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有道理吗?

w0513


农村俗语“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有道理吗?

农村的俗语大多是农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活哲理。这些俗语一代代地传下来,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有些虽然看似与生活脱轨,但仔细揣摩却很有道理。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癞蛤蟆学名蟾蜍,是农村常见的两栖动物之一。在农村生活,你可能很少见到青蛙,但癞蛤蟆一定见过。癞蛤蟆有药用价值,它身上的蟾酥是有毒的,分布于皮肤、眼腺中,蟾酥可以用于麻醉、解毒、强心利尿等临床使用。

农村预测降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老农民常说的“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再比如“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燕子低分是因为下雨前空气湿度增大,昆虫的翅膀上沾满了水珠,重力增加使得飞行高度降低,燕子为了捕食随之也要降低高度。下雨前天气闷热,蛇也会钻出洞“凑热闹”。

癞蛤蟆是两栖动物,皮肤的保水能力非常差,必须时刻保持湿润,否则就会因过度干燥死亡。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升高,所以癞蛤蟆这时候出洞是为了给皮肤补充水分。

以上就是红叔三农的回答,欢迎点评,也欢迎关注,一起学习!


红叔三农


农村俗语“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有道理吗?

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天气预报功能,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天气预报员。比如我们常见的蜻蜓低飞,预示着不久就会有下雨。很灵验的,屡试不爽。

那农村俗语“癞蛤蟆出洞”,真的会“下雨靠得稳”吗?是民间观察的结果还是说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没有无缘无故就会发生的事情。偶然发现下雨前癞蛤蟆出洞也许是巧合,千百年来民间总结就能说明有因果关系了,绝对不会是偶然现象。

有人说癞蛤蟆出洞,是因为它感知外面空气比较湿润,因为要下雨了嘛,空气中含有过多的水分。说癞蛤蟆是两栖动物,皮肤常常会缺水干燥,对癞蛤蟆没啥好处。总觉得有些牵强附会的味道。

我倒是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对天空下雨的感知都是一样的。不过有的反应不太敏感罢了。就像我们人类,天要下雨的时候是有感觉的,比如大雨将倾,总会有胸闷气短的压抑感。然后大雨下来以后,这种压抑感就会减轻许多。

其实动物也是一样的。就像水中的鱼类,要是天要下雨的时候总会把头露出水面来呼吸空气。这个说明了一个问题,当天空快要下雨的时候,水中的氧气可能发生了改变,就是变得少了稀薄了,然后不够鱼类呼吸交换用了。就会探出头来从空气中直接补给氧气。

陆地上的癞蛤蟆也是如此。当快下雨时,空气湿度大,气压很低,然后周围空气中氧气就会又被抽空的感觉。在狭窄的洞穴里的癞蛤蟆,会因为天气改变,在洞穴里肯定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胸闷气短,呼吸不通畅等,就会感觉很不安全,然后就会爬出来。

当然,应该还有很多次要的原因。比如捉虫子吃,因为要下雨了嘛,空气中飞的虫子也很低,捕捉成功的几率很高。应该说是癞蛤蟆的一种本能反应,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基因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