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比楚國強大,為何秦始皇輕易攻破趙國,卻拿不下楚國?

用戶67236050


首先,這個問題是錯誤的。

一、秦滅趙、楚的真實情況

秦始皇怎麼可能輕易攻取趙國?從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8年,一直打了八年才攻破趙國國都,公元前222年才完全佔領趙國全境。秦國打趙國,出動了最豪華的名將陣容,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與趙國李牧軍團殊死搏鬥,雙方互有勝負。如果不是王翦使用了離間計,讓趙王除掉了李牧,雙方的膠著戰爭還不知道持續到什麼時候。因為,僅僅李牧就讓他們三路兵馬寸步難行。趙國是秦滅六國中最艱難的。



拿不下楚國?可別往楚國上貼金了。楚國故地早已經淪為秦國的郡縣,首都都從漢水流域的荊州,遷到了淮河流域的壽春。國土面積縮水了很多,江南也不是楚國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兩湖兩江有很大區域還未開發,正處於蠻荒之地。這才是楚國這真實的情況,早已不是戰國初期那個意氣風發,獨領風騷的時代了。楚國在公元前239年,發生了宮廷政變,春申君被殺,動亂不休。還是貴族統治的奴隸制,早已日薄西山,鏽跡斑斑。楚軍從公元前241年攻秦大敗後,就沒有戰爭,過了十幾年相對和平的狀態。



再看看秦國攻楚,主要分為分為兩輪:第一輪是青年將領李信率二十萬大軍直撲楚國,前期戰鬥讓楚國逃出河南。但由於李信驕傲輕敵,被項燕抓住空隙,一戰大敗。第二輪是秦國名將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再攻秦國,這一次雙方長期對峙,以逸待勞。王翦並不講究大規模的兵團交鋒,而是將損失降到最小,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楚國剛剛打敗了秦國,挽回了幾十年的頹喪局勢,士氣正旺,兵鋒正盛。所以,打持久戰是最高明的辦法。雙方對峙了快一年,楚王沒有耐心,項燕也沒有耐心,主動撤離,在今天安徽宿州的蘄地大戰,項燕全軍覆沒,兵敗自殺。而宿州離淮南的壽縣很近,楚國隨後迅速被滅亡。



前後不過兩年的時間,打起來並沒有那麼費事,只是軍隊數量上要更多,畢竟秦滅六國,奉行兵力上要佔據絕對優勢地位。一來軍事上有優勢,二來佔領區是要有官員、軍隊駐守的,用當地的人來管理前期並不可靠。比如秦國兵不血刃拿下韓國國都,比較信任韓國貴族,結果後來韓國貴族發動叛亂,讓秦國吃了一個鉅虧,之後秦始皇調整政策是必然的。楚地城多人多,軍隊增加到六十萬是一定需要的。

而且,秦始皇的目標並不單單滅楚,而是要下江南,取越地,甚至南征百越。王翦在克楚國都後,又率領水軍攻克江南,掃除楚國殘餘勢力。降服越君,把秦國的疆土開拓到廣西桂林,取得了南征百越第一場勝利。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正式對百越進行戰爭做了前期的準備。所以說,很多人都誤以為楚國難打。



何為國家強大?一個是強,一個是大,縱觀當今世界,也只有美俄中三國可以同時問鼎兩項殊榮。而戰國時代中後期,只剩下一超兩強四弱的局面。趙國是軍事強國,楚國是軍事大國。趙國的強在於軍事素質的強,楚國的大在於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支撐起長期的消耗戰。

二、趙國為什麼比楚國強?

趙國是軍事強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的戰鬥力直線上升。如果趙國跟六國打,六國也只有秦國銳士能與之一斗。

長平之戰,趙軍的四十五萬大軍正面死在戰場上的並不多,基本上是被白起坑殺。僅僅是這樣,秦國也是動員全國青壯支援前線,最終傷亡過半,這也是白起拒絕秦王圍攻邯鄲城。可見,秦國雖然有戰鬥力,但面對趙國還是半斤對八兩。



趙國所在的河北山西一帶,在當時大多是苦寒之地,國家並不富裕,但越是貧窮的地方,其意志力和求生本願就越強。所以,趙軍的戰鬥意志是絕對的頑強。沒有看到記錄上說趙軍被打垮後,鳥做獸散的。尤其是趙國軍民同心,同仇敵愾。長平之戰雖然讓趙國元氣大傷,但讓趙國的百姓更加痛恨秦國,秦國後續的進攻都是以傷亡慘重為代價,趙國同樣不好受。如果說國與國之間是“殺人一萬,自損三千”,那麼秦趙之間至少要對半。

而且,趙國還要直面北方林胡、東胡、匈奴等遊牧部落的頻繁攻擊,所以趙武靈王就以胡制胡,滅掉十數個胡人國家,開拓千里國土。這些肥美的草原落在了趙國的手裡,使趙國兵強馬壯,有了優質的戰馬資源。趙國名將李牧甚至創造了以步兵殲滅匈奴騎兵的經典案例。趙國的步兵都能直接對抗匈奴的騎兵,如若出現在東方戰場上,那將是一場可怕的噩夢。



我們沒有看到過趙國和楚國交手的記錄,主要兩者之間隔了魏國和齊國。所以,兩者並沒有邊境利益糾紛和國家地緣政治博弈。秦圍邯鄲城,楚王也派出了春申君率領軍隊救援,與魏國信陵君組建外部聯軍,與趙國邯鄲守軍合力將秦國25萬大軍大敗而回。隨後兩次五國攻秦之戰,雙方都是深度參與。

以秦國為參照,可見趙國和楚國誰比較強大。秦趙兩國都出人才濟濟,戰國四大名將都出自兩國,而楚國只有春申君和項燕能勉強充當門面。上層人才的匱乏,是楚國對抗秦國最大的短板。



秦趙戰爭,雙方互有勝負。趙奢、廉頗、李牧等名將先後都擊敗過秦國,秦國在趙國戰場上的損失十分慘重,先後至少有四十萬士兵喪生於此。僅僅長平一戰,秦國損失過半。邯鄲城下,25萬秦軍成為甕中之鱉,幾乎全軍覆沒。肥之戰,又被趙國打得了漂亮的圍殲戰。雙方在八年間的戰鬥,必將嚴重減員。

秦楚戰爭,從楚懷王時代開始,楚國戰場上,楚國基本以失敗而告終。

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陽大戰,楚軍被斬首八萬,楚將全部被俘。隨後,藍田大戰,楚懷王動用了全國之力,再次一敗塗地,秦國取得了楚國的漢中郡,此戰消除了楚國對秦國的直接威脅。



公元前300年,秦國華陽君攻楚,斬首楚軍3萬,楚將景缺被殺。

公元前280年,秦國名將司馬錯率軍進攻楚國,奪得楚國黔中郡(今天湖南西部,貴州東北部),楚國割漢水以北,上庸之地給秦國。



公元前279年—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發動鄢郢之戰,攻破楚國首都,重創楚國主力,奪取了楚國長江以北,漢江以西之地(統治核心區湖北大部分被秦國佔領)。

公元前277年,秦國名將白起奪取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


慵懶國王


因為楚國一直不敢與秦國進行大規模正面作戰,這讓秦國的君主認為楚國的威脅不大。趙國卻相反,趙國從趙武靈王繼位之後開始了影響此後數十年的著名改革——胡服騎射。

這個改革使趙國軍事力量獲得了極大提高,並因此打敗了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中山國,並且將中山國吞併,使趙國的國力至少提高了50%。在這種情況下,趙武靈王意氣風發,他曾經有過一個計劃,依靠自己國內強大的騎兵,越過北方草原,從秦國北部邊境閃擊秦國首都咸陽。

當然,秦國是非常幸運的,正當趙武靈王準備實施這一計劃的時候,趙國國內發生了政治變動,趙武靈王也被餓死在沙丘。從此閃擊咸陽的計劃擱淺,否則的話,即便咸陽不被趙武靈王佔領,最起碼給秦國會帶來巨大的打擊。

從那時候開始,秦國一直視趙國為自己最大的對手,一直致力於削弱趙國的力量。使兩國在軍事上、外交上不斷爆發衝突。比如著名的完璧歸趙,繩池之會等。雖然此時趙國因為國力較為弱小,相比於秦國處於守勢,但也經常會想出各種辦法與秦國進行鬥爭,這是楚國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趙國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外交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除了藺相如在外交上的勝利外,趙括他爸爸趙奢閼與(yù yǔ)打敗了秦軍,挫了秦國的銳氣。

所以,當時間進入到公元前260年,當韓國的上黨郡被迫割讓給秦國的時候,上黨郡上下才願意投靠到趙國,趙國當時對自己的軍事力量比較自信,也敢於接納上黨郡的歸順。

於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的戰爭,長平之戰打響了。這場戰爭的第一任將領是廉頗,在面對秦軍主力的時候,廉頗不是對手,只好撤到長平進行防守,秦軍攻勢兇猛,連破數道壁壘,但也損失慘重,於是雙方進入對峙。在這期間,趙王換下了廉頗任命趙奢的兒子趙括接任廉頗與秦軍主力作戰。

秦軍也臨陣換將,換上了武安君白起,於是雙方在長平進行了最後對決。由於趙括大意,陷入白起的包圍圈,最終45萬趙軍幾乎全軍覆沒,這一仗讓趙國元氣大傷。同時這場戰爭也讓秦國損失慘重,以至於數年之後秦昭襄王想要攻打趙國首都邯鄲,將這個國家滅亡的時候,白起提出了反對。從秦國立國到長平之戰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對秦國造成如此大的傷亡。可見,趙國確實是戰國後期秦國最大的對手。

長平之戰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秦國和趙國還在不斷爆發戰爭,趙國雖然元氣大傷仍然三番兩次擊敗秦軍的攻擊。

所以,秦始皇只好使用反間計,讓趙王自己殺掉了名將李牧,才最終滅掉了趙國。

而滅趙國的王翦在對付楚國的時候,卻沒有對楚國使用反間計,而是依靠秦國的強大軍事力量和自己出色的指揮能力取得了成功,高下立判!

所以,秦國滅趙比滅楚困難的多。



歷史風暴


戰爭就是打資源打人口簡單的比較霞兩國國土人口

楚國:強盛時期,楚國在國土上佔有今天的四川大部,長江中下游流域兩湖,江浙地區及江淮地區大部,今天的河南一部,漢中全部地區。面積大概有150萬平方千米,人口超過500萬。

趙國: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人口200多萬。

秦國: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長平之戰前四川應該大部分劃入秦地,面積大概可以達到80萬平方千米,人口400餘萬。

所以從後備資源上說,楚國有很大的縱深,後備人員充足,敗幾次兵力很快就恢復了,所以秦國對楚國實行的逐步蠶食策略。而趙國不行, 長平大戰(公元259年)之後“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史記》,而且趙國地處北方,國土小,四周都是強敵,沒有迴旋餘地,還要分兵防禦北方匈奴,屬於兩線作戰。從而造成兵力不足。

所以說楚國相對於趙國來說比較難滅國!


曾經站過崗的人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結束,歷時十年,統一六國,一統天下。

按照順序,秦國滅亡六國先後是這樣的:韓,趙,魏,楚,燕,齊。從時間上來看,趙國早於楚國滅亡,且秦始皇滅亡趙國也確實沒有滅楚費力。


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秦昭襄王時期的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四十萬精銳被白起坑殺。

早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軍隊北擊匈奴,西攻林胡、樓煩,東滅中山國,趙國一躍成為戰國中後期唯一一個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國家。

而長平之戰,則是決定秦國與趙國命運的關鍵一戰,誰勝誰負,都將直接影響戰國中後期的歷史發展方向。


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不管是不是趙括還是誰的責任,總之這一戰秦國險勝,趙國精銳盡失,由此,趙國失去了他改變歷史和其命運的最後機會。

長平之戰結束,標誌著秦國徹底一家獨大,一個統一的王朝即將誕生!

因此,在失去這四十多萬精銳之師後,趙國的戰鬥力直線下降,這是給後來秦始皇滅亡趙國並沒有太大阻力而埋下的伏筆。

相比而言,楚國在戰國中後期雖然沒有太多亮眼的表現,但是好歹人家有那麼大的體格,在於秦國的較量中也沒有傷及脛骨。

因此,王翦才對秦始皇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萬人不可”。最終結果也表明,沒有60萬大軍,是很難將其滅亡的。

所以,一切的根源,都在長平這慘烈的一戰!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點贊評論,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Ko蜀北一


楚國強大嗎?白起時代,楚國的都城都被攻下來了,只能東遷,從此楚國衰落,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楚國弱小嗎?楚國號稱有五千裡土地,帶甲百萬,楚國可以說一直沒有弱小過,即使到了秦始皇時代也一樣,搜死的駱駝比馬大,前期楚國太強大了,所以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楚國這個時候給秦國的抵抗是最大的。

趙國作為戰國後期唯一可以和秦國相抗衡的國家,也是空前的強大,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趙國一躍發展成為了僅次於秦國的國家。但是又是白起,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白起坑殺了45萬趙軍,此後趙國也就衰落了,趙國的精壯男子基本上全部戰死了,趙國再想發展起來已經是很難了。

其實在秦昭襄王時代,經過了白起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已經是確定下來了。

到了秦始皇時代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這個時候再也沒有誰可以抵擋得住秦軍的鐵蹄了。所以秦軍基本上也是一路高歌猛進。

趙國經過了長平之戰還沒有回覆元氣,加上又擅殺了李牧,這個唯一可以抵擋住秦軍的人一死,趙國瞬間也就土崩瓦解了。

楚國可以說是給秦國最大壓力的一個國家,前期二十萬人去征討楚國失敗了,後來王翦親自率領60萬大軍,才滅了楚國。

這個時候的楚國遠比趙國強大多了,所以並不是題主說的趙國比楚國強大。楚國雖然經過了白起攻破都城的時代,但是畢竟楚國的地盤太大了,人口眾多,楚國也能很快的恢復過來。而且楚國文化和秦國文化是相差最大的,楚人也是反抗的最厲害的,最多的,可以看到到了秦朝末期反抗秦朝的人基本上都是楚國人。秦國實行的法家制度,完全依靠法律來制約所有的人,但是楚國一直都是浪漫主義,說簡單點就是比較愛自由,不受約束。所以秦法在楚國實行的時候,反抗的人就太多了。不管是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還是說後來滅秦的時候,楚國一直都是主力軍。


小伍講歷史


秦滅六國,趙國和楚國一直是兩塊最難啃的骨頭。說滅趙容易那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趙國名將輩出,民風善武,是戰國中期軍事極強的大國。



秦趙同宗同族,都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民族。秦統一六國,跟趙國打的得最慘烈。戰國後期也就是秦昭襄王時期,秦趙一直死磕。打了兩場大戰。

眾所周知的長平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達百萬。可以說是傾舉國之兵力、財力大戰。

最終,趙國死傷,據《史記》記載,”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秦國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據記載,當時白起向秦昭王上書時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據研究當時,秦軍投入兵力60萬,如果死傷過半,損失也在30多萬。

不久秦國又攻打邯鄲,發生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秦始皇的高祖秦昭王這兩次大戰幾乎打掉趙國的主力。即便這樣,秦始皇滅趙時還是遇到趙國拼死抵抗。



趙國起用李牧阻擊秦軍,李牧打敗了戰功赫赫的秦將桓齮(yǐ ),桓齮敗逃,這名秦將據後人推測就是荊軻獻給秦王政的那顆人頭樊於期,秦國是利用反間計害死李牧才踢開滅趙的最後一塊絆腳石。

這個過程也是慘烈,絕對不是輕而易舉的。



秦滅楚國的確遇到比較大的主阻力,初戰派年輕將領李信和蒙恬攻打楚國。

李信先是一路凱歌,卻突然被包抄了後翼,據歷史學者推測,這可能是秦國的丞相昌平君(楚國人)被楚人遊說立為楚王反叛秦國,夾擊李信,打他個措手不及。

最後秦始皇只能搬出老將王翦。以六十萬大將的壓倒性優勢,徹底滅了楚國。

楚國地廣人眾,一度是南方大國,只可惜後期國君昏聵,臣下無能,最終國破族亡。


開涮歷史


首先,秦滅趙一點都不輕鬆!在秦滅六國,一統天下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是滅楚國(因為楚國太大了),但烈度最大的卻是滅趙國。

燕趙死士,慷慨悲歌。共赴國難的,不僅是赳赳老秦所獨有,悲壯的趙國軍民,其戰鬥意志和氣魄更甚於虎狼之秦師。在戰國後期,東方六國中,唯一敢與秦軍正面對抗的,就只有趙軍了。

而秦國一統天下最關鍵的戰役,並非發生在秦始皇時期,而是發生在秦昭襄王時期。秦昭襄王初年,趙國英主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之策,對趙軍的裝備和戰法進行全面改革。此後的趙軍擁有了一支震懾天下的騎射部隊,並培養起一批傑出的將帥,國力迅速崛起,成為秦國東進的“攔路虎”。

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後世推崇的戰國四大名將,就分別來自秦國和趙國,秦趙兩國軍事之強,可見一斑。於是,隨著秦國東進的步伐越發加緊,秦趙兩國終於迎來了一場不可避免的大決戰,這便是人類上古歷史上規模最大、烈度最強的戰役——長平之戰。

在公元前260年前後,秦趙兩軍共計百萬之眾(趙軍約四十五萬、秦軍約六十萬),為了爭奪上黨展開了激烈的廝殺。雖然,後世都把趙軍慘敗的責任歸咎於紙上談兵的趙括。

但事實上,年輕的趙括已經在戰爭中盡了最大的努力,因為到戰役後期趙國已經耗盡國力,無法繼續堅持廉頗的防守之策,才被迫主動反擊,最終給兵力和戰力都佔優的秦軍有了可乘之機。最終,一舉消滅趙國四十五萬大軍,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然而長平之戰,六十萬秦軍也損失近半,這也足見趙軍的巨大戰力。

而趙國即便損失了絕大部分的戰力,但同仇敵愾的趙國軍民很快便從失敗中艱難復活過來。長平之戰後不到兩年時間,趙軍就在魏、楚聯軍的幫助下取得邯鄲之戰的勝利,反殺秦軍近三十萬之眾。此戰,不僅讓趙國可以存活下來,而且還讓新生的趙軍在艱苦卓絕的國都保衛戰中刷足了經驗,為日後的抗秦戰爭培養了寶貴的有生力量。

其次,秦始皇時期,楚國綜合國力是遠勝於早已被打殘的趙國的。但即便是早已江河日下的趙國,在面對強大的秦國時,仍舊錶現出強悍的戰力。因此,秦滅趙一點都不輕鬆。

秦始皇也是趁燕趙交戰之際,才發兵伐趙。一開始,秦軍在平陽一舉消滅趙軍十萬,然而,秦軍很快就在宜安被李牧率領的趙軍擊敗。但趙國此時的國力已經十分虛弱,雖然還是能取得一定的戰果,但最終還是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然而,秦趙兩國的戰爭,應該可以說是戰國時代最慘烈的了。而趙國無疑也是秦國一統天下過程中,打得最艱難的國家。


這些歷史要讀


我來說說,說得不對,請指出:

第一點:

趙國在戰國後期的時候,即是在秦始皇開始統一時,它的人口不到鼎盛時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而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兵馬後,可以說戰士更加少;而楚國不一樣,它的人口眾多。

第二點:

趙國的地域相對楚國來說狹小,而且趙國還要面對匈奴。而楚國,可不一樣!

第三點:楚國因為分治傳統。楚國中後期絕大多數兵力都在各士大夫,封地封主手裡。楚王手下沒多少兵。而士大夫各守其地。所以到滅國戰時楚人還能拉出幾十萬大軍和秦人對戰。

秦人之所以能滅六國除了眾所周知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的國家統合能力非常強。也就是說秦人擰成了一股繩其餘六國多有分封。國君無力統合全國之力。

楚國是春秋以來的傳統強國,但從吳起變法失敗後就開始飽嘗世族分立之苦,總體國力雖強但無法充分發揮,領地雖大但多數未開發,實際上是外強中乾。趙國在三家分晉之初是三晉中最弱的一個,圍魏救趙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直到韓魏在申不害、李悝之後後繼無力,且因與中原諸侯連番大戰國勢衰頹之後,趙國才借趙武靈王改革一躍成為強國,到了戰國中後期秦趙一起被視為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兩強。



檸檬淡如水


趙國未必比楚國強大吧,其實齊國也很強大,但是完全放棄了抵抗。當然趙國曾經是很強大的,但是經過長平之戰,主力可以說被摧毀了。之後又受到燕國的趁火打劫,雖然能戰勝燕國,也能應付匈奴的騷擾,但肯定無法再和強大的秦國對抗。所以趙國是六國裡第二個滅亡的國家,不過趙王子嘉還退守代地堅持到了前222年才被滅。如果代國算是趙國延續的話,那趙國比楚國還多生存了一年。

再說楚國,楚國在戰國時期可謂是比較窩囊的,被秦國虐、被齊國虐、被三晉虐,完全沒有春秋時期問鼎中原的雄風,唯一可以稱道的是滅了越國,而且還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但即便如此,也請注意,不能說楚國不強大!只不過是楚國地盤太大,資源相對分散。但是一旦面對滅國戰爭,楚國將是秦國最可怕的敵人。所以李信20萬大軍被項燕擊敗,老將王翦出動秦軍60萬才滅亡楚國。最諷刺的是,僅十多年之後,統一天下的秦朝最終還是被楚人顛覆了。


林屋公子


秦始皇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一公元前221年,趙國比楚國先滅亡,我認為趙國先於楚國滅亡主要在於三個原因:

一、秦統一路線圖是先滅三晉,再滅楚國,如果秦國準備先滅楚國也一樣做的到。這時秦國的實力太強了,誰都阻止不了它統一的步伐。

二、趙國國君中了秦國反間計殺了長期阻止秦國滅趙的名將李牧,李牧一死,趙國就組織不起有效抵抗。

三、楚國比趙國疆域廣的多,打不贏,逃的空間很大,趙國相比而言更小,客觀上滅亡更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