”!

怎么样才算多写?我想,在初学阶段,每天一首是必须的。我们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写诗当也如此。天天写,用词、造句、构境,只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好。但凡几天不写,就会越来越懒,三天不写就会一周不写,一周不写就会一月不写,直至半年一年不动笔,这怎么能提高呢。认识的一些朋友,主要是年轻诗人,他(她)们在练习阶段,写得多的一年能逾千首,更有人一日写五十首七律,当然这属于训练阶段,未必能出好诗,而是要熟悉创作的规律。这些人付出了努力,往往一年之后的水平,比很多人写了二三十年都要好。很多人说太忙,没时间写,工作忙、学习忙,忙当然是借口,但有了这借口,学诗词也好,还是学其它艺术也好,都不会有什么成绩。其实学诗词所花的时间,比起其它艺术入门训练的时间来,应该绝不算多的。何况学写诗词,相对比较方便,有时候口占一绝、一律,也就几分钟十几分钟。很多人的诗词,是在吃饭时、上班路上或者马桶上口占的。有的高中学生,虽然学业很重,但依然能很好利用时间,短短半年学习就让人刮目相看,让人知道什么叫后生可畏,但关键还能高考考的很好,当然有些学霸也非我们常人能理解。鄙人初学诗词时,有时候工作很忙,但无论几点,都要写了一首诗才睡,越忙越想写诗,很多诗是凌晨一二点写的。当然现在懒得很,时间多刷头条了,写诗写得少,退步极大,实在惭愧。

写完一首作品,一定要多读,要高声诵读。前面说到的多读古人诗,就是为了熟悉古人诗词的气韵,熟悉诗词的语言。有了大量的古诗词藏蕴于胸,有了那种习惯,再来读自己的作品,读得多了,再各自比较,自己诗作何处不妥,自然心中有数。曾国藩虽不以诗名世,但他《家训》中有段话也说得很有道理:

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朱光潜《谈美》一书中,更进一步提到: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严格地说,各种艺术都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诗人和文人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无若何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

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有些人虽然以前不写诗,但因为自小背诗,或有家学,对诗词了然于胸。那么他们稍了解下格律,初学创作的作品,往往还要胜于浸淫在其中数年十数年的所谓诗人。所以多背多读与多写,不可偏废。

又如清代姚鼐《与陈硕士书》中所言亦是此意:

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至于修改与锤炼,诗坛词坛佳话很多,有在创作时不断修改,亦有创作完后反复修改,还有类似“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例子。毕竟下笔就浑然天成,易一字不能的情况实在太少见。

清代词人孙麟趾在《词径》中说到:

词成录出,粘于壁,隔一二日读之,不妥处自见。改去仍录出粘于壁,隔一二日再读,不妥处又见。又改之如是数次,浅者深之,直者曲之,松者炼之,实者空之。

于词如此,于格律诗何尝不是?

如真有心学格律诗,一要不畏格律,集中时间弄明白,实在是很简单的事;二要向古代大家学习,多读多背,今人诗作未必一定要读,入门后眼光也会提高,再选些当代的佳作看看;三要尽量多写,各种题材均可尝试;四要不怕打击,即便起初写得不好,被打击了,更要多读多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学观,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对别人适用的,对自己未必有用。但有时候,自己的片言只语也会对别人有所启发,因此,也需望看到这个回答的朋友,不妨讲讲自己学诗的一些体会,当然有困惑也可以提出来,相互交流一下。


诗词在线


我的观点是:古诗词(即格律诗)不是想学就能学懂的。当然,学会按照格式填空倒是不难,难的是通和精。要达到通和精的程度,先得有丰富的人生感悟。因为,人生感悟是写作古诗词所需之灵气的基础及源泉。写作古诗词,七分灵气,三分常识。并不是老师告诉你的多读、多背,多练就能写出优秀作品。而是要多悟。怎样多悟?只读优秀唐诗宋词。读的时候不要看注悉。一次不懂读十次,十次不懂读百次。直至你心底的某根弦被拨弄了一下。记住。是读,不是背,不是背、不是背。至于怎样悟?可以以柳宗元的“江雪”开始。问自己,簑笠翁为什么钓鱼?他是什么人,穷人?被贬的官?武林高手独孤救败?作者为什么将钩鱼写成钓雪。以此类推。別问作者写了什么,要问自己读到什么!忘记你在求学阶段老师所灌输的一切。重新开始。


意会胜言传


本人多次推荐徐志刚编著,济南出版社出版的《诗词韵律》。有了该书,按谱,选韵,填词作诗,还能查询每个字的平仄。


闲云野鹤87277


个人认学写格律诗,首先掌握几种律谱,都按定格写,懂八戒,懂对仗,知道什么是三平尾,什么是孤平,出韵,并注意词语错综,读之上口,用典适当……。


青松2369396


感觉到有味道 就随便爱上了 慢慢的看联做句 了 哈哈热气冒春风 千年文化半似通 观景纪事需豪兴 不拘一格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