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何不直接杀了慈禧,自己亲政?

小离Olina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晚清人物。(本文610字,阅读需3分。)

很有趣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光绪帝没有那个能力杀掉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并非慈禧太后亲生,所以,为了保住名义上的“母子关系”,慈禧太后让光绪断绝了与亲生父母的日常来往,对小光绪是极力控制,经常苛责光绪。

所以,光绪小时候是很怕慈禧太后的,甚至还怕身边经常打小报告的小太监。和慈禧太后精力旺盛比起来,光绪皇帝由于从小营养不良,其身体羸弱,体弱多病。

光绪十五年,光绪成年亲政过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势力,也就是时人称呼的“帝党”。

这波人最大的牌面就是军机大臣翁同龢,翁同龢能力虽然突出而且对光绪皇帝很好,但实权依然操纵在老佛爷手上,慈禧太后一道令下连恭亲王奕䜣都能被搞下课,更别谈汉人军机大臣翁同龢了。帝党里面其他的人物礼部侍郎、工部侍郎等等都是副职,而非一把手。光绪皇帝亲自提拔的文廷式凭借着敢于直言名气较旺,但终究不过是台谏这种无实权的官罢了,光绪帝欣赏的康有为最大的官职不过工部主事而已。

洋人虽然支持光绪,但也只不过是反对慈禧太后罢黜光绪的皇位罢了。

更为要命的是,虽贵为一朝天子,但军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上。

掌握军权的荣禄、袁世凯还有淮军的头领李鸿章都还是要听命于慈禧太后而不是年纪轻轻涉世未深的光绪帝。这一点在戊戌变法期间就表现出来了,谭嗣同让袁世凯出兵诛灭慈禧太后,虽袁世凯有没有告密还存在争论,但事实上袁世凯并没有出兵,在他心中,自己的长官还是荣禄大人,自己的命运还是系在后党手上。


所以说,光绪皇帝没有那个能力杀掉慈禧太后。


两分钟走进历史现场,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事实上,光绪并非没有亲政过。自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光绪皇帝整整亲政十年。

这十年间,不可否认,慈禧的心腹大臣们仍然占据要职。但是,很多大事的决策权是属于光绪的。慈禧及其心腹们,并未掣肘。

如果光绪有能力,完全可以一边使用着慈禧重用的旧臣,一边慢慢提拔自己的人马。同时抓住某些大的时机,为自己立威。

历朝历代,权力更迭,不都是这样的吗?

慈禧能够一步步站上权力巅峰,也不是无故得来的。按她自己的说法,灭长毛(太平天国),平捻子,为大清国操碎了心。

正是通过这些大事,她在朝廷上立了威,这才能够让李鸿章等人中龙凤甘心受其驱使。

光绪应该也想过立威的事情,比如甲午战争,就是光绪皇帝力主的。

如果当时这场战争打赢了,我敢打赌,光绪绝对能够顺利从慈禧手中接过权柄。可惜,他输了。

光绪亲政期间,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戊戌变法”。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依然是失败。

光绪的病根,是能力不足,尤其是不能识人。甲午战争时,他听信翁同龢;戊戌变法时,他听信康有为。事实证明,这二位都非能臣,甚至可以说,这二位都是谋私不谋公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皇帝,即便杀了慈禧,独掌大权,又能如何呢?何况,他根本杀不了慈禧。

一来,清朝是儒家立国,忠、孝为儒家最重要的两大信条。如果光绪胆敢弑母,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如何向身为儒家信徒的大臣们交代?

二来,慈禧是个老谋深算之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安全,而且掌握兵权的又是她的心腹。光绪就算真的想杀她,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光绪要想接过慈禧的权柄,不在于杀不杀慈禧,而在于他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这个权柄。

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这个能力。


趣谈秘史


1.光绪完全没有必要杀掉慈禧,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本来没有机会当皇帝的,是慈禧将天下给了他,让他能够当皇帝。慈禧也让光绪亲政,也让光绪变法,更重要的是慈禧已经掌握大清朝的权力几十年了,从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历经三朝,天下那里不是慈禧的人。各地的封疆大吏那个不是为慈禧马首是瞻,光绪根本没有能力杀慈禧。

更为重要的,法理上说不通呀,慈禧本身没有犯过大错,对大清,她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搞起洋务运动,也给汉人官僚以权力,远比清朝皇家贵族有眼光,有谋略。另外,慈禧还将光绪抚养长大,还给光绪皇位。

最为重要的一点,光绪远远比慈禧年轻,当时的大清朝形式远远好于太平天国时期,光绪只需要好好当皇帝,不做出过分的事情,慈禧百年之后,自己肯定能够完全掌握权力的

2.如前文所说,光绪完全没必要杀慈禧,为什么最后两个人还是闹掰了。原因很简单,慈禧和光绪不但是两个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各自的利益集团,也就是所谓的后党和帝党。慈禧的后党把持朝政几十年,慈禧百年以后,慈禧肯定不会担心自己的,因为她是皇帝的养母,皇帝的亲姑姑,对皇帝有恩,皇帝拿她是没什么办法的。但是慈禧下面的后党则不会有好结果,光绪完全掌握权力,肯定不会用慈禧的旧人,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光绪若是掌握权力,光绪底下的人肯定会将慈禧那一派的人铲除干净的,历史上皆是如此,无可厚非。

3.所以说最希望慈禧和光绪斗起来的,其实是他们手底下的人。慈禧的宫廷势力,荣禄这些权臣,各地的封疆大吏,那个不是靠着慈禧庇护着;光绪底下的帝党,康有为这些人,还有皇帝身边的人,那个不希望皇帝早点掌握权力,自己能够替代慈禧的人。其实,按照道理来说,慈禧手底下的人更急,因为慈禧年纪大了,熬到死,其实权力自然就光绪了,到时候这些人都没什么好下场的。光绪其实也不急,急的是康有为这些人,他们对朝廷其实没什么功能,能够入朝为官,完全是皇帝赏识。这些人毫无根基,也毫无贡献,朝廷的大臣必然不服,

所以他们肯定要弄出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

4.如前面所讲,慈禧和光绪并不是维新和保守的冲突,而是帝党和后党的权力之争。特别是维新派,虽然他们心系国家,但是做的事情真的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比如他们改革的内容:

取消旗人特权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裁汰绿营

废八股,兴西学

基本上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八旗贵族,天下官僚,汉人军头,传统士子,而且还没有受益者。你做一件事情把大多数人得罪了,肯定会遇到所有人阻挠。但是你做的这些事情,却没有人收益,也就是说没多少人支持你,关键皇帝权力本来就是别人给的,这肯定是成不了。

比如康有为,荣禄问他变法不是应该慢慢来么?

康圣人大袖一甩,“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要知道,康有为只是一个书生,也没中过科举,对朝廷有什么功劳,完全是凭借皇帝宠幸,一时猖狂。

维新派还筹备着聘请伊滕博文来当顾问,甚至还有上奏让光绪帝跟英美日本四国组成联邦,让伊藤博文做首相的。

要知道变法的那帮人,完全什么政治经验,很多想法只是美好的想法。有人会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商鞅变法虽然得罪人,但是能给底下的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呀,而且还是马上都能给的那种。比如奖励耕战,种地种得好,打仗有功劳,能授予爵位,这一年之内能让大部分人收益,当然有人支持呀。

5.最为关键的是康有为这些人最后采取极端措施,光绪帝意外背锅。光

绪还没来得及想到要不要干掉母后,政变就发生了

八月初二,袁世凯来京谢恩,康有为遂开始计划干掉慈禧的细节。他计划让袁世凯围颐和园,然后由毕永年带一百人“奉诏往执西后”

当然,最后肯定是失败了。

所以说,杀慈禧这事情,其实和光绪帝没啥关系,都是康有为、谭嗣同这帮人“皇帝不急太监急”。

但是只要光绪还没有彻底失去理智,一定不敢这么做的。因为就当时满清统治集团来说,慈禧是绝对掌握局面的人,尤其集团中的高级人员都是慈禧的人。这种情况下,一旦慈禧死去,局面很可能迅速混乱且光绪帝没有任何可能掌控的机会


历史是什么


光绪的能力差。要真有能力早就玩死慈禧了,皇帝本身的号召力就是一大资本,况且慈禧呆在宫中,很多事不便出面。光绪能力差在五方面:1,无帝王之才。既不能发现人才,又不会用人,更不能辨别人。侍卫统领是自己的老丈人都不知道拉拢,认错袁世凯等,梁启超等又都只能搞点内政。2,魄力不够。当断不断,政治斗争残酷无情,而他却悠柔寡断。3,权谋基本没有。4,有机会把握不住。戊戌变法其实是个好机会,任命梁启超等一个小小的宫内行走,七品小官。当时如用谭嗣同等做直隶总督等高官,情形都变了,要么外出巡游,召各地总督见驾,京师慈禧只好束手就擒。5,见识面太窄,坐等成败,不知道主动出击。总结以上五点,他只有等慈禧把权力施舍给他,历史证明他就是很傻,很天真。


刘备1866


关于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应该分好几个阶段!

在戊戌变法之前,其实光绪对慈禧还是很客气的,慈禧这个人也并不说大家都知道的那样,是一个老妖婆,相反,慈禧对光绪很好。

慈禧的亲儿子是同治,但是同治英年早逝,在任何朝代没有太皇太后,慈禧想要垂帘听政,必须当太后,于是慈禧让他妹妹的孩子,同时也是同治的堂弟,光绪来当皇帝。

光绪进宫的时候只有四岁,所以,在承受了丧子之痛后,慈禧对光绪非常好,也并非不让光绪亲政,相反,谁都明白,熬死慈禧,一切都是光绪的,这个时候光绪是没理由要杀慈禧的。

1887年光绪亲政,但是政权还是在慈禧手里,然而,皇上不急太监急啊,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光绪这条捷径一飞冲天,通过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然后成为光绪的心腹。

这一点从国的政权爱好者都喜欢,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战国时期的范雎了,范雎一开始啥也不是,就是魏国的一个门客,后来到秦国去和秦昭襄王见了面,范雎就挑拨秦昭襄王和宣太后(就是芈月)还有魏冉的关系,已经当了40多年傀儡的秦昭襄王早就受够了。

范雎挑拨秦昭襄王的结果是秦昭襄王驱逐了宣太后和魏冉获得亲政,在位56年亲政15年,范雎因此成为秦国宰相。

所以,后世的很多人都在效仿范雎,希望通过捷径来获取政治地位,这里面最上进的就是康有为了,本来自己就管什么不是,但是却希望通过变法使光绪彻底亲政,以达到自己成为辅助之臣,或者成为类似外国宰相的那种实权者。

刚开始慈禧对变法是支持的,慈禧是清朝末期最开明的人,在位期间任用汉臣,主持了洋务运动等等措施,尤其是在戊戌变法后,仅仅三年,慈禧就颁布了比戊戌变法更进一步的清末新政,所以,那些鼓吹慈禧因为没有变法使得清朝灭亡的人,实际根本就没看过清末的历史。

因为康有为做的不仅仅是维新变法,他是在借用变法的名义使自己上位,培养自己的势力范围,打压慈禧的后党,实际上满清权贵很多都认同变法,大清要是亡了,他们还哪来的特权。但是随着戊戌变法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康有为的真面目,后来和袁世凯密谋刺杀慈禧(袁世凯其实也支持变法),老奸巨猾的袁世凯表面答应,实际上已经跑了,他才不会蠢到去做以下犯上并未他人做嫁衣的事,因为,袁世凯本身已经受到重用,他跟没有受到重用的康有为是两个态度。

到了这个地步,慈禧只能结束变法闹剧,康有为口口声声说变法,结果自己最先跑了,到后来,康有为娶了六个老婆,果然是身体力行。

到戊戌变法后,光绪想杀慈禧已经不可能了,相反,慈禧还有废光绪的意思,到1908年慈禧死的时候,光绪在慈禧死前前一天被毒死,其实剧情早就安排好了,就看你怎么猜了,光绪死的时候才38岁。

光绪悲剧的一生,其实就是康有为这帮变法派造成的,光绪四岁当皇帝的时候,慈禧已经将近三十多岁了,怎么熬,熬不死她,你看秦昭襄王,当了四十一年傀儡,不照样把他们撵走了,相反,慈禧还真给光绪亲政,只要光绪表现的好,天下早晚不是他的。


史论纵横


光绪不该杀慈禧,也杀不了慈禧,光绪只是起心动念要杀慈禧,就直接导致了清朝最后十几年的巨大混乱。

1,光绪不该杀慈禧。

从感情上来说,慈禧是光绪的婶婶,也是阿姨。最重要的是光绪从5岁开始就养在慈禧身边,所以慈禧是又当爹又当妈,和光绪的感情,绝不是一般的母子关系,更不可能是你死我活的仇敌。

慈禧是光绪的婶婶、姨姨、爸爸、妈妈,感情上来说,光绪下不了这个手。有证据表明,光绪称呼慈禧“亲爸爸”可能是一种真情流露。

我们国家历来以孝治天下,如果光绪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死慈禧,不管后来能做出多大贡献,都始终会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从政治上来看,慈禧的光绪政治上的引路人,光绪一直在和慈禧学习处理政务。光绪也是慈禧唯一的合法继承人,爱新觉罗家与慈禧关系最亲密的,只有光绪一个人。在政治上,两人结合成了“母子一体”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光绪是慈禧的唯一。这一点和吕雉、武则天在位时的情况大不相同,看不到这一点,还说光绪应该杀死慈禧,真是幼稚的可笑!

2,光绪杀不了慈禧。

光绪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力量,从本质来说都来自于慈禧的教诲和让渡。如果没有慈禧的大度,光绪什么都不是。也正因如此,光绪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光绪不可能杀死慈禧。

光绪自己不行,他的同盟更不行。

光绪的第一个同盟是翁同龢。本质来说,翁同龢是慈禧的人,慈禧重用他,让他当光绪的老师,又让他组织了“翁门六子”为首的后清流党,正是看上了翁同龢的老实可靠,看上了翁同龢的胆小怕事。

另一方面,翁同龢在光绪年幼时扮演了慈父的角色,与慈禧严父严母的形象截然不同,这也是光绪信赖翁同龢的主要原因。

光绪的第二个同盟是康有为。事实上,康有为算不上光绪的亲信,因为戊戌变法中最受重用的是军机四章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有为只能算是戊戌变法的意见领袖、公知喷子而已。“围园杀后”阴谋到底来自于康有为还是谭嗣同,不得而知,如果来自于康有为,那就太滑稽了。

史料表明,康有为一生只见过光绪一面,谈了15分钟。而慈禧抚养教育光绪23年。一个见过一面聊过15分钟的老骗子,骗你杀掉养育自己23年的人,怎么听都像是滑稽戏。

3,光绪杀慈禧的起心动念,导致了清朝最后十几年的大混乱。

光绪杀慈禧,错就错在只是起心动念,但这个起心动念,撕裂了“母子一体”的稳定执政状态,造成了清朝最后十几年的大混乱。

戊戌政变时,慈禧直接找光绪兴师问罪,养育你20多年,给你权利让你亲政,甲午战败也没追究你责任,如今你要造反杀我?光绪只能辩解自己没有要杀人。但是有袁世凯的密诏副本作证,光绪真是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事实上,袁世凯的密诏,可能也是假的。即使是真的,也不会明确说要围园杀后。但是,康有为这个猪队友,彻底坐实了光绪的“围园杀后”的“真实性”。因为康有为伪造出“衣带诏”在海外招摇撞骗,外国人没有鉴别衣带诏真伪的能力。于是光绪和慈禧彻底决裂了。(康有为为了当网红ps了自己光绪的合影,呵呵)

慈禧大怒要废掉光绪,再立新帝,她选中了端亲王载漪的儿子溥隽。这也是不得已,溥隽是慈禧侄女的儿子,祖上是乾隆的弟弟。溥隽当时已经15岁了,但慈禧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只能瞎凑合了。这就是“乙亥建储”,年号都拟好了。

溥隽准备登基当皇帝的当口,八国联军发扬雷锋精神来给光绪看病。没病啊?为什么要退位?再加上荣禄、李鸿章等人都不同意,慈禧只好退而求其次,立溥隽为大阿哥(就是太子的意思)。

溥隽没当上皇上,但是载漪为首的端王党是成事了!荣禄、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明白人全都在端王党成事的情况下靠边站。端王党比洋务派和清流党更恶心,招抚义和团、怒怼八国联军,就是这帮蠢玩意干出来的。

庚子国变,端王党被当做战犯全部处理掉,死的死亡的亡,一个也没剩下。这让清廷内部的满汉冲突更加激烈了。慈禧一死,满汉冲突总爆发,清廷就灭亡了。

当然,乙亥建储的另一个副产品是让慈禧再也不敢公然立继承人,直到慈禧临终几天才匆匆选了溥仪和他爸爸载沣,这个国家那还经得起这样乱来。但,慈禧真没办法!

如果没有围园杀后这个诛心之论,戊戌政变不会有、乙亥建储不会有、庚子国变不会有,清朝在慈禧死后还能保持相对稳定,或许还能多存在几年。


历史知事


看到这个问题,笔者也只能呵呵了。

光绪杀慈禧?先抛开所有政治上的因素,就说说光绪从小进宫,是谁把他带大的?仅从亲情和孝道出发,光绪敢不敢杀慈禧而背上弑母的恶名?试想,无论哪个皇帝,一旦背上弑母这样的恶名,恐怕江山也就到头了。光绪只要脑子不犯傻,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当然了,政治家不能用感情来考虑问题。先来看看光绪的对手到底是谁?

其实,光绪的对手从来都不是慈禧太后,而是满朝的文武大员们。他要变法要维新,需要任用一大批官员去落实自己的意图,于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历不够、经验不足的官员大量涌入朝堂,骤然间得到重用,简在帝心。

今天看来,光绪这么做似乎无可厚非,但在特别讲究资历的当时,光绪这么做势必引起满朝文武官员的不满。人家辛辛苦苦一辈子才熬到现在的地位,怎么几个小年轻轻飘飘的几句话,几条所谓的改良方针,就可以动了他们的奶酪?

这些人怨气大,光绪根本无法平息。京官如此,地方官也是如此。从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地方上除了湖南的陈宝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地方官支持这场变法。由此可见,这场变法从中央到地方,官员的态度要么中立,要么反对,没有广大官员支持为基础,变法怎么能够成功?所以,杀不杀慈禧,和变法成功不成功,没有必然关系。

那么,慈禧对这场变法的态度又是什么呢?

笔者翻阅了很多材料,大致理了一个脉络。首先,慈禧还政光绪是出于真心。社科院的马勇老师写过一个《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始末》,细读此文,大家就清楚慈禧为什么要还政光绪,以及她还政的决心,这里就不展开说了。还政以后,慈禧归隐颐和园,本不该再过问朝中之事。但有人会指出,慈禧的亲信荣禄依然掌握京畿的兵权,甚至慈禧本人还控制着人事使用权。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很简单,扶上马、送一程。

光绪皇帝基本是慈禧一手带大的,慈禧对光绪非常了解。她清楚光绪要变法,更清楚变法的压力有多大,反对派有多强大。慈禧曾经支持过洋务运动,对变法应该没有什么恶感,甚至或许在内心里,还是有点支持的,否则她也不会坚定地还政。反对变法的顽固派去找她哭诉时,她曾不予理会。

但是,慈禧和光绪的不同在于,她还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即便同意变法,但绝对不允许变法触及到朝廷大局的稳定。所以,对于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年轻皇帝,她一方面放手让他去做,另一方面不得不留点后手,以防局势不可控制的时候,自己可以出手稳住大局。这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由此可见,光绪杀不杀慈禧,根本就不是变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光绪万一真的杀掉了慈禧,那么保守派就有足够的力量和借口废掉弑母的光绪,满朝文武几乎都是他的对立面,光绪最好的结局恐怕也就是被囚禁到死,变法还是无法成功。所以说,阻挠光绪变法的并非慈禧太后,而是落后的旧体制和几乎遍布中央和地方的反对派。康有为们在政治上极其幼稚,把矛头对准慈禧,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指望一场虚无缥缈的兵变,用暴力来取得变法成功,这本身也是可笑的。离开官僚体系支持的变法,很难取得成功,这不是杀一个人能做到的。张居正可以,是因为他是几百年来唯一一个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的人,神挡杀神,人挡杀人。康有为们明显没有这样的实力,指望杀了慈禧就赢得变法,这是天方夜谭。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沈茂骏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解》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如果我是光绪,也不会冒这个险,等着慈禧老死就行——只是光绪想不到自己死的比慈禧还早,老天爷不给阳寿,那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我们只要看看光绪和慈禧的年龄差距,就知道等是最好的选择了。

光绪的母亲是叶赫那拉·婉贞,慈禧的亲妹妹,也就说慈禧是光绪的亲大姨。

光绪出生于1871年8月,慈禧出生于1835年11月,比光绪大了36岁,光绪在1875年1月登基为帝时年仅4岁,慈禧40岁,基本是慈禧一个人大权独揽,光绪是名副其实的傀儡。

对皇帝而言,二十岁已经有了独立能力,光绪帝在20岁时,慈禧已经56岁,但慈禧仍然牢牢把持大权,光绪虽然想要夺回权力,无奈缺乏实力,只能忍气吞声。

从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来看,从来没有年轻皇帝能从垂帘听政的太后手中强行夺权的,反而是太后能轻松废掉有任何图谋不轨的皇帝或太子,光绪不是傻瓜,他知道自己杀不了慈禧,也不会冒险,所以他选择等待——自己最大的优势是年轻,靠也能把慈禧靠死。

1898年,光绪27岁,慈禧63岁,慈禧已经开始把一部分权力归还给光绪,光绪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他决定大展身手,实行维新变法。

但光绪还是太年轻、太幼稚了,他失去了将近20年等待的耐心,开始迫不及待地实行“戊戌变法”,在遭到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时,光绪没有继续韬光养晦,尽力调节缓和矛盾,为维新变法争取稳定的环境,而是不自量力地跟慈禧耍心眼,试图依靠袁世凯这种投机分子,来牵制住慈禧为首的保守势力,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光绪或许动过除掉或软禁慈禧的想法,但仅仅是想想就换来如此结局,如果他真的动手,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必定是慈禧凌厉的反击,让他毫无还手之力,连命都保不住。

君不见当年试图从父皇、母皇(武则天)手中夺权的太子,一个个死的多惨吗?

自此以后,光绪成为无枷之囚,在度过10年生不如死的时光后,他38岁,慈禧73岁,已经油尽灯枯,光绪原本可以等老妖婆死后重获自由,掌握大权,施展宏图壮志,也可以尽情发泄对慈禧老妖婆的不满,无奈却在慈禧死前一天暴毙而亡,最大嫌疑人就是慈禧。

靠着慈禧当了皇帝,却被慈禧束缚一生,禁锢十年,一死了之,光绪的人生真是悲剧一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历史从来不容假设,因为它具有必然性。但今天我们偏斗胆一下:假如光绪真的吃了狗屎运,将慈禧杀掉了,结局究竟会如何呢?以下,纯属合理想象,介意的慎点!

第一幕:颐和园之变

戊戌年八月初五,傍晚,有一骑黑衣人自颐和园飞马奔向紫禁城。一路上,鞭子跟不要钱似的落在马身上,受痛的马,死命向前狂奔。三十里路云和月,夹杂着荣辱与帝国的兴衰,尽在这位骑士身上。

约摸一刻钟的时间,这匹马已经飞奔到神武门。黑衣人自怀中掏出一枚金牌,守城士兵看到金牌,立马将人放入城中。大清国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但是在皇宫内院骑马者,除非位极人臣,否则的话,根据大清律例后果很严重。

这匹马在皇宫内院横冲直撞,它在主人的引导下,想尽快找到这座城池的主人。军机处,年轻的光绪帝正在焦急的等待。忽然,一阵哒哒的马蹄奔来,光绪帝紧忙站起,向隆宗门疾走而去。推开门,黑衣人将怀中一个锦囊递给光绪帝,便反身离去。

光绪帝颤巍巍地打开锦囊,就着忽明忽灭的烛光,将锦囊里物件掏出来搁在左手心。定眼看时,竟是一只晶莹通透纤尘不染的羊脂玉无事牌,上面雕刻着一束荷花。皇帝看到这个牌子,满眼激动,想喊又不知道该喊什么,想跳又觉得不合适,于是左手握紧拳头朝着自己的右手狠砸了一下。

早晨光绪帝接见袁世凯时,向袁世凯传达了围捕慈禧太后的计划,并许诺事成之后任命袁世凯为军机总理大臣。双方设定密语,若是事成,则派使者携完整的无事牌回复皇帝;若是失败,则将无事牌摔碎,带一碎片回来,以使皇帝另作安排。

皇位上坐了十几年的光绪,这一刻终于站到权利的巅峰,你说他能不高兴吗?接下来的问题只有一个,该如何处置慈禧皇太后。毕竟这是他的亲姨妈,也是他的养母,如果处置不当,则会留下千古骂名。

第二幕:皇太后之死

看着满目疮痍的大清国,光绪帝太想恢复祖宗的荣光了。可是,自继位以来,两宫皇太后压着他喘不过气来;直到他亲政,仍如傀儡一般,被可恶的慈禧操纵,皇帝怎能不憋屈?

正当光绪暗自高兴时,从军机房内闪出三个人影。这三人乃是大清国的政治新秀,因为劝谏皇帝施行新政而名噪京师,为首的这位,便是康有为。只见他们三人来到皇帝身边,也不行君臣之礼,径直对光绪说道:“大事已成,陛下今后可以安心施行新政了。”

光绪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平复心情之后,对康有为说道:“爱卿有何良策?”康有为并不喜欢别人叫他爱卿,他觉得这不够维新,但是为了迎合皇上,他还是忍了下去。稍稍思考片刻,康有为咬牙切齿道:“将那些与慈禧太后有关的一品大员,全部杀掉,法自然通矣!”

年幼无知而血气方刚的皇帝听完这句话,心中一愣,自己亲征以来所遭受的各种耻辱,如放电影一般,在脑海里走了一圈儿。渐渐地,他的脑海中出现一个人影:李鸿章!于是,光绪帝对康有为说道:“那朕就先拿李鸿章下手吧!”

康有为提醒道:“只要太后还在,万岁的位子就不踏实呀!”光绪帝说道:“将她囚禁在瀛台不好吗?派人严加看管,不与外界沟通。”康有为斩钉截铁的回道:“不可!昔日拿破仑被囚禁在厄尔巴岛,便是借助星星之火,将欧巴罗燃烧的。”

拿破仑的故事,光绪是听维新派讲过的。他非常渴望自己能像拿破仑一样战无不胜,却担心这样的人出现在敌人的阵营里。想到这里,光绪摆摆手,示意康有为他们见机行事。

第三幕:紫禁城之乱

八月初六,晨光熹微,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欲仰观宇宙之大,奈何紫禁城中刮过阵阵腥风,虽无血雨,敏感的人都知道将有大事发生,只得将头低下。也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一大早,新任军机大臣袁世凯带着新军驻扎紫禁城外,名曰勤王,实则为皇帝铲除异己。有袁世凯在,光绪皇帝忽然觉得一切都不是事儿了。似乎在他眼里,袁世凯的新军就是天神,只要魑魅魍魉敢来,见一个杀一个。

谁都知道太后之死意味着什么。那些旧党旧官僚在失去太后的庇佑之后,人人自危。本来这事儿跟宫里的太监也没什么关系,不知道谁放风说太监乃是旧社会冗余,应该被驱逐出皇宫。尤其是听说太监总管李莲英在颐和园死的老惨了,更是风声鹤唳。

皇城红墙之外,除了袁世凯的新军如铁桶一般,安营扎寨守护,许多闻到政治气息的掮客们,纷纷卷着细软离开京城。上行下效,一股返乡潮爆发了。那些曾经与皇太后密切的大臣,早在昨夜事发之时,便已先行离去。

这日早朝,并没有往日那般人多,光绪皇帝心中格外兴奋,毕竟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权利的滋味。没有慈禧皇太后的制约,虽然像是少了点什么,高兴的皇帝,浑然不觉。

在新党的建议下,皇帝连发数到谕旨,皆是与清除旧官僚有关。首当其冲的人,便是李鸿章和荣禄。于是,便下令让袁世凯带兵清缴这些祸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袁世凯竟然以需要保护紫禁城为由,拒绝发兵!

圣旨已出,哪有收回的道理?眼下光绪帝除了仰仗袁世凯的新军,还有谁肯听他调遣?那些个手握军权的,多是旧党,也就都是被清理的对象。连年被太后当做金丝雀般的圈养,使得他根本就无暇培养自己的势力。想到这里,光绪一下子就懵逼了,竟有些不知所措。

第四幕:清君侧

临近中午,光绪帝与维新党人仍在乾清宫商议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使得光绪自信满满,仿佛一切又都重新回到掌控之中。至于袁世凯的抗命不遵,或许他真的在庇佑紫禁城的安危吧。

三天之后,光绪帝逐渐察觉了气氛的不对劲。因为,所有从皇宫出去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根本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于是,皇帝陛下便率领着维新党人,徒步来到午门,并登上午门城楼。紫禁城外,袁世凯的新军依旧在筒子河外驻扎。看到这些袁世凯的部队,光绪稍感心安。

待中午时,隔着厚厚的城墙,光绪帝忽然听到一阵枪炮声。隐隐约约的,他还能听到一阵整齐的呼喊:诛新党,清君侧.......

历史之所以不能假设,恰是因为历史具有必然性。倘若,光绪当真杀了慈禧,也恰如无数穿越剧一般,最终结局也必是“殊途同归”,而已!


记者李满


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两人之间的关系,大清王朝这部积弊过深老机器,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了得,慈禧是百年不遇的管理型人才,能够从咸丰留下的那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全面复苏,军力快速回升,创造同治中兴,这个难度是非常之大的。

慈禧培养光绪也是不遗余力的,可这时候的大清国问题重重,内忧外患不断,光绪根本就撑不起来,慈禧就算有心避开这些烦恼颐养天年也是不可能的。慈禧需要有人替他承担这副重担,而且知道自己早晚要交出政权的,所以他必须慎重地选择一个有能力承担起这副担子的继承人,慈禧的心理还是非常希望光绪皇帝能够迅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皇帝的。但事实上光绪距离慈禧的期望还差了一大截。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学习得来,有些东西则完全需要智慧和天分,光绪明显是缺乏政治敏感和权术思维,未能达到慈禧的期望,两度试着还政都以失败告终,这个和光绪的能力和大清王朝末期复杂的政治环境有关。慈禧对光绪,始终抱有幻想,但最后只能恨铁不成钢。

再说光绪,自己的皇帝位置是慈禧给他的,他对慈禧抱有感恩之心,对慈禧能力也是非常佩服,早期对慈禧感激又恭敬。但成年以后的光绪慢慢对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分析,对慈禧也不再是盲目的崇拜,年轻的光绪看到了西方的迅速崛起,从心底崇尚西方思想,想通过改革改变大清的命运,但年轻的光绪对满清政府内部的复杂性严重估计不足,所谓改革基本上也是受那些维新派的怂恿,自己并没有多深刻的认识,一次次看着慈禧化解危机,又对自己的将来缺乏信心。这使得慈禧就像光绪的一根拐杖,甩掉她随时可能摔跟头,握着她又碍手碍脚不方便。在保皇党和维新派的鼓动下,光绪有了人掉拐杖闯一把的念头,但还没走多远就被慈禧拽住了胳膊,在慈禧眼里,再不扶一把,光绪就要摔跟头了,但在光绪眼里慈禧多虑了,自己能走好,显示出了反抗意愿,但风雨飘摇的大清朝已经禁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不放心的慈禧只能对光绪横加干涉,外人看到的是两人争权,但对大清国的走向谁更有前瞻性是很难下定论的。两人的关系非常微妙,对大清国的未来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显然慈禧在大清未来走向更有决定权。

你问慈禧为什么不废掉光绪,那是因为没必要,她完全能够掌控得住局势。慈禧早晚会交出政权,只是交给谁,什么时候交的问题,废了光绪,除非是慈禧找到了一个真的有能力,自己也非常信任的人来接替光绪,否则没有这个必要。至于光绪皇帝,自己的维新之路到底会有什么结果他根本没有十足把握,只是对此充满了希望,再说他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和能力杀掉慈禧,除非他可以肯定维新一定会是大清朝重现辉煌,并有足够的力量在后边支持他,或可能拼死一搏,否则他没必要也不可能去冒这个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