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和南宋相比,哪个朝代更怂,只愿偏安?

红雨说历史


如题,其实一个国家的行为不应该简单的评价其“怂”或者说勇敢,因为每一个国家行为都是有它自己的历史原因的。但是后来的我们却可以按照现在的看法去衡量一下那些历史事情。

那么东晋和南宋相比,哪个朝代更怂呢?窃以为东晋要强一些。

东晋与南宋不同,东晋主弱臣强,南宋主强臣弱,东晋皇帝没有多大的权力。他是被东晋各士族,尤其是颍川王家,推出来的代表,虽非傀儡却也非真正的至尊。所以史学家评论“王与马,共天下。由于这种情况,东晋政府能调动的兵力其实很有限,淝水之战东晋调集的北府军才不过8万也是这个原因。这与南宋政府的百万大军是数十倍兵力的差距。然而历史却是东晋从来没有南宋一样对北方的敌人赔款称臣,哪怕是面对百万大军的前秦也没有。据钱大昕先生《廿二史考异》卷一八晋穆帝永和七年条曰:东晋君臣虽偏安江左,犹能卓然自立,不与刘、石通使。旧京虽失,旋亦收复。视南宋之称臣称侄,恬不为耻者,相去霄壤矣。讵可以清谈轻之哉!这不仅仅因为当时流传的魏晋风骨,还因为东晋军队的战斗力比之南宋要强太多了,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北伐巅峰期也是在东晋为臣时期以东晋北府兵为班底创造的。就国土面积而言,东晋鼎盛时期尽占黄河以南之地,最少也有当年东吴故土,虽然各家士族门阀轮流掌权,互相牵制但即使每次只有区区几万晋军北进中原,也往往能所向披靡,令胡人破胆。

所以窃以为东晋在气节方面要强于南宋。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东晋和南宋,都是偏安江南、与北方王朝长期对峙的汉族政权,对于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现对比如下:

(一)先看看东晋。

1,东晋多数皇帝都是苟且偷安,毫无收复故土的志向。317年,祖逖誓师北伐,东晋的第一位皇帝司马睿,为了敷衍祖逖,给了他一个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空头衔,只拨发了1000人的粮饷和3000匹布,兵员、兵器都要自己想办法。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曾请求东晋迁都洛阳,结果东晋朝廷毫无反应,桓温只好退兵。晋军回师后,已收复的中原地区再度被前燕占领。

2,由于东晋政权是在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因此东晋的军政大权被这些世家大族长期把持。南迁之初,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其后,王、谢、桓、庾四大豪门轮流把持朝政。东晋进行了多次北伐,其中取得一定战果的有四次,都是权臣为了增强个人实力举行的,如桓温第一、第二次北伐(354-359年)以及刘裕两次北伐(409、416年)。而由东晋朝廷主导的殷浩北伐(352年),则以惨败收场。

(二)再看看南宋。

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只有一个宋孝宗,其他的多为庸碌无为之主。南宋的历次北伐,主要发生高宗、孝宗、宁宗三朝:

1,宋高宗时期: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后,其所有政策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以战求和”。所以,即使有韩世忠的黄天荡之战、吴介的和尚原之战、岳飞的收复襄阳之战等胜利,也挡不住宋高宗屈辱求和的心。金国提出的议和四个条件“称臣;年贡银25万两及绢25万匹;割让唐、邓、商、秦四州;杀死抗金名将岳飞”,宋高宗全部接受,并迫不及待地以 “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2,宋孝宗时期:宋孝宗即位后,一改宋高宗的做法,为岳飞平反,重用主战派大臣,发展生产,惩治腐败,出现了“乾淳之治”的短暂兴盛局面。1163年,宋孝宗启用张浚举行了隆兴北伐。但是,张浚志大才疏,用人失误,在前线主要将领邵宏渊、李显忠出现内讧时处理不当,导致北伐失败。后人有一句评论很恰当“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3,宋宁宗时期:宋宁宗似乎也想北伐中原,即位后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削秦桧封爵,但是能力有限,北伐也以失败告终。1206年,韩柁胄主导发动开禧北伐,也是因为用人不当,名将之后、四川宣抚副使吴曦临阵叛宋降金,导致宋军全线溃败。和宋高宗、孝宗相比,宋宁宗一朝可以概括为“既无恢复之君,也无恢复之臣”。

(三)结论:两个朝代相比,东晋对于北伐中原是有力无心;南宋时而有力无心,时而无力有心。总体来看,东晋要更怂一些。






前哥说历史


本文仅对听得进道理,讲道理的人欢迎,头脑简单者绕行,谢谢。

南宋有几次用兵:

一、赵构单枪匹马,抵抗主了刚灭辽及北宋的金,建立南宋,确实有二十年称臣。在面临灭国,作为权宜之计,作为韬光养晦,有何不可,生存是硬道理。是南宋在赵构手里学南明二十年灭亡重要,还是实际的生存下来重要呢,我们有脑子的可以想想。能屈能伸方是大丈夫所为,只要核心即国家延续能保证,暂时个人的委屈跟国家的存亡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大凡有杰出才能的白手起家之人,都有非凡的胸怀,他们的胸怀从哪里而来,你们知道吗。

他们的胸怀不是天生就大的,他们的胸怀是被一次一次委屈撑大的,是被一次一次屈辱扩大的。

难道都要学崇祯,死要面子活受罪,死不低头,标准的小家子气,只有莽夫之勇,没有大局观,身死国灭,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韩信因为胯下之辱成为庸人了吗。勾践战败,献出自己的女人,自己不但将越国作夫差的附属,自己也委身为奴,还亲自尝夫差之便以示臣服,他从此就沦落了吗。腰杆子硬要靠实力说话,做事情要务实,不要务虚,不要空喊口号,否则只能是假话、大话、空话。

二、二十年修养生息后,国家初步具备用兵条件,高宗安排孝宗上台,安排孝宗北伐,废除合约,

三、开禧北伐,

四、与蒙古联合灭金,金都被联合灭掉了,没有战绩吗。

五、近五十年抗蒙,打死蒙古皇帝蒙哥,打死闊出,亚欧其他各国被蒙古所灭,或数月,或数年,最厉害的一二十年,而所谓的弱宋独一无二,战斗了近五十年,南宋自然不弱。

那么一个国家除了打仗,除了亮肌肉,就没有其它了吗。也就是说只要有肌肉,不需要有内涵,不需要有知识,不需要有科技,不需要有民生。难道我们的国家就要像一个混混,靠力大为王,没有文化,没有素养,靠打架为生。这样的国家不就是一个流氓国家吗。

南宋以仁义治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民生等等都是最好的,用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话说,中华之文化造极与宋,后渐式微。中国的文化宋是最高的。每个时代都要留点东西给后人,是留一点肌肉,还是留点文化给后人。南宋让老百姓也第一次有言论自由有做人的乐趣,老百姓生活富足,南宋深得民心,所以有崖山十万军民跳海,为国殉葬。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阶段,最顶峰,居然被无知之人说的如此不堪,可见见识多么浅薄。难道都要学汉武帝,如果你们的祖上都在汉人居住区域,你们的祖上也就是你们的祖宗每家每户都要当兵死人,都要提供打仗赋税,都要易子而食,还要感谢汉武帝的威武,难道你们的祖宗在汉武帝时是汉武帝。真是很可笑。

只有人没有见识,只有人久居基层,没有权利经历,没有长进,才会熟视无睹,才会有这种概念。

在座的有这种概念的,不要说做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有几个能管五十个人的小老板可以跟我说一下,看看你们管理一个小企业是否艰辛,何况南宋赵构单枪匹马重建南宋。

没有经历的人跟他说了也没用,纸上谈兵。

不管东晋还是南宋都想开疆拓土,只是很多东西不是喊口号就可以的,说了你也不懂。

主要目的又是在说南宋。那我们就来给你启启蒙,提高一下情商,权利商,方便你进步,争取在社会上有所进步。

一个伟大的王朝因为仁义治国,因为文明理性,因为没有滥杀,没有野蛮,没有道德沦丧,是整个封建社会文明的表率,这样一个深得民心,有崖山十万军民为之跳海,为之殉葬,史无前例,怂吗。也许,因为这些人没有情商,没有权利经历。

战与和是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战与和要看实机。合适的就是好的。只是战有掩盖性,容易站在道德高地,战败也不需要承担道义责任。和就容易被定义为投降,实则是背锅侠。皇帝只有一个,战争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国内矛盾,提升自己的威望。而对于百姓来说战争是既要出人,要死人,又要承担战争所需物资。比如汉武帝40年战争,用完上百年的积蓄,从即位时5000万人口,四十年就减为2500万。换句话简单的说,用2500万人口,家家户户因战争而死,易子而食,国家濒临破产,除了汉武帝得到了千古一帝的威名,其他人得到什么就不知道了。如果战败,百姓更不是人。

赵构是皇帝,自然要考虑全局,不仅要考虑战与和,更要考虑宋政权延续。 主战并不都好,战和要看实机,盲目战争失败的例子太多,刘邦能征善战也有白登之围。李世民也有渭水之盟,明英宗也有土木堡之变,就是投降派慈禧也有甲午中日之战、八国联军入侵,无不因为实机不成熟,丧师失地,特比是慈禧时期更是割地赔款。 赵构是一位有勇有谋的皇帝,宋史定论中兴之主 ,不是浪的虚名。他既要考虑用兵,同时要考虑国内的承受能力,钟相杨幺起义就是因为抗金税赋,与民意逆行,必然为百姓抛弃。 经过常年战乱 ,江淮多流民,百姓已流离失所,需要休养生息,否则,必然引起更大的农民起义,到时内忧外患,必然亡宋,亡汉人天下。 求和纯粹不得已而为之,为休养生息以利再战。 实际也是这样 二十年后废除合约,让孝宗即位北伐。不管是孝宗北伐还是开禧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在经过休养生息之后仍然失败,更说明了靠岳飞直捣黄龙的不切实际。

至于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在对岳飞的处理上,容易让人有投降派的概念。下面我们具体说说岳飞。

岳飞只是一个爱国将军,他只要想怎么打仗,同样层次的爱国将领有五六个,如果说南宋靠岳飞一己之力,只能说这样的人历史知识道听途说。 赵构得从全局高度,从稳定高度总揽全局,岳飞只是赵构下面的中层干部,只是军队一员,同时岳家军也属于骄兵悍将,特别所托非人,张宪只知有岳飞,不知有朝廷,犯了大忌,朝廷难以驾驭。赵构还要考虑稳定、评价人员素质、战争供应、经济,农业、手工业,民生,贸易,等等,他同岳飞考虑的不是一个人层次。

至于岳飞之死,对他的英雄形象有拔高关系。

岳飞作为爱国将领,因为统治者的需要,已经升华为国家的政治符号,跟真实的岳飞关系不大。

大家只要知道岳飞是一个爱国将领,抗金英雄就可以了。

十二道金牌之说是荒唐的,朝廷为什么连续发十二道金牌。说害怕在开封打败金军后就可以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简直是痴人说梦。有几个人知道黄龙府在哪里吗。开封离黄龙府相差数千公里,即使不打仗,步行也要几个月,其中一个后勤补给就无法解决。有人很可笑,说以战养战。靠抢劫,那是土匪,在北宋的地盘,可能可以,到原来就属于辽和金的地盘,宋是属于入侵,谁给你,何况十万军队的补给,靠抢就够了?或者说难道可以雇佣美国飞虎队,用B52扔两颗原子弹,进行斩首行动;同时请以色列雇佣军用飞机空降突袭;难道救出昏庸无能,又荒淫无耻的钦宗,赵构就没有办法控制局面了。

实际情况,金刚灭北宋、辽,处于历史上的强盛时期,难道这样的金是豆腐,不堪一击。

金牌是圣旨,一道金牌不听,就是违抗军令,就是要杀头的。难道说朝廷有先见之明,岳飞会不听命令,自行其是;还是因为岳家军一贯不听命令,预见岳家军会违抗军令。还有朝廷是不是无知到跟说十二道金牌这样的人一样,不知道如果逼急了,会逼出兵变。

说赵构是昏君的,其人本身不智,见识浅薄。赵构宋史定论中兴之主,赵构能白手起家,启用有能力的将领,抵抗主了金军;能任用人才,稳定住局势,能大力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平衡各种矛盾,能有效延续宋,并将一个初步发展的国家交给孝宗,一个昏君有这样的本领吗。当然,要理解需要有高度。

南宋为什么要议和?

为韬光养晦,为延续宋争取时间。

古时打仗不管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文明决定性的因素是后勤补给,战场需要巨大的后勤补给下,即使粮草够,后勤运输所需要的押运粮草人员,运送人员送数千公里,宋根本无力支持。古今多少战争,比如赵括的纸上谈兵,比如年羹尧西北用兵都是疲于粮草,又如日本侵华因战线过长被拖死,粮草是真功夫,不是血一涌就行的。

宋当时为抗金入不敷出,财政80%用于军费,南宋的宫殿不过十多间房子,比不过一个大户人家,钟相杨幺起义因为抗金民不聊生,江淮多流民,如果硬着头皮,南宋面临灭国。

至于徽宗早已死亡,钦宗根本不是赵构的威胁,钦宗让国家灭亡,即使回来臣子们也根本不会听他的,特别是赵构朝无论大臣还是将军大多赵构提拔,而且赵构的才能是很突出的,根本不是赵构威胁。反而赵构希望接回钦宗 ,方便管理钦宗,而不是将钦宗放在金人之手,金人可以随时利用钦宗(利用钦宗另立国家,破坏赵构政权的正统性)来牵制赵构。

至于赵构与岳飞关系:

我们所知道的岳飞大多来源于他的孙子岳珂,为岳飞平反所写金陀粹编系列,宋史照抄金陀粹编系列。

为什么岳珂所写可信度不高,岳珂是宋代有名的大贪官,借岳飞之名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从平反角度扩大其辞,从贪腐角度也会扩大言论,以利用岳飞这一英明敛财。

抗金通常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韩世忠黄天荡抗金,其二吴玠稳定川陕,其三张俊、韩世忠、岳飞、刘琦均有建树,不是岳飞一己之力。

岳飞之死与张宪有很大关系。

赵构收兵后处死岳飞,是岳飞没有处理好实实在在交出军权事宜,造成留恋军权的事实。中兴其他将领都交出军权后,岳飞将张宪岳云留下执掌军权,皇帝要收权,自己要主动将自己的亲信调离军队,否则还是自己的人掌握军队,等于告诉皇帝留恋军权,何况是将军权交给向来不听朝廷的张宪,是张宪骄兵悍将害了岳飞。

宋孝宗即位,按惯例大赦天下,将岳飞赦免。孝宗为体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用北伐来稳定自己的统治,为政治需要,赦免岳飞。

岳飞没有经岳飞孙子岳珂加工过的形象肯定是好的。岳珂这一南宋有名的大贪官,出于为岳飞平反记,所写资料拔高很多,可信度不高。

岳飞个人传记作者岳珂,岳飞孙子的宋史记载,我在百度上了解岳珂时,发现只要搜岳珂,直接弹出岳珂人渣的字样,可见岳珂实在有辱岳飞这一祖宗之名。

1、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徐鹿卿传:”会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诎于初。又置贪刻吏,开告讦之门,以罔民而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载“。

徐鹿卿简介:嘉定十六年(1223年)廷试进士,累官吏部侍郎,提举鸿禧观致仕。及卒,谥清正。

2、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四袁甫传:”岳珂以知兵财召,甫奏珂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珂竟从外补”。

袁甫简介:少承家学,又从学于杨简。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状元),甫所至兴利除害;在朝靡切权贵,抗论不阿。卒,谥正肃。

3、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杜杲传:调江山丞,两浙转运使朱在辟监崇明镇,崇明改隶淮东总领,与总领岳珂议不合,慨然引去。珂出文书一卷,曰:"举状也。"杲曰:"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珂怒,杲曰:"可劾者文林,不可强者杜杲。"珂竟以负芦钱劾,朝廷察芦无亏,三劾皆寝“。

作为岳珂下属的杜杲,无法满足上司时任淮东总领(财赋)兼制置使的岳珂的贪欲。岳珂竟以杜杲向崇明百姓征收的“芦”课不足为由,诬陷杜杲。

杜杲简介:南宋战功显 赫的抗金抗元爱国将领,有文才。 荫补入仕。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金军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县)等地,杜杲时任江淮置司幕僚,率军前往救援,州城得以保全。淳佑二年(1242年),蒙古军大举南侵,杜杲应诏为官,。。。在真州大败元军。淳佑八年(1248年)病故,享年75岁。朝廷赠开府仪同三司。

4、清代史学名家全祖望对其评价:岳珂、杨绍云、郑定、蔡廙之在四总,借天子之法令,吮百姓之膏血,外事苞苴,内实囊橐,何居乎,倦翁而亦预此列也,。。。然则珂直掊克忮深之小人,得无有愧于乃祖乎。

按宋史其他大臣记录,岳珂在南宋是个人渣,是个鱼肉百姓的大贪官,他的贪污腐化是给岳飞脸上抹黑的。所以他的文章可信度太差。

岳飞忠心能战,为平反记过多的采用民间传闻,民间普遍同情、寄望死者导致神化严重,比如关羽、项羽都已经神化。如同现在的抗日神剧,有一定事实,却能手雷炸飞机,适得其反。明清政治需要,需要忠心的战将为皇帝服务,加剧神化。

至于南宋之耻,宋徽钦二帝将祖宗的江山丢了,罪无可赦,靖康之变被金野蛮的变成靖康耻。

靖康耻是徽钦二帝长期盛世后没有危机感,荒淫无耻所致,跟大多数王朝三代以后皇帝没有危机感一样,才有朝代更替,类似民间的富不过三代。

金的灭亡更可耻,因为没有利用价值,皇帝一天死俩,皇帝如同野物被分尸,整个皇族被灭族,妇女当然逃不过靖康耻。难道皇帝被分尸的耻辱程度还不如徽钦二帝之辱。至于后来宋蒙灭金,宋还是报仇雪恨了!

蒙古灭南宋,蒙古后来也一样有捕鱼儿海之耻。因为蒙古短期的野蛮杀戮抢掠,至今蒙古国仍在为之偿还债务。

至于南宋灭亡,南宋是无法抵抗蒙古的,虽然南宋独自同蒙古抗战四十多年,在抗战史上独一无二。。

不要无知者无畏,当时蒙古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亚欧国家中有那么多的国家大多只有两三个月就为蒙古所灭。强金,强夏及亚欧其他国家,那么多国家早早灭亡,难道南宋不强吗。

强弱是要相对比较的,看不到或者不会分析,说明鼠目寸光。

打仗不是过家家,南宋独自抗衡蒙古四十多年,杀了蒙古首领及王储不是偶然的,是因为南宋与北宋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重视儒家文化的朝代,讲究人性化治理国家,时刻关注民生,知道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整个宋一朝,因为脱胎与唐后期至五代十国乱世,深知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故以民生为主线治理国家,经济科技发达,政治环境宽松,因而南宋居民认可宋,因而南宋民心可用 ,有强大的凝聚力,有同仇敌忾不畏强暴的决心,同期其他亚欧国家在蒙古面前转瞬间灰飞烟灭,不是浪得虚名。 蒙古之所以厉害,是因为这一游牧民族,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它鼓励烧杀抢掠,一直以抢到的作为全民主要封赏依据,因为抢到即赚到,抢掠比任何事情来的快,蒙古人谁还努力工作,除非他是个傻瓜,蒙古这个文明异类爆发力空前,自然短期内农耕文明无法抵抗,当然随着野蛮爆发力衰竭,自然会为自己的野蛮付出代价,为野蛮不知开化所埋葬。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首先实实在在做好自己,以不让爱国变成一种假道义,真虚伪,唱高调。


听雨: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其实,东晋和南宋都不愿偏安,只是两者都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北伐成功而已。

不过相较之下,同为偏安政权,南宋要比东晋怂得多了。为什么这么说?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南宋自立国时起就低人一等;

宋高宗赵构一路被金军追着屁股打,一路南逃至江南。而金军更是豪言:“上山下海抓赵构”,吓得赵构连滚带爬逃到了海上。更悲剧的是,赵构还被金军吓成了不举。此后的赵构果真如被阉割般处事,即便是在抗金形势逐步好转的情况下,他还是一心想与金国求和。

为了求和,赵构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为了求和,赵构不惜割让岳飞好不容易才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等地;为了求和,赵构不惜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为了求和,赵构甚至不惜向金国称臣......

南宋就是在这样一个开国君的带领下,开始了它对江南一百多年的统治。而且立国之初就像金国俯首称臣,成了大金附属的“江南国”,比当儿皇帝还丢人!

反观东晋,虽说同样偏安江南,但晋室不用向北方的外族政权卑躬屈膝。而且依托北府军强大的战斗力,东晋在军事上并非处于劣势。肥水一战,更是直接把强大的百万前秦大军给报销掉了。后来桓温和刘裕等大将的北伐,也都颇有成就。

这些比起南宋处处挨揍的表现,明显要强得多。因此,南宋的历史存在感看似要比东晋强,但就所处时代的国际地位来看,显然不如东晋。

其次,南宋是个 “没有首都”的王朝;

我们很多人都以为,临安是南宋的首都。但其实,南宋的首都始终是控制在金国手中的汴梁。临安,也就是临时安置的意思。而临安府在南宋一直是被称为行在,不非是京城。因此,南宋可以说是一个“没有首都”的王朝。

南宋朝廷之所以不正式迁都于临安,不过是一个政治表态而已,就是想让老百姓知道,朝廷并非想偏安南方,终有一日会王师北定。

尽管南宋朝廷在政治上是这样的表态,但在行动上却相当的老实。期间虽也有隆兴、开禧两次北伐,但最后都以悲剧收场,反而使南宋更加的屈辱。真所谓是旧耻为雪,再添新丑!

反观东晋,虽明确迁都建康。但在北伐的行动上,晋室却要比南宋更积极,也更为果断。国运达百年之久的东晋,虽然期间并没有值得称道的明君。但东晋历代帝王在位时,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也启用了不少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其中不乏有名将名臣的指挥。

事实上,东晋从立国时起,就不像南宋那么怂,处处被动挨打。而是采取以攻为守的方针,积极抵御北方强敌。像刘裕的北伐,一度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已经无限接近北伐战争的胜利了。

最后,南宋的灭亡,第一次让汉民族被外族彻底征服;

南宋的失败,主观上是自身的软弱和不思进取造成的。但客观上,也是因为金国确实很强大。不过南宋更悲剧的是,有一个金国还不算,还倒霉的碰上了蒙古这条上帝之鞭。虽然,南宋在自己的最后关头硬上一把,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强得可怕的蒙元,让汉族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灭国。

崖山一战,十万军民齐殉国,确实可歌可泣。但这亡国之耻,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从这几点上思考,南宋是要比东晋更失败些。

(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大家也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见解)


这些历史要读


更怂的话,只能说是南宋!刚开始时期的机会!自毁长城!杀岳飞!弄得再也没有人敢提出北伐的口号!东晋开始的时候,实在是内部太乱了!司马睿自己说了不算!就那样还有祖逖刘琨要北伐呢!朝廷也想,可是,实在是没钱没粮没人,结果祖逖死了,他弟弟就受不了,祖约就受不了!打仗要花钱的!平王敦时说话雇佣兵要给钱的!明明叫预约吗?打完之后,没好处,又让去打后赵!租约懂吗?有时间限制的!结果,王导封住了后路!这是要干嘛啊!结果就造反了!悲剧…!后来的桓温也是如此!都是有指望的靠北伐得名利!也曾恢复了洛阳!结果,就是不能长远!最终,刘裕也北伐成功了!可是,终于还是篡夺了东晋江山!相比岳飞是真没有实力撺掇大宋江山!可是也被杀了!你说是不是太怂了!


萌大叔来了


这两个朝代真象是一个模子脱出来的。

首先,都是小一统,范围大致与秦王朝的疆域差不多,西晋更大些,比北宋大,东晋比南宋大的多。

这两个王朝都毁于自己特设的政治制度,西晋实行的是士族制度,类似于贵族垄断一切利益和权力的制度,显然是极为腐朽的,宋朝则是文官制度,其也吸取了西晋亡国的教训,实行科举选拔官员,所以比晋更清明些,但朝政被文官所把持,极其排斥武将,也是十分腐败。

这两朝的国防政策都是防内而不防外,士族制形成统治网,防住了汉人,却没有防住内迁的五族,以致少数民族一冲,汉人起而响应,西晋政府,立刻土崩瓦解。北宋庞大的禁军更是分布在各地,专门镇压人民,所以宋朝人民起义比较少。

西晋比东晋更腐败,北宋比南宋更腐败,这是因为西晋因腐朽而亡国,所以东晋南迁以后,颇有些励精图治的气象,出了不少英雄,如刘琨与祖逖的北伐,王导与谢安着南服,说南语,十分谦恭,结交士人,终于击败前秦,大举北伐,所以东晋颇可称道。而南宋鉴于靖康之耻,后来也有所改变,也曾两次北伐,只可惜文官当政,兵不能战,每战必败,但南宋后来誓不降元,有死无二,已不再是高宗与秦桧那时的无耻与无能了,靖康之耻催生了“理学“的产生,强调”气节“,导致了”崖山投海“的悲壮一幕,而”衣冠南渡“的东晋导致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这也是这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

东晋比南宋大多了,南宋充其量只是一个”江南国“,它没资格称帝,因为从秦始皇开始,要称帝必须要统一中国,南宋的两次”北伐“都是象征性的,并不是真的北伐,其次南宋是称臣于金的,皇帝怎么能称臣呢?所以只能是个”江南国主“,东晋则不断北伐,英雄辈出,刘裕几乎完成统一,所以称皇帝还是可以的,可惜总是陷入长久的内乱之中,消耗了国力,东晋灭亡以后,北方就又压制了南方,情况就与南宋差不多了。

由此可见,最怂的不是南宋和东晋,而是北宋和西晋,作为两个统一的帝国,因为腐败,为人民所抛弃,广大的帝国即刻瓦解,而后来的东晋和后来的南宋,知耻而后勇,尤其是东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而南宋也誓死不降,集体战死,比他们的祖先强多了。


用户58617410289


两个朝代都是偏安一隅,但哪个朝代更怂,确实不好比较,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两个朝代不能用“怂”来评价,只能说这两个朝代都喜欢偏安一些,那么下面我就先分析一下这两个朝代的不同之处,然后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1,皇帝有无实权。东晋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因为当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西晋王朝崩塌,皇族实力受到极大削弱,“五马渡江”后,西晋皇族势单力薄,只能依靠南方士族门阀的支持和依靠建立东晋,所以东晋的大权掌握在士族门阀手中,皇帝是没有多少实权的,“王与马共天下”反应的就是这个事实。而南宋不一样,士族门阀制度在唐朝大规模发展科举制后,被彻底抛弃,所以南宋大权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2,对北方政权的态度。靖康之耻后,赵构建立南宋,面对金军的入侵,他采取妥协的态度,甚至不惜向金称臣,接受金国的册封,这对于汉人王朝来说是极大的耻辱,虽然后来的宋孝宗,宋宁宗曾发动过北伐,但因为自身实力不济而失败,最后还是签订了和议,宋金关系改为叔侄关系,但依旧是耻辱。而东晋王朝自始至终都没有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低过头,不管是前期的前秦还是后期的北魏,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东晋王朝不会妥协投降,而是坚决抵抗,所以才会有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也创造了“淝水之战”胜利的神话。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朝代都有过北伐,但都失败了,然而南宋向北方政权低头,议和了,而东晋自始至终都没有。

还有一点,那就是南宋建都临安,东晋建都建康,可以看出临安靠海且比南京还往南,是一个跑起来很方便的城市,事实上当年赵构定都临安很大原因就是这里是出海口,可以随时乘船逃跑,所以从都城也能看出,南宋更偏安一些。但我不同意南宋“怂”这个说法,因为南宋也有过北伐,也曾打赢过金国,取得过“采石矶大战”的胜利,也曾抵抗过蒙古大军达半个世纪之久,在钓鱼城打死过蒙古大汗。

所以南宋不怂但已经安于现状,偏安一隅了,东晋也是如此,东晋大权掌握在南方士族门阀手中,这些人本来就对中原地区没有感情,所以不支持北伐,也因此祖逖,桓温,刘裕等人的北伐皆以失败告终,这从侧面也反应了东晋统治阶级也喜欢偏安。


只不过南宋曾向金称过臣,这一点我认为是南宋最大的污点。


咸鱼闲聊


南宋王朝比较怂和偏安。

东晋王朝内部大乱,外面有很多政权和王朝。




杰哥208733768


古代人开疆拓土,那是那个时代的理念。不愿卷入战争保持所在疆域的繁荣稳定,保证一方老百姓的安宁也是无可厚非的。吴越王钱俶主动纳土归宋,避免吴越国卷入战乱之中,继续保持吴越在宋朝富甲一方的地位。关键是广大老百姓愿不愿意的问题。老百姓始终是战争的受害者,山河破碎,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苦不堪言,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才是天大的犯罪!不要把战争当儿戏,开口一个杀,背口一个杀,那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任何时候都是要顾全大局的,要靠卓越的政治智慧的。东晋也好,南宋也好,所处时代所作出的决定,后人确实不好评判,毕竟历史不是后人可以去作出决定的。


海不厌深者


南宋比较怂历史上宋高宗时期南宋明明可以打败金国手复半壁江山,然而南宋皇帝却对金国称臣,每年给金国送岁币,之后的南宋皇帝心思只放在江南的美好风景偏安一隅,半壁江山豪不心疼,当时的南宋诗人,写了很多感慨的诗,其中著名的就有“西湖歌舞几时休,只把杭州方汴州”表达了他们对南宋皇帝偏安一隅的无奈和愤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