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军在河的上流下毒,让秦军没有水喝,此计是否可行?

青玉案i


请问是下什么毒呢?肯定得是中国古代有的毒药才行,总不能是现代的生化毒剂吧?中国古代常有的毒药无非不过就是砒霜、鹤顶红之类,这些毒药有一个共性就是不具备传播性——必须直接下毒给某个人才能将其毒死,而不能通过一个中毒者传播给其他人。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参战兵力约为六十万左右,那么需要多大的毒药剂量才能使秦军丧失战斗力?赵国又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才能生产出如此多的毒药?要知道秦赵长平之战对双方都是赌上国运的战争——赵国的人力要么直接用于前线作战,要么在后方提供粮草、武器,哪还有人力用来生产毒药呢?

那么投毒是不是就完全不可行呢?到也未必——除了砒霜、鹤顶红之类的毒药之外,赵军可以尝试投放死亡士兵、马匹的尸体,通过这种方式使秦军感染瘟疫。相比砒霜、鹤顶红之类的毒药而言:瘟疫是具备传播性的,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六十万秦军,但足以在秦军之中造成惊恐,从而使其战斗力被大幅削弱。然而此计也有缺陷:瘟疫一旦扩散开来不会只对秦军造成影响——赵军平时肯定是要处理死亡士兵和马匹的尸体的,否则这仗不用打,自己就先被瘟疫击败了。然而如果真把尸体仍河里,那么不要忘了赵军身处上游,还没等下游的秦军感染瘟疫,病菌就已在赵军所在的上游河段扩散开了,那么赵军自己还喝不喝水呢?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此计不行

长平之战的丹水,是汾河的支流,它沟通了汾河与渭河。这条河流十分宽阔所以秦军和赵军对垒三年秦军都不敢渡河。在河流上游下毒,此计可谓天方夜谭,我们要知道,在丹水上游下毒,应该用怎样的毒药才能毒死五十万大军。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毒药排行榜。


1、见血封喉

又名“毒箭木“、”剪刀树“,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种类之一。树汁呈乳白色,剧毒。一旦液汁经伤口进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险。古人常把它涂在箭头上,用以射杀野兽或敌人。秒杀。原产东南亚。我国海南,西双版纳植物园中可见。据说这棵树可以毒死海南全省的人。

2、断肠草



断肠草原来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根本不是象书中说的那样是小草,而是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具原书上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

3、鹤顶红


也常在小说中出现,但查阅所有书籍,都没有这个条目,鹤有鹤肉、鹤骨和鹤脑可入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比方鹤脑,可增强目力,使人夜能见物。鹤顶红究竟是什么,查了一些不太正式的文章,说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

4、鸩酒


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但考虑实际情况,估计这只是传说,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


首先,我们知道要毒死五十万骁勇善战的秦军,毒药剂量必定十分巨大,而就算你用最毒的毒药见血封喉毒,经过丹河水的稀释,浓度肯定也是非常小,而每个人一次性喝水的量也是有限的,如此一来药效甚微。

第二点,要在宽阔的丹河水中下毒,得用多少剂量,请问已经国力匮乏,全国上下都在闹饥荒的赵国,从哪里弄来这么多的稀有剧毒呢?


第三点,我们不妨推理一下,假如真的找来了大量的剧毒毒药投进了丹水上游,那么丹河水中也是有着无数的水生物,水中弥漫着毒药,必定会毒死大批的鱼,那么秦军看到大量的翻着鱼肚白的死鱼,还会喝丹河水吗?

退一步将,假如河中没有鱼,毒药剂量也足够大,那么五十万秦军不可能同时喝水,必定有先有后。试问看到有人和丹河水后中毒而死,后面的人还会再喝喝水吗?


历史大观源


赵军连粮食都没得吃了,哪里还有精力生产毒药?而且战国时代没有工业化生产的高效率,不可能大规模合成毒剂,只能从天然的动植物中提炼,比如断肠草、砒霜、曼陀罗。

要知道,往河流里投毒可不比往茶壶、水缸里投毒。有句话很通俗易懂,“抛开剂量谈毒性的言论都是耍流氓”。你以为是神话小说呢,往河里滴一滴毒药整个水系就是毒水了?要生产出能够使多条河流达到中毒剂量的毒药,以当时的生产力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赵国连大军急需的粮草都生产不出来了,生产难度更大的毒药不是疯了吗?而且生产出来的毒药投到河流里达不到致死剂量,甚至秦军照样活蹦乱跳那不是瞎忙活吗?白白耗费大量宝贵的战争资源。我看赵军把大军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大量倒入河流污染水源倒是满具有可操作性的。但是这样做的话,很有可能秦军没怎么着,赵军先被自己恶心死了。


杨某人杂家派


不可行。丹河之水赵军也得喝呀。你放毒赵军喝什么。秦军好歹有饭吃(有些酒水战马的血也能喝,参一些露水最少能够秦军喝一天的)。挣扎一下活个三天不是问题。赵军没饭吃没水喝能活几天就真的只能看天意了。而且丹水是流动的活水赵军必须保证三天里不停的往丹水里投放毒物否则就是白扯。然后你算算完全污染一条能阻挡30万人的河流三天时间需要多少毒物。这这个量赵国能不能在短期内凑齐。这计策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杀敌八千自损十万。。除了疯子没人会这么干。

说到河水放毒,秦国是赵国的祖宗。秦晋报栎之役(迁业之役)晋国纠结13国联军进攻秦国。秦国在前面跑晋国联军在后面追。在渭水沿岸秦军一边走一边放毒。然后派出使者通知联军这渭水是我秦国之水。别国不能喝呦。晋国不信邪。愣是要喝。。于是晋国那边死了不少人。晋国军心焕散。开始溃败。秦国追着13国联军跑。。听说还顺手拿下了几座晋国的城池,。这个故事在史记中可查。


荡漾的可乐


题主能提出这个问题,可见还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一看大家回答,都是陷入秦胜赵败的结果论中来,回答问题皆是不可行,可惜了题主提问真正目的。

题主的真正问题是长平之战赵军在上游下毒此计到底可不可行?


回答问题前先说一下双方情况:秦国主将王龁、白起,赵国主将廉颇、赵括,前期王龁与廉颇交战结果陷入僵局,廉颇转入防御阶段。赵国临阵换将,用没有战场经验的赵括替代廉颇,秦国紧跟着启用杀手锏战神白起,从国家战略上讲,赵国已经弱于秦国了。

现在排除双方力量对比因素,单论下毒此事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不足之处请大家不吝赐教,千万不要乱喷哦。

①时机上可行性。


双方在中期陷入对峙状态,双方都在寻找战机,此时正是实施投毒等使用生化武器的时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日本都是在进攻陷入困局时才开始使用生化武器的,企图以此打开局面。

②地理上可行性。


地形上赵军控制着上党地区上游,秦军占据河流下游。秦军所需水源可以说受制于上游,这样赵军在上游投毒的可行性还是存在的。

③毒药上可行性。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毒药的来源。看见有些答友说采用砒霜、鹤顶红、断肠草之类的毒药,暂不说药性如何,关键这些药量就不是赵国能提供的。潜夫认为,投毒首先要考虑毒药源头的问题,必须有大量的毒药供给;第二要考虑效果,不要想着能毒死秦军,赵军的目的就是让秦军失去战斗力即可。那么,潜夫建议采用瘟疫的方式,来源就是死畜。赵军只需在上游将死马、死羊的牲畜顺河流投下,下游水流减缓,这些病畜就会停留下来。届时秦军就会瘟疫蔓延,秦军就会产生恐慌,军心松散,再就看赵军怎么发挥了。

好了,潜夫出的绝户计就是瘟疫,此种方法在匈奴人对付卫青、霍去病的汉军采用过,就是对草原中所有水源地都投放死畜,给汉军造成极大困扰。还有瘟疫最大的致命处不是死人,而是死人造成的恐慌,秦军一旦军心动摇,就是赵军最好的战机。

当然,对付瘟疫的办法还是有的,改日潜夫再叙。


安定郡潜夫


难怪呀,赵军吃败仗,水货!!!秦军只喝酒,以酒壮胆,勇往直前!你晓得个球,出如此下三滥骚主意!



adu的天空


穿越一下,用日本人的毒气罢。这个日本人也非常乐意中国人打内战。哪个买药品,他们都卖,这不成问题。

下毒药,秦兵不喝,你奈何不了他,倒转让更下游的无辜赵国军民受苦受害。赵军肯定没想到还有如此绝招。

当年蒋介石炸开黄河花园口,害了多少中国百姓。日本人穷凶恶极,到后头还是滚出了中国。不能因一时战急,干些空前绝后的事。

下毒药,放毒气是日本鬼子干的。中国人不干!这点要分清楚。





劉一千五


不能,当时没有毒药!除非放的是鼠疫,但是鼠疫这玩意儿赵军自己也不敢碰。当时根本没有化学毒剂,唯一能用来毒死人的只有砒霜,但是砒霜这种玩意儿投入到水源中去一个是量要很多,赵国没地方拿那么多砒霜造成中毒所需的浓度;另一个是砒霜会毒死河里的鱼,秦军将士肯定能够发觉,不具备隐蔽性;一个是砒霜这种东西不具备传播性,在上游投放只能造成短期的河水不能喝,水冲过以后就没有效果了。

当时的毒药只有投放鼠疫,只要把鼠疫尸体放在上游水中就可以,然后鼠疫的传播速度很快。但是鼠疫传播不分敌我,既能传染秦军也能传染赵军,仗是在赵国领土打额,秦军大不了撤退,而赵国一旦蔓延了鼠疫,那么赵国的兵民就遭殃了。

其次,长平之战要舍得上党不要,退出长平就行了,根本不会惨败。只可惜赵王鼠目寸光加顽固不化,舍不得那上党的几百里土地,拒不撤兵而已。后来在公元前258年秦国第二次进攻赵国,赵国由于无力与秦军周旋,直接退回邯郸城与秦军鏖战,秦军大败而归。


优己


其实就不投毒,不要轻敌冒进,坚守不战,时间一长,秦军自会撤退。


夏有凉风61


慈不撑兵,义不养才,……战争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为消灭敌方不择一切手段,军事上,没有念佛人,你不消灭他,他就要消灭你,这就是战争,只会给双方带来不幸与灾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