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同一座城市,蘇軍三次大慘敗,哈爾科夫有何特別之處?

有人說,吃一塹長一智,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連續跌倒;也有人曾經說,相同的招式不能連續兩次戰勝聖鬥士,然而對蘇軍來說,有一個城市,讓他們連續三年跌倒三次。

風起雲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蘇聯在前期遭到了德軍閃電戰的重擊,一度失去了大部分的領土和城市,然而憑藉強大的國力,用了4年的時間終於反敗為勝,將曾經失去的地方多了回來。在這個激烈的過程中,有一個城市,蘇軍曾經三次慘敗於此,這就是今天烏克蘭的哈爾科夫,哈爾科夫戰役一共打了三次,均已蘇軍慘敗告終:

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1941年7月,蘇軍在烏克蘭經歷了慘痛的基輔之戰,60多萬大軍潰敗,為了能夠封鎖烏克蘭境內蘇軍的後撤路線,德軍最強的第6集團軍在當年10月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了哈爾科夫。根據蘇軍的說法,哈爾科夫陷落前,他們已經轉移了全部的工業設備。

為了同一座城市,蘇軍三次大慘敗,哈爾科夫有何特別之處?

這一戰蘇軍失敗的根源在於基輔丟失後,已經沒有兵力防守哈爾科夫了,失敗在常理之中。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1942年5月,蘇軍集結了數十萬人,向哈爾科夫發起進攻。結果德軍在17天的時間裡,僅僅消耗了2萬人,消滅蘇軍30萬人。考慮到為了爭取更多國際援助,蘇軍自開戰以來,首次承認了雙方損失差距的懸殊。蘇軍盲目發動這次戰役有著深厚的內部政治背景,莫斯科保衛戰後,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被粉碎了,指揮莫斯科保衛戰的朱可夫聲望達到了頂點。

蘇軍認為,可以借莫斯科保衛戰的優勢,向德軍發動一些反擊,朱可夫認為從中路開始反擊比較好。這個時候,老帥鐵木辛哥和他的軍事委員赫氏提議,應該從南部動手,進攻哈爾科夫,一路進攻基輔。鐵木辛哥向最高統帥部拍著胸脯表示,一定會打贏。蘇聯方面為了平衡如日中天的朱可夫,同時考慮到鐵木辛哥的資歷,決定依據鐵木辛哥的決定行事。

為了同一座城市,蘇軍三次大慘敗,哈爾科夫有何特別之處?

蘇軍這一戰幾乎丟掉了南部的家底,德軍統帥部看到蘇軍如此不堪一擊,下令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奪取斯大林格勒,原本準備配合第6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的第4裝甲集團軍負責進攻高加索產油區。希特勒告訴第6集團軍統帥保盧斯:給你這樣的軍隊,你連天堂都能打下來。

可見這一戰,德軍對蘇軍的蔑視到了極點。雖然德軍完勝,卻為他們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此戰又稱哈爾科夫反擊戰,是德國元帥曼施坦因一生的經典之作,被後世評價為軍事歷史上的奇蹟。軍事歷史上一般認為,1943年上半年的這次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指揮了70萬德軍擊敗了200多萬蘇軍的進攻,將斯大林格勒戰役潰敗的不利局面扭轉,重新奪回來了戰爭的主動權,避免德軍在1943年就被滅亡。

曼施坦因本人晚年認為自己的70萬德軍戰勝了550萬蘇軍此戰,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當然,後來也有蘇聯稱為“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的一戰,蘇軍只用了一天就奪下了城市,因為潰敗的德軍已經放棄防守了。

三次大潰敗原因各不相同,但是蘇軍為什麼一定要奪取這座城市呢,哈爾科夫到底有何不同之處。

首先,哈爾科夫的交通位置關鍵,背後就是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產油區。蘇聯擔心德軍以此為跳板,進攻高加索產油區,然而越擔心就越出事,反而因為奪取該城市而失去了守衛南部的軍事力量。

為了同一座城市,蘇軍三次大慘敗,哈爾科夫有何特別之處?

其次,烏克蘭哈爾科夫市是蘇聯或者烏克蘭境內的猶太人聚居地,在大批猶太人90年代遷移以色列的情況下,至今該城市還有20%以上的人口為猶太人。因此當地工農業經濟發達,技術先進,重工業基礎雄厚,著名的T34坦克就是在哈爾科夫坦克工廠完成的。時至今日,仍然有阿聯酋等中東富國在對該廠進行投資,過硬的產品質量,沒有受到當地惡劣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

最後,當地俄羅斯族人口與烏克蘭族人口差不多,當地人民時刻盼著蘇軍的營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